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疾病基因克隆的策略及主要方法

互联网

5514

申海鹰 周元国(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分子生物学中心,重庆400042)

摘要 疾病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是功能学的研究热点,具体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疾病背景资料的掌握程度,为能快速、准确地克隆 出目的基因,本文介绍两类常用的基因克隆 策略――定位克隆 策略、功能策略――及其主要方法,如:家系连锁分析、等位基因共占法、人群相关分析法、抑制性消减杂交、差示反转录PCR、差异消减显示法、代表性差异分析法、比较杂交等,并作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 基因;定位;消减杂交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cloning pathogenic gene SHEN Hai-ying, ZHOU Yuan-guo. (Center of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gery and Daping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2)

Abstract Isolation and cloning of pathogenic gene is a hot spot in functional genome study, while it is the disease background which decides the selection of the strategies. Two strategies, mapping strategy and functional cloning strategy, which can clone the objective gene rapidly and accurately were introduced. Some main methods including family-based linkage analysis, allele sharing method, population association analysis,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 differential display reverse-transcription PCR (DD-RT-PCR ), differential subtraction display (DSD),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RDA), comparative genome hybridization (CEH) were elucidated briefly.

Key words: Gene; Mapping clon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可望提前完成,而以功能鉴定为中心的功能基因组学应运而生,将人类5~10万个基因定位及克隆 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任务。自1911年Wilson将色盲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起,随着连锁分析方法的发展和体细胞杂交、重组DNA 、分子杂交以及PCR技术的发现和应用,陆续出现了几种改进或全新的遗传学基因定位和克隆 方法。与此同时,另一类以消减杂交为基本原理的代表性差异分析、基因组错配扫描、比较杂交及mRNA 差示等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使一些多基因遗传病相关致病基因的筛查和定位面临突破。迄今为止,约有5000个遗传性状被定位,其中400多个为致病基因[1]。根据不同的背景资料,人类基因可采取的思路有四种。

目前人类基因克隆的主要策略有三种:一是反向遗传学定位克隆 策略,它通过RFLP、微卫星DNA 等遗传标记,先获得某一表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再在候选区域内选择已知基因,进行致病突变的筛选,并获得cDNA 及全基因;另一类是从蛋白质功能着手的功能克隆 策略,采用以消减杂交为策略的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先通过消减获得特异表达或缺失的基因片段,然后进行染色体定位乃至获得全基因。本文拟就前两种主要策略和各自方法的优缺点作一介绍和分析。此外,尚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候选克隆 策略,包括定位候选克隆 和功能候选,前者是在将疾病基因以连锁分析和染色体分析基本定位以后,再在候选区域内选择所有已知基因进行致病突变的筛选。后者是根据致病基因的可能功能,检测Genbank中的基因功能区域,将含有接近功能域的基因用于致病的突变检测。

1. 定位(positional cloning)策略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连锁分析(linkage analysis)原理进行基因定位。若多态标记与待定基因距离较远,则它们在向子代传递时会发生自由分离,呈“连锁平衡”;反之,则不发生自由分离,而呈现“共分离(co segregation)”现象,即“连锁不平衡”。据此可在染色体上定位与某一DNA 标记相连锁的基因。两基因间连锁程度以遗传距离表示:1厘摩(cM)=1%重组率,即1000kb。DNA 标记的选择经历了从致病基因→ABO、HLA多态位点→RFLP→微卫星DNA 的发展过程。微卫星DNA (microsatellite DNA ),是一种遍布于真核的短重复序列、长度2~10bp之间、按孟德尔方式遗传、呈高度多态,能进行PCR扩增。除DNA 标记的进展外,基因定位也得益于连锁分析方法和理论的改进,目前主要有:家系连锁分析、等位基因共占法及人群相关性分析等。

1.1家系连锁分析(family-based linkage analysis)法

是以二代或二代以上的家系材料为基础,观察标记位点与疾病致病基因位点在家系内是否呈共分离,并计算出遗传距离及连锁程度。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优势对数计分(Lods)法,Lod值代表两位点连锁的机率与不呈连锁的机率比的对数值,>3肯定连锁,<-2否定连锁,介于1与-2之间则需增加家系材料。该法优点在于对连锁的判断能力强,能确定连锁程度,适于呈孟德尔遗传、外显率高、纯一的单基因突变病分析[2],如糖尿病中的一种亚型MODY及少数呈多代多发患者的IDDM及NIDDM家系。缺点是需要完整的系谱材料,结果受遗传模型设定的影响,对遗传参数如基因频率、基因传递率、外显率及表型模拟率等依赖较大,故对一些复杂多基因疾病进行家系连锁分析很难获得满意结果[3]。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