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年轻人在国内做点像样科研,到底难在哪里?

生物学霸

1155
近几年,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韩春雨老师在 Nature Biotech 发表重大原创成果、杭婧在 Science 上发表生物科学基础原理研究重大突破等等。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内科研的飞速发展。

中国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引用率排在 100 名以后。这说明我国科研论文的质量总体上依然还很糟糕。对于大多数的科研人员来说,在国内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高水平科研依然很难。

其实从科研设备等硬件来看来看,我国一流大学并不比国外的大学差,甚至更好。国内的普通大学在硬件上也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的科研质量还是上不去。

我联系并咨询了国内外的同学、师兄师姐,他们大部分已经结束了博士生涯,陆续回到国内大学,可以说是年轻科研人员的典型代表。通过与他们交流,我发现国内科研还是很难,主要体现在下面 5 个方面。

1. 科研材料难获取

以我当时的课题为例,我需要已敲除部分基因的质粒,我想获得并非易事。国内相关科研人员不太愿意互相交流,也不易得到。国外虽然有商业化质粒,但价格昂贵。后来我不得不自己构建,整整花了一整年,还不太成功。

像质粒、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动物模型这些基础科研材料,如果都要靠自己来制备,不光是时间上耗不起,同时由于自身技术专长限制也会得不偿失,最后可能既耗了时间,又费了钱还不一定能做得好。就算上述这些科研材料能在国内买到, 年轻 PI 的那点科研经费也难对付,几乎买完一个模型,后面就没经费开展课题。

2. 验室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个好的实验室应该有 PI(实验室老板)、 相对稳定的技术员和流动性较大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组成。

你可以去看看你们实验室的人员构成,像我做实验的时候,实验室博士生少的可怜,有经验的博士生更少。实验室齐刷刷青一色的硕士生,可以说都是科研刚入门的人员。即使有 PI,可大部分时候根本看不到,做好一个实验都不容易,谈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3. 科研软环境不好

做科研最重要的不应该是探索的过程吗?探索的过程中有了重大发现,然后出现了重磅论文,就像谢春雨老师一样。可是科研人毕业要求发论文,评职称还是需要发论文。

这样急功近利的科研政策已经让科研人员背离了科研的本质,也变相催生出大量垃圾论文。

4. 年轻 PI 关系网不强大

中国是人情社会,无处不讲关系,科研领域也不例外,裙带关系严重。大到申请科研经费,小到去别的实验室借用仪器设备。处处需要关系,有院士坐镇,课题就好申请。或者是大牛科学家,比如饶毅、施一公等,回国之后不仅受人尊敬,有经验、有水平、有权、有钱、有人,做科研自然如鱼得水。

相对而言,啥都没有的年轻 PI,没有经费没有好的生源,做点科研真是难上加难,比如你看看谢春雨老师的科研条件。

5. 训练不够,时间也不够

虽然说现在国内做科研的人硕士、博士很多,但是几乎都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即便成为了大学里的老师,真正受到严格的科研训练的科研人员占比并不高。这里说的严格科研训练应包括在好的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在国际上知名的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的训练,并能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或专利。

要命的是,这些科研人员很多时间花在开会, 写或者跑课题经费上。他们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应付非学术会议、检查、评审、写课题申请书,只有在周末找点时间来做实验。大部分的已经不做实验了,更别提指导硕士生了。

年轻科研人在国内做点像样科研确实难,但是相信未来的科研环境也会更好,科研领域的分享也会更多。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