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误差较大,结果不稳定,居然能发 10+ 论文?

1374

读博的三个错觉,今天距离发 nature 更近了,距离发 science 更近了,距离发 cell 也更近了。然而实际上是 IF = 3 保底,冲 5 艰难,10 + 做梦去吧!

但是最近看了一篇文章,突然发现好像也不是很难嘛。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真容。

图片来源:Nano letters

emmmmmmm,好像发错了,这高大上的标题根本看不出来什么名堂。

图片来源:Nano letters

对嘛,我们还是看一下摘要内容,从创新点的三要素来分析一下:意义、材料、方法;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绘制

有什么重大意义吗?貌似也不是呀,就是对蛋白质和靶向糖分子进行的检测,绝非什么重大课题,第一点意义 pass;

再看看这用到的材料 1991 年发现的碳纳米管,貌似已经早就过了春风得意的新型材料时期了。新型功能材料人才辈出,仿佛也吃不到新型材料的什么甜头,第二点材料 pass;

方法在谷歌中一搜索,一抓一大把,利用碳纳米管荧光特性进行检测的,依然占不到新方法的什么高光,第三点方法 pass。

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哎,等等好像哪里不对。出于人性内心的好奇,我仔仔细细把文章看了几遍,并且提取了一些干货给想发高 IF 的小伙伴们一点私信偷偷藏起来的建议,嘘,小声巴巴~

阅读完整篇文献的我,突然发掘摘要中的图片简直是概要之光啊!

图片来源:Nano letters

Emmm,没错,说的就是这个。现在单独看这个图,好像 get 不到什么点,不过等我先理完文章的思路你就能看出常人之不所及也。

这篇文章通俗来讲就以下三个步骤:

物质 A + 物质 B = 物质 C(可以用来作为纳米传感器检测其他物质)

物质 C + 待检测物 D = 物质 E(荧光信号变化,可以对待检测物 E 进行检测)

物质 E + 靶向待检测物 F = 物质 G(荧光信号再次变化,可以对待检测物 G 进行检测)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绘制

现在再把物质对应一下来看看,A = SWCNT;B = Peptoid Anchors+Peptoid Loops;D = WGA;F = 靶向糖分子;C、E、G 分别是对应的产物;是不是对于这个简单到快秃了的(和发际线持平的简笔画,我在瞎说什么!!!)摘要图片有了灰常清晰的认知~

具体对应文章来看一下:首先,ProLoops 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且在超声的作用下,ProLoops 成功迎娶白富美 SWCNTs,并且两人擦出了荧光;但是好景不长,随着 WGA 的加入,ProLoops(一种 Peptoid)+SWCNTs 的爱的荧光之火出现变化;

图片来源:Nano letters

并且 WGA 参与越多,ProLoops+SWCNTs 的感情荧光之火下降愈加强烈。WGA 蛋白兄弟们各自纷纷想破坏 ProLoops+SWCNTs 的家庭,但是只有 WGA 的破坏值最大。

而另一边,SC 加入后,ProLoops 会与 SWCNTs 分开,荧光迅速下降。但 WGA 的出现,再次激发了 ProLoops 回来继续 battle 的决心,于是荧光重新被点燃。

图片来源:Nano letters

WGA 虽然成功插入两人情感,但是当与他天造地设一对的糖分子姐妹来袭时,WGA 又将糖分子带入四人困局之中,荧光信号又发生了变化……

图片来源:Nano letters

好啦,戏说文章部分就到此结束啦,相信文中主角们之间的关系,大家已经很了解了吧。下面是认真严肃的一波分析与总结啦~

这篇文章虽然本着误差棒暴走,基线持续走高的原则,本文章却依然摘得 10 + 知名期刊,你可能十分疑惑,这也能行???

图片来源:Nano letters

我来告诉你,它还真行,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大部分同类研究,只进行到第二步就终结了,而这篇文章偏偏就剑走偏锋,用实力告诉你:我可以检测之后再检测。之前的同类工作是完成蛋白质类的检测后,便结束了研究。

然而,这篇文章又进行了下一个检测物质的尝试,并且将上一步骤中的蛋白质检测传感器与待检测物质(蛋白质)重新作为一个新的糖类传感器用于后续糖类物质的检测,让整个研究更加充实饱满。

于是乎,这样的传感器就成为了可用于多类物质检测的传感器,适用性更为广泛。虽然看过之后觉得研究工作并不难,但不得不说这种检测再检测的创新性还是很高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只是在你完成的工作之后,又前进了一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冲 10 + 难的不是前面的 99%,而是能不能突破最后的 1%。

这篇文章整体思路清晰,仅仅用三步法完成了两大类(蛋白质 + 糖)物质的检测,还是有我们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的工作量也是不小的,尝试了多种检测物质(7 种蛋白质 + 9 种糖类),以及设计的三种序列,这样的排列组合下来,实验量还真不是小数目啊!

图片来源:Nano letters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科研多想想,多尝试,多试验,10 + 的文章也不是不可能的嘛~

最后,祝大家都能收获 IF 高高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Chio L, Del Bonis-O’donnell J T, Kline M A, et al. Electrostatic Assemblie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Sequence-Tunable Peptoid Polymers Detect a Lectin Protein and Its Target Sugars[J]. Nano letters, 2019.

<link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