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renqiang5
是指分子不仅以单体形式存在于细胞膜表面,还可能通过其胞外结构域形成同源二聚化或寡聚化。并且证实,D4分子的这种自身相互作用参与了与MHC-II类分子的稳定结合。
CD4分子是一类单链跨膜糖蛋白,表达于胸腺及成熟的 T细胞表面。作为共受体分子 D4通过与MHC-I类分子非多态区的结合可增强 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之间的亲和力。这在T细胞激活中非常关键。另外,CD4分子还作为HN的高亲和力受体介导D4+T细胞的HN黏附并侵入。从结构上来看,D4分子主要分为3个部分:即长的胞外区疏水性跨膜区和短的胞质区。CD4分子的胞外区包含有4个样结构域,分别命名为DI、D2 D3和D4。研究表明,CD4分子主要是通过其远膜端的D1和D2与MHC-II类分子识别结合以及介导与其它配体分子例如HN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其胞质区与酪氨酸激酶p56CK相关,CD4分子除以单体形式表达于细胞膜表面外。还可能以二聚化或寡聚化的形式存在,并且这种D4分子的自相关性(self-assciation)在与MHC-II类分子的稳定结合。以及在 T细胞的起始激活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实验发现,很难检测到重组的可溶性CD4蛋白(4)和MHC-I类分子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C4蛋白不能阳新野生CD4(WCD4)分子激活的MHC-II类分子特异性的T细胞应答。而nmol/L级的D4就能抑制wD4与HN胞膜蛋白2D120之间的相互作用141。CD4分子与MHC-II类分子之间稳定的结合有可能依赖于前者的寡聚化。
其中将主要参与和 MHC-I类分子结合的D1结构域的43位Phe突变为le命名为F43L实验发现,与仅转染wD4基因的OS-7细胞对昭相比较共转染F43I和wD4基因的COS-7细胞与B细胞之间的黏附效应明显受到削弱表现为玫瑰花环形成数减少与F43I基因呈浓度依赖性。当F43I基因的转染量达到3ug时,抑制效应最强。由于F43I自身不能与MHC-II类分子结合,因此,这种现象最有可能的解释是F43I与w1CD4形成寡聚化,从而可干扰后者的自相关效应,即wtD4自身形成寡聚化而只有当wCD4分子以寡聚化的形式存在时,才能产生一个稳定的MHC-I类分子的结合位点。
人表皮细胞(EC)悬液中分离纯化的朗罕氏细胞(LC)表面主要表达二聚化形式的CD4分子。通过实验检测到了 CD4分子同源二聚体的存在。
毛利小五郎的徒弟
就是组成蛋白质的亚基比较少叫寡聚,一般两个亚基左右
Dr_劉医生
分子寡聚化,指的是由较少的重复单元(分子)所组成的聚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介于小分子和高分子之间。
相关产品推荐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