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为稳定期群落。不稳定的群落,由于演替群组成逐渐发生变化,最适于其地区的环境条件,而长期持续稳定的状态,这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一般多指植物群落。顶极群落不容许其他某些可能成为优势种的植物侵入。如果是同一的气候条件与土壤条件,那么可认为已集聚成为相同的顶极群落。通常顶极群落就是森林,特别是群落内优势种的幼树的生育,可能就是阴树林。由于低温、过湿或干旱而不能形成森林时,顶极群落就是草原群落(草原植物社区)或荒漠群落,而砂漠、海岸和高位湿草原群落等主要在土壤条件下形成荒漠和草原的顶极群落,前者称为气侯顶极群落,后者则称为土壤顶极群落。除上述以外,由于土壤条件或生物条件(包括人为条件)形成的稳定群落,又可区分为前顶极群落、后顶极群落、障碍顶极群落、亚顶极群落等。在进行群落分类时,对顶极群落与演替过程中的不稳定群落间的关系,常常是一个成为探讨的问题,对其中任何一个视为稳定群落,都常常有对立的意见。顶极群落不仅可被人为的扰乱,而且也不断地受自然破坏力的扰乱,不过它也进行修复过程,因此可以看到次级演替过程,即顶极群落中常存在着补丁( patch)现象,不消说这是一种自然状态
W. Zimmermann( 1930)所提倡的、 1945年修改的有关茎和叶分化的学说。以裸厥类( Psilop- sida)的最简单的植物嘴草( Rhynia)为例,其维管束的连续二叉分枝的茎部称为顶枝( telom)可看作为基础部位,而高等植物体均由此顶枝进化发展而来的。顶枝向上下两方向发展,而上下方的中间部位称为中干( mesome),在向着上方发展的部分中,茎的部分为枝原体(德 Kaulom),叶的部分为叶原体( Phyllome),而有孢子囊的末端枝被解释为狭义的顶枝。这些部分经过主轴形成、扁平化(无论整个顶枝还是各轴的厚度)、相互愈合、退化或简单化、俯垂和内部维管束的愈合(由此,原始中柱变成为网状中柱乃至真中柱)等各种过程演变成枝和叶,特别是造孢器官和花器官的形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古生物的器官形成和演变的问题上,顶枝学说与中轴学说共同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但是无论大叶、小叶均限定为从统一的二叉分枝系(即顶枝)出发的进化论点还是有疑问的。然而, R. Florin( 1948— 1951)从本学说出发,倡导针叶树起源于苛得狄属( Cor- daites)的这
这是英国数学家 G. H. Hardy与德国医生 W. Weinberg于 1908年各自独立发现的群体遗传学规律。认为在随机交配的情况下,基因型的相对频率为参与该基因型组成的各等位基因频率之乘积。在考虑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时,设一对等位基因 A和 a相对频率为 p和 q,则( p+ q=1)。随机交配时,三种基因型,即 AA, Aa, aa的相对频率为 p2 , 2pq, q2 。这可用( Ap+ aq) 2 =AAp2 + 2Aapq+ aaq2 表示,此即为 Hardr- Weinberg公式。目前一般把 Hardy- Weinberg定律的内容归结为二点:( 1)如不存在突变,自然选择、迁移、偶然变动时,基因频率 p和 q并不随世代的推移而变化;( 2)随机交配时纯合子(基因型)频率可用配子(基因)频率平方求得。有时也有把( 1)作为重点进行阐述。在遗传学发展初期,曾误认为如果孟德尔定律正确无误,反复交配的结果,将会使群体中显性性状不断增加,隐性性状逐步减少。因之对( 1)特别强调,认为也有此项含义在内。但是如除开这一历史作用不论,现今对( 1)来说,因
艾默(T. Eimer 1885)提出来的,后来由柯普( E. D. Cope)、奥斯本( H. F. Osborn)和罗莎( D. Rosa)等发展为一种进化学说。对属于某一群的动物如果把它们按所出现的地方由古老到新的顺序排列起来,则可以看到其形态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发生变化的。例如马的进化,随时代的变迁躯体变大、指趾渐减,同时牙齿复杂化;又如海牛在进化的过程中骨盆退化、后肢消失等。这种进化的定向性从比较解剖学上也能看到。如脊椎骨的骨化增加、头盖骨数目减少、心脏房室分化等都是这样。把这些现象的原因看成是生物体的内在因素,这就是定向进化说。定向进化说的基本思想已见于拉马克的学说。问题在于所有的定向进化说是否带有某种神秘观点。定向进化说常与进化的定向性现象这一进化因素相混淆而不易讨论。进化的定向性如果假定为环境的一定性或一定的变化,则可用自然淘汰说加以说明。这种看法今天仍非常有说服力。辛普森( G. G. Simpson)就是从这一立场研究马的进化的。但塞利比斯( Cele- bes)关于野猪的巨牙和 Alces machlis的巨角认为用自然淘汰不能予以说明的论点,今天也仍然存在着。此
动物以中止生活活动的状态去越冬,称为冬眠。通常是指恒温动物季节性的非活动状态( torpor, torpidity),但广义地也适用于陆生变温动物(节肢动物、陆生贝类、两栖类、爬虫类等)的越冬( win- tering)。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着冬季的到来与外界温度一起下降,以至很快变得不能进行生活活动的状态。但在这之前,则向避风和温度下降不剧烈的地方移动而进入冬眠。一般多选择阳坡的地下或石头下面等处。作为冬眠的准备,动物在体内蓄积脂肪。对于昆虫类,可依种的不同,分别选择卵、幼虫、蛹、成虫的某一个阶段越冬。恒温动物中的冬眠动物( hiber-nator)有刺猥、松鼠、山猫、蝙蝠等小形哺乳类。它们与大形动物相比,其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大,因而放热比例也大,在冬季缺乏维持体温所需的产生能量的食物。所以冬眠就是对这些条件的一种适应。曾设想,寒冷、食物和水的不足以及昼间缩短等刺激,作用于脑下垂体—内分泌系统而诱发冬眠,不过发生机制尚不甚清楚。为了准备冬眠,在体内合成大量脂肪,或者把食物贮藏在巢穴内。组织脂肪的不饱和度增高,融点下降。体温缓慢下降,形成仅比外界温度高 0.5— 2.0℃的状
以通过膜转移到膜的另一侧(Ⅱ),由于 R 的存在,使(Ⅰ)和(Ⅱ)中 A 、 B- 的浓度发生不均等而最后达到平衡,这样形成了以下的关系: [ ]是表示各种稀溶液的浓度(在非理想溶液的场合下一般表示为活性)。λ与浓度无关,而仅仅是温度与压力的函数。这是董南( F. G. Donnan)( 1911)研究的结果,所以称为董南膜平衡。从这种平衡膜的两侧电解质的分布不均等的情况,而两液间所产生的电位差可以用下式表示,称为董南膜电位( Donnan's membrane potential): 式中 R为气体常数, T为绝对温度, F为法拉弟常数。这个关系可以用来说明在神经或肌肉中观察到的静止膜电位。上式是由能透过膜的离子种类而构成的关系,式中不包括不能透过膜的离子种类。实际上,在神经或肌肉的细胞外液中含有许多 Na 和 Cl- ,而 K 则较少,在细胞内液中含 K 很多, Na 和 Cl 比较少,但却含有大量有机阴离子。当然,有机阴离子是不能透过膜的,静止期的膜, Na 也不
指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的血管。古时曾有尸体的动脉是空虚的一种推想,认为动脉是空气或生气( spiritus vitalis)通过的管道的时代。低等脊椎动物由心脏发出一根动脉干,由它分出数对鳃动脉。在高等脊椎动物发出肺动脉和大动脉两根粗大的动脉。血液由肺动脉到肺,经大动脉运到其他各部。由心脏发出的大动脉,各自象树枝一样顺次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动脉的毛细血管与静脉的毛细血管相连接,这样,形成了闭锁循环。体循环中流经动脉的血液是含氧多,呈鲜红色的所谓动脉血。静脉则运输失去氧气而成为暗紫红色的静脉血。肺循环是肺动脉把静脉血从心脏运输到肺。动脉的管壁比静脉的厚,由 3层构成。内膜与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中膜由环行的平滑肌纤维以及弹性纤维构成,内膜的内面被以内皮。动脉干弹性纤维多,富于弹性。末梢动脉平滑肌的作用多,由于壁肌的紧张性而变化其口径。这个壁肌受血管运动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使肌肉紧张性增高,舒血管神经抑制缩血管神经的作用,使肌肉紧张度降低,前者属于交感神经,后者属于副交感神经。这些机能使动脉口径发生变化,按照当时的需要,调节血液的分配。司心脏营养的冠状动脉,例外的由
属于雌激素的一组激素。在脊椎动物是由卵巢所分泌的,其功能主要是促进雌性副性器官的发育。对哺乳类可引起发情状态。亦称雌激素、卵泡激素、雌酮 ( folliculin)。也可由胎盘分泌,此外肾上腺皮质和睾丸也能少量分泌。主要的动情素有雌二醇 -17β、雌酮、雌三醇。作用力最强的是雌二醇 -17β(简称雌二醇)。雌三醇只见于人类。动情素的类固醇环上第 10位没有甲基, A环为苯环,其第三位有羟基为其共同点。这些激素在人体肝脏内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在妊娠马尿中存在有雌二醇 -17α,它是由胎盘生成的,但其动情素作用比雌三醇低。在活体内动情素的分泌需要有脑垂体前叶的促卵泡激素( FSH)和促黄体激素两者的作用。此外动情素对下丘脑的性中枢和脑垂体有反馈作用,在雌性动物中微量的动情素显示正反馈作用,但过量时则起负反馈作用。动情素同其他的性激素一样,是在肝内灭活。在血液中,大部分是与血浆球蛋白结合成雌素蛋白( estroprotein)而存在。动情素的一部分不发生变动,而其余部分则变成各种代谢产物排放于尿中。从妊娠马尿中所得到的马烯雌酮、马萘雌酮和异马烯雌酮均为代谢产
一般使哺乳类雌性经常与雄性同居时,可反复出现下列一系列过程:( 1)卵泡生长;( 2)排卵;( 3)妊娠前期变化;( 4)妊娠;( 5)分娩;( 6)哺育。但将成熟雌性与雄性分开时,只反复出现( 1)、( 2)或( 3)几个过程。在如此反复的非妊娠的生殖活动中,动情状态作周期性的出现,此周期称为动情周期。兔、猫、鼬鼠等在繁殖周期中,卵泡虽不断地生长和退化,但大形的滤泡(格拉夫氏滤泡)可继续分泌雌激素,因此在繁殖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得以与雄性交配的发情状态。这样的动物可以说没有动情周期。而鼠、小白鼠在卵泡成熟期间,从卵巢分泌动情素,使生殖器官发生变化,而表现出发情(动情期 estrus)状态并排卵。继之,卵泡黄体化,因而动情素分泌停止发情暂停,生殖器官也开始失去动情期的特有状态(动情后期 metestrus)。黄体可继续存在,但孕激素的分泌是暂时性的,动物在一定期间不表现发情,生殖器官也处于退化状态(动情间期 diestrus)。不久,随着另外的新卵泡的生长,开始分泌动情素,因而引起阴道上皮增殖(动情前期 proestrus)和角质化,动物再次发情。鼠的一个动情周期为 4—
按照传统的观念生物界被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两大类。但目前对于生物界的划分方法,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例如,把生物界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等。但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工作中,除了把单细胞的生物作为原生生物界区别开外,关于动物界的分类仍和旧的观点相似,变化不大。因此可以说,如果整个生物界的进化系统还不明确,那么动物界的分类位置也就不能确定下来。假设动物界起源于某一种单细胞生物,为一元沦的观点,这样动物界与其他各界的界限就显得明确。但也有人强烈地认为,原生动物是多系统的,由原生动物进化成后生动物也可能是多系统的。因此,这种进化系统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又如,生物体的构造和机能有可能经过两次、三次的变化,只根据生物中的某些特点,把动物和其他生物进行无重复的区别是困难的。自亚里斯多德( Aristoteles)以来,感觉和运动都被说成是动物的一般特征,但有的植物也能运动,也能见到类似感觉的现象。也有人认为,动物的体制是内展的,植物的体制是外展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恰当的,但不是绝对的。也有人认为,有许多事实证明动物基本上是异养型生物,但其他的生物也有属异养型的。早在
在地球大陆和岛屿中,凡是具有区别于别区的独特的动物区系区域,在动物区系地理学中是作为一个动物地理区(或动物区)来看待的。它的最高单位是界( realm),有北陆界、新陆界和南陆界,各界再分为区( region)、亚区( subregion)、地方(地区)( province)、分区( subprovince)等较低的几种单元。动物地理区的确定,以施马达( L. Schmarda, 1853)、斯克莱特( P. L. Sclater, 1858)等人为先驱,由华莱士( A. R. Wallace, 1876)的《动物的地理分布》 2卷而集其大成,以后特劳萨特( E. L. Trousessart, 1980)、莱德克( R. Lydekker, 1896)等人作了部分的修订,一直发展到最近的施米特( K. P. Schmidt, 1954)进行的区划。各动物地理区的动物区系,根据魏格纳( W. Wegener)的大陆漂移说所说的地质年代,由于陆地的联结或分离,致使有或多或少的亲缘关系。另由于分布情况也是随生活型不同的动物群而异,所以要准确地划出动物地理区的界线是很困难的,同
亦称活动电位。在肌肉、神经等兴奋性细胞兴奋时,兴奋部位对于静止部位的负电位差。在某些植物(含羞草、毛毡苔等)中也能看到这种电位差。随着动作电位可产生动作电流。如果从神经或肌纤维的无损伤的两点引导,在兴奋相继通过这两点时,因电位差方向逆转,可得到双相性动作电位( diphasic ac- tion potential);如果从无损伤点和纤维断端引导,因在后点不产生兴奋,则得到单相性动作电位(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动作电位急剧变化的部分称峰形电位,以与其后拖有长尾的后电位相区别。在动作电位可快速通过的哺乳类运动神经纤维( A纤维)中,峰形电位大约在 1毫秒内结束,在肌纤维中通常超过 10毫秒。如果后电位与峰形电位同向,则称为负后电位,反向的称为正后电位。兴奋时和兴奋后的神经兴奋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与动作电位的时相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关于动作电位的成因,以前认为是细胞静止时处于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极化状态,兴奋时因这种极化消失,因而在兴奋部位和静止部位之间产生了电位差。但霍奇金和赫胥黎( A. L.
指栖息于石灰洞、溶岩洞、坑道、深的岩隙等洞穴环境中的动物。通常还包括栖息于井水、潜流水等地下水中的动物。洞穴动物对地下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各种情况,根据这点可以分成以下四大类,但狭义的洞穴动物则仅仅指下述(3)、( 4)类的动物。( 1)外来性洞穴动物( accidental cave animal):本不是洞穴动物,出于偶然的原因迷路而进入洞穴;( 2)周期性洞穴动物( trogloxens):如蝙蝠之类的动物以洞穴为巢,作为繁殖场所,昼伏洞内,夜出觅食。因粪排于洞穴,这对其他动物来说也是重要的营养提供者;( 3)喜洞穴性动物( troglophile):既包括在地上、洞内都可营正常生活的、形态和生态上与地上种类几乎无差别的种类,也包括失去色素、生理上发生特化的、洞外几乎见不到的种类。所以与下述( 4)的种类之间并无严密的界线。这里对吃蝙蝠粪的穴居种类,称为食粪动物( guanobiont);( 4)真洞穴动物( troglobiont):一生在洞穴中渡过、不能在地上生存的种类。几乎无眼,皮肤很薄,不具色素,呼吸器官退化变形,新陈代谢缓慢,肢体、触角、触毛细长等等,是这类动物的共同特
病毒科名。 pox为痘疮,痘疮本身已从人的感染症消失,但包括具有与其病原体共同的 NP抗原的各种动物病毒。病毒粒子为 300× 230× 100纳米,砖瓦状,中心有芯( core)或称为类核( nucleoid)的含有 DNA的构造物。两侧有侧体( lateral body),由衣壳( envelop)包绕,核酸为分子量 160× 106的双链 DNA,并具有 DNA转录酶。在细胞浆内繁殖,福尔根氏反应( Feulgen反应)阳性。能形成嗜苏木精的 B型包含体( Guarnieri小体),也有形成 A型包含体者。将同一群的热不活化病毒和活性病毒通过混合感染可使活性再现(即再活性化现象 Berry- De- drick phenomenon)。各种动物有冠以其动物名的痘病毒,但寄主范围只限于该动物,而不侵及其他动物。在寄主动物的皮肤和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内增殖时,可形成称为痘( pock)的局部性小病灶。有的病痘还具有诱发肿瘤的性质。分为下列五种亚群:牛痘群( Vaccinia group)、副牛痘群( Pa- ravaccinia group)或称传染性浓疮( Orf
在海洋、湖泊和河流里生活的水生生物中,栖息于水底的生物的总称。这是根据生活方式的类型把水生生物大致划分的生态类群一种方法,而不是生物的种或基本群的分类概念。特别是 Benthos(底栖生物)这个词是相对于 Plankton(浮游生物)而言,是与 Nekton(自游生物)这个词一起,由海格尔( E. H. Haecke, 1891)同时提出的。原意是水域中底栖生物的综合即底栖生物群落。而底栖生物( benth( on) ic organism)这个词,顾名思义是指所有的底栖种类,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具有群落的涵义。底栖生物中的底栖植物由于光合成需要阳光,故一般只分布于沿岸的浅底。在底栖动物方面除食植物的以外,还有食悬浮的或堆积的碎屑等的肉食种类,分布于湖泊的深底、大洋底乃至海沟。底栖生物一词,日本多直接使用原文 benthos的译音,但是有时 benthos是专指底栖动物而言。另外,也有将 benthos一词只用于栖息于平坦泥沙底的生物,狭义的仅限用于 herpo- benthos,附着于岩石等坚固的物体上生活的则称为 haptobenthos。底栖生物按其在基底的生活方式又可
一般指水底生长有大形底栖藻类沉水植物群落的地方。原来是沿岸浅海区渔业者用来称呼内湾中高密度生长着大叶藻处的用词。根据形成底藻层植物的种类的不同,其生长着大叶藻的称大叶藻层,生长着马尾藻类的称马尾藻层( sargassum bed),生长着海带目巨藻属( Macrocystis)和 Nereocystis的称为大形藻层。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随水深而呈带状分布,如马尾藻带和昆布带等。密生着大型藻类和海带的 Ecklonia地方,常称为海底森林。大叶藻层主要在内湾或江河入口的平坦砂泥海底处形成;马尾藻层主要在岩石海底处形成。具有茂盛的藻层,是潮下层的特征之一,是附生于植物的生物或叶上动物的栖息场所。这些小生物是鱼类的食物,而且由于藻类生长茂密而减弱了波浪或潮汐造成的海水水流,所以底藻层成为鱼类等许多海产动物的幼期个体的生育场所。形成底藻层的大形植物,几乎都不能直接作为动物的食物,而是枯死后的残骸形成腐食食物链的一环。这点,底藻层中物质的循环方式与其他水中群落的方式是不同的。当植物体在被冲向海岸时,便变成可以支持跳沟虾等的成堆尸骸的场所;另一方面,其被海流漂走的,则形成了浮游藻类。底
动物的个体、雌雄、集群、单位集群等与其他的(一般是同种)个体乃至单位集群各自划分区域栖息和防御被侵入的空间。以往使用的领地一词可认为是地盘与等级一样是社会秩序系列的典型之一,也有把它看作是一种制度,称为地盘制( territorialitr)。地盘仅限于营定居生活的种类,它相当于活动圈的一部分或全部。在脊椎动物和部分昆虫中可相当广泛地见到这种现象。位于食物链末端的动物,即捕食者的大型肉食动物,大多拥有地盘。但是像香鱼那样吃植物的动物也有地盘。自霍华德( H. E. Howard, 1920)以来做了周密调查的、最显著的地盘是繁殖期的小鸟类的地盘,典型的过程是:雄鸟先划地盘,然后迎接雌鸟,筑巢、产卵,喂育小鸟所需的食物全部从这个地盘取得。这种情况通常随着繁殖期的终结即行消除,但家族群却经常地有其地盘,而繁殖期雌雄所划的地盘,也是在此家族群的地盘内形成的。关于地盘的意义,有许多说法,一般认为,是为了防止种群灭亡而在食料获得和分配方面进行的个体数的自我控制机制,此外,把地盘这个名词甚至扩大到指食物、个体,这显然是误用,而无意义。一旦建立了地盘,则拥有地盘的个体,就比同种其他个体
为藻与菌共生的植物体。往往根据菌类的附属群,以及近年来部分针对共生体内的各菌类群来处理归属和分类问题,它们是门与门之间的共生。此外,以藻和菌都不能单独产生代谢产物地衣酸这点,把它们划分为特异的独立群也比较适当。第四纪以后的实际的化石种类及现有的有 400属 2万种,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外形上看,可分为三型:小形的紧贴附在基质上的壳状地衣(如文字衣属,座盘衣属):叶状体平扁似叶而不紧紧贴附于基质上的叶〔如蓝藻衣属、石茸属( GyroPhora)〕;叶状体伸长有许多分枝的灌木状的枝状地衣〔如染料衣( Roccella)、松萝属( Usnea)、猫耳衣属( LePtogium)〕。热带地区多为第一型,寒带地区多为第二型,是大小肉眼可见的耐寒性很强的植物。从内部构造上看,有的是大而多由紧密交织的菌丝构成的组织,其内部混生着藻类细胞的藻胞( gonidium)的同层地衣;有的是成层(藻层)而存在的异层地衣。对其真菌分类地位的确定比较混乱。藻虽有绿藻或蓝藻。但均不作为分类依据。地衣的繁殖是藻与菌各自单独进行(真菌为子囊菌的地衣,有子囊和孢子的形成),一般是无性繁殖方式,即借助于藻
是指因遗传合成珠蛋白的能力降低,引起血红蛋白合成不正常,呈现低色素性小球性贫血或伴有脾肿大的溶血性贫血综合症。构成血红蛋白的α、β、γ及δ的各珠蛋白链,分别由独立的结构基因所决定,α链与非α链(β、γ、δ键)在合成中保持一定的平衡。成人型的血红蛋白( HbA)为含 2个α链和 2个β链的四聚体,在每个珠蛋白链结合 1个血红素。因为合成能力下降发生在任何链上,而分为α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δ地中海贫血和δβ地中海贫血等(例如α链合成能力降低则称α地中海贫血)。临床上有α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和δβ地中海贫血。在异常基因重合的同宗结合体可伴有从重症至中等程度的溶血性贫血。而杂合接合体则呈低色素性小球性的轻度贫血。α地中海贫血被证明是由于α链基因缺失,而β地中海贫血则是β链基因缺失,以及β链基因的转录发生障碍,β链信使 -RNA的成熟发生障碍以及β链信使 -RNA的不稳定性等病因。
地衣类产生的物质被总称为地衣成分(德 Fle- chtenstoff),但其中多为地衣所特有的有机酸类的成分特称为地衣酸。大致分为高级脂肪酸和芳香族酸。前者属于在冰岛衣中发现的原地衣甾酸( d- protolichesteric acid),约有数十种,后者是在石茸属( Gyrophora)、蓝藻衣属( CyanoPhila)等中的石茸酸,已知约有 30种缩酚酸类,在睫毛苔中发现了水杨嗪酸( salazinic acid)并记载了包括水杨嗪酸在内共有 12— 13种缩酚酸环醚类( depsidones)。除扁枝衣属外,还广泛分布在如粉衣科( Calliciaceae)、粉果衣科( Crpheliaceae)、茶渍科( Lecanoraceae)、猿麻桛科等中已知有数种枕酸类。其他各种石蕊属( Cladonia)的红色子器的色素红石蕊酸( rhodocladonic acid)属于蒽醌类的约有 10种。地衣是藻类和菌的共生体。一般认为是以藻类的同化产物为原料由菌类制造出地衣成分。在地衣的分类中,非常重视地衣成分,通过提取出来的成分即地衣酸对各种试剂的呈色反应的有无来鉴定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