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学药品使用安全——甲醛

甲 醛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有辛辣刺激鼻气味的气体。密度:1.07,沸点:-19.5℃,自燃点300℃。闪点60℃。爆炸极限:7~73%,其37%水溶液(约含10%的甲醇)为“福尔马林”(Formalin)是无色具有刺激性的液体,在室温下易挥发。用于制造酚醛树脂、尿醛树脂、皮毛加工、药品、油漆等。又可作为防腐剂。 (二)毒性 能凝固蛋白质。接触后对皮肤、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本品为可疑人类致癌物。 最高容许浓度:3 mg/m3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吸入甲醛可引起鼻炎、咽痛、嗅觉丧失、咳嗽、胸闷和支气管炎,严重者发生喉痉挛和肺水肿等症状。 眼睛接触:甲醛蒸汽引起眼部烧灼感、流泪、结膜炎。 皮肤接触:可导致接触性皮炎。 口服:误服后,口、咽、食道和胃部立即出现烧灼感,口腔黏膜糜烂,伴剧烈上腹痛,带血性呕吐物。严重时可发生休克和昏迷。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吸入低浓度甲醛蒸汽,可有头痛、软弱无力、食欲不振、视力减退等症状。皮肤长期接触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冰草(crested wheatgrass)

禾本科冰草属的一个种,学名Agropyron crastatum L.。多年生草本。又名扁穗冰草、大麦草。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寿命长的优良牧草。广泛分布于前苏联亚洲部分的寒冷干旱草原上,中国东北、西北和华北都有野生。 须根发达,有短根茎;茎秆直立,疏丛型,基部膝状弯曲,抽穗期株高40-60cm,成熟期株高60-80cm;叶披针形,长7-15cm,宽0.4-0.7cm,叶背较光滑,叶面密生茸毛;穗状花序长5-7cm,呈矩形或两端微窄;小穗无柄,紧密排列于穗轴两侧,呈篦齿状。每花序有30-50个小穗,每小穗4-7朵小花,外稃有毛,顶端常具短芒,一般结实3粒或4粒。种子千粒重约2g。 抗寒、耐旱,适宜于干旱和寒冷的温带地区种植。在年降雨量230-380mm的地区生长良好。对土壤的适应性强,耐瘠,也耐盐碱,不耐热,夏季炎热地区生长停滞,锈病严重。适宜秋播或夏播,播前需施肥整地,播种量每公顷11-22kg。条播,行距20-30cm,播深3cm左右,播后适当镇压。建成的草地可生长利用10年以上。耐践踏,适宜放牧,每公顷产干草1500-6000kg。其干物质含粗蛋白质11.6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扁桃(almond)

蔷薇科李属。多年生落叶果树,小乔木或乔木。又名巴旦杏。学名prunus communis Fritsh.。 扁桃原产中亚细亚和非洲北部山区。现今中亚仍有两个分布区;一是科彼特山(伊朗、前苏联的界山)西南部低山带阿尔捷里、巴里吉里谷地;另一是天山西部费尔干那山支脉贾拉拉巴德(阿富汗),奥什费尔干(苏联)包括塔什干阿拉套山布斯盖姆和乌格姆河下游、伊犁河流域。北非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也有野生分布。 中国在唐代已由伊朗引入扁桃到北方地区,栽培历史至少已有1000多年。中国扁桃主产区在新疆,主要分布在英吉沙、莎车、疏附、疏勒、喀什、叶城 、泽普等地,产量不到100t。 形态特征:树高4-6米。树干灰黑色。树冠为广圆形、圆形或椭圆形,多开张,冠径3-6m。根系浅,侧根发达。1年生枝淡红褐色,多年生枝灰色或灰褐色。叶披针形或椭圆形,灰绿色,长4-7cm,宽1.5-3cm。花玫瑰色或白色;两性花,果实淡绿色,密生短而细的绒毛;果形有卵形,长卵形、圆形或镰刀形;果核扁平,核壳硬,厚薄不一;种仁甜或苦,淡褐色或棕褐色,是供食用部分。 扁桃嫁接苗栽后2-3年开始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椰子

椰子是单子叶多年生常绿乔木。经济寿命40-80年,自然寿命70-100年。为重要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 椰子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群岛。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赤道滨海地区最多。主要产区为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 中国栽培椰子历史悠久,分布在海南、广东、台湾、云南、广西等省,以海南东南沿海为主要产区。 椰干主要加工成椰油。椰油主要是工业用油,为制皂的优质原料,发泡力强可制高级香皂、牙膏等。椰油经过精炼可制食用油、人造奶油。椰子油硬脂是糖果工业的重要原料。 椰干榨油后的残渣为椰麩,含脂肪15%、蛋白质14%、碳水化合物46%,可配制成各种饲料。椰衣纤维可制造绳子、扫把、地毯等。椰壳质地坚硬,冷热不变形,主要用以制优质活性炭,或加工成椰雕、乐器等工艺品。椰子水含有维生素B和C、激素、糖等成分,是热带地区人民喜爱的一种清凉饮料。椰木质地坚硬,花纹美观可做家具和建筑材料。未开放的肉质花序,可割取椰花汁酿制椰花酒,或提炼椰汁糖等。椰子综合利用产品达360多种,故国外有“宝树”之称。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扁豆(lablab;hyacinth bean)

豆科(Leguminosae)扁豆属的一个栽培种,多年生或一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学名Lablab purpureus (L.)Sweet (syn.Dolichos lablab L.),别名蛾眉豆、眉豆、沿篱豆、鹊豆。染色体数2n=2x=22(或24)。食用嫩荚或成熟豆粒。每100g嫩豆荚含水分89-90g、蛋白质2.8-3g、碳水化合物5-6g,还含有毒蛋白、凝集素以及能引发溶血症的皂素。烹调前应用冷水浸泡(或用沸水稍烫)再炒食。成熟豆粒煮食或做豆沙馅。种皮为白色的,种子、种皮和花可入药,有消暑除湿,健脾解毒等功效。 原产亚洲。印度自古栽培,以后传到埃及、苏丹等非洲热带地区。 中国于汉晋传入,南朝齐梁时代陶弘景(456-536)《名医别录》中有记载。19世纪初传入美洲。主要分布印度及其他热带国家。中国南方栽培较多,华北次之,高寒地区(如青海)虽中开花但不结荚。 直根系。茎蔓性,分长、短蔓两类,前者蔓长3-4m,栽培普遍;后者蔓长0.3-0.6m,分枝多,很少栽培。三出复叶,柄长,小叶卵圆形,叶面无毛。总状花序,长10-30cm。腋生,花紫或白色。荚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抱子甘蓝(Brussels sprouts)

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甘蓝种中腋芽能形成小叶球的变种,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var.gemmifera Zenk.,别名芽甘蓝、子持甘蓝。染色体数2n=2x=18。小叶球鲜嫩,营养丰富,每100g产品含维生素C98-170mg。可炒食或加工制罐。原产地中海沿岸,由甘蓝(B.oleracea L.)进化而来。自19世纪始,逐渐成为欧洲、北美洲国家的重要蔬菜之一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种植面积较大。中国台湾省有小面积种植。抱子甘蓝叶稍狭、叶柄长、叶片杓子形,有皱纹。茎直立,顶芽开展,腋芽能形成许多小叶球。品种分高、矮两种类型。矮生种茎高50cm左右,较早熟;高者茎100cm以上,又可按叶球大小分为大抱子甘蓝和小抱子甘蓝。大抱子甘蓝小叶球直径大于4cm;小抱子甘蓝直径小于4cm,品质较好。抱子甘蓝喜冷凉气候,耐寒性强。生长发育适温12-20℃。宜砂壤土或粘壤土。育苗移栽,定植株行距50-70cm。生育期内每亩追施氮肥约30kg,磷肥约20kg,钾肥约25kg。经常灌溉,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间须结合中耕进行培土,防止植株倒伏。早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竹笋(bamboo shoot)

禾本科(Gramineae)中竹亚科(Bambusoideae)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可食用嫩肥短壮的芽,别名笋,古名竹萌、竹芽、竹胎。每100g鲜竹笋含干物质9.97g、蛋白质3.28g、碳水化合物4.47g、纤维0.9g、脂肪0.13g。富含天冬素,对人体有滋补作用。 起源:原产中国。《本草纲目》(1551-1578)已有记载。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全世界计有30个属550种。盛产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亚洲东部种类最多,达320种,其中印度136种,缅甸39种,菲律宾30种,新几内亚8种,朝鲜也有。美洲有179种。南非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有个别种类,亚洲西部欧洲几乎没有发现野生种,非洲极少。中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22属、200多种,分布全国各地,以珠江和长江流域最多,秦岭以北雨量少、气温低,仅有少数矮小竹类生长。 分类与分布:主要笋用竹有: ①刚竹属(Phyllostachys)毛竹(P.pubescens Mazel)、淡竹[P.nigra var.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分布于长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砗磲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动物的统称。共有 2属 6种。砗磲属( Tridacna) 5种,砗蠔属( Hippopus) 1种。大砗磲( T. gigas)的外壳直径可达 1米以上,厚 6~ 9厘米,两片贝壳约重 300公斤。较小的如鳞砗磲( Tridacna squamosa)、砗蠔( H. hippopus)直径一般也有 0.5米。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特别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低潮区附近的珊瑚礁间或较浅的礁内较多。我国的海南省和南海诸岛也有分布。贝壳略呈三角形,壳顶弯曲,壳缘呈波形屈曲。表面灰色,上有数条像被车轮辗压过的深沟道。外套膜大,颜色鲜艳。砗磲常与大量虫黄藻( Zooxanthellae)共生。这种单胞藻可在砗磲体内循环,并可进行光合作用,供砗磲丰富的营养。砗磲的外套膜边缘有一种叫玻璃体的结构,能聚合光线,可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这种蛤藻的特殊关系,称为互惠共生。此外,也食浮游生物。砗磲肉可食,大贝壳可用作贮水器或贝雕原料。有的砗磲还能产生珍珠。小型贝壳可烧制石灰或供观赏。目前,有的国家已对鳞砗磲和无鳞砗磲进行人工养殖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腹足钢(Gastropoda)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中种类最多的 1个大纲。全世界近 9万种,数目仅次于昆虫纲。分布很广,遍及全世界的海洋、淡水和陆地。多数种类营自由生活,仅少数种类营寄生生活。其中海产种类最多,淡水种类次之(约有 12000种),陆生种类较为稀少。足发达,宽平肥厚,位于腹部,故称腹足纲。又因多数种类仅具有 1个螺旋式贝壳,故又称单壳纲( Univalvia)。头部和足左右对称,内脏团在发生期间经过“扭转”而演变成左右不对称的体制,贝壳也相应发生卷曲而形成左右不对称的螺旋形,如田螺、红螺,这样既可保持原有容积,减少贝壳的长度,又可增加运动的灵活性。有的种类由于贝壳退化,内脏团又发生“反扭转”现象,体制重新表现为左右对称,但内脏团仍为左右不对称。贝壳由外套膜的表皮分泌形成,多数种类呈右旋螺形,即壳口的位置在螺轴的右侧,如从贝壳的顶端观察,则见顺着时针的方向旋转。少数种类为左旋,如部分蜗牛;极个别的种类如椎实螺,左旋和右旋的都有;还有少数种类的贝壳无螺旋部,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如笠贝( Acmaea);个别种类的贝壳退化或消失,如蛞蝓、海兔。一般无厣或有膜厣,有的种类具有与壳口形状、大小相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宝贝(Cypraea)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宝贝科。贝壳卵圆形或椭圆形,壳面光滑并有各种美丽花纹或斑点。幼体有螺层,成长后螺层被包在里面,外表无螺层,整个贝壳为体螺层所占有。壳口窄长,两唇缘有齿,成体无厣。贝壳的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在活动时,头部和外套膜从壳口伸出,并向两侧上翻覆盖贝壳,日久使贝壳异常光亮。平常多栖息在珊瑚礁或岩石缝中,以藻类为食。足部宽大,适于爬行。触角 2个,细长呈“八”字形伸展。雌雄异体,卵生,幼体经变态后发育为成体,有护卵习性。我国约有 40余种,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沿海,以海南省和东、西沙群岛等沿海的种类较多。古代曾用它们作为货币,我国直至秦、汉时才废除。肉可食用,贝壳可作装饰品或玩赏。常见的同科宝贝有小型的货贝( Monetariamoneta),贝壳金黄色或黄色,背面有 2条灰色横纹;中型的绶贝( Mauritiamauri-tiana),贝壳淡褐色,上有棕色条纹和圆斑;大型的虎斑宝贝( Cypraeatigris),长约 11厘米,贝壳灰白色或淡黄色,上有褐色或黑褐的斑点,一直延伸到基部,壳口窄长,前端稍宽,后端向右方弯曲,两唇缘有齿,外唇缘约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鲍(Haliotis)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鲍科。俗称“鲍鱼”。贝壳右旋螺形,呈耳状,较为坚厚,螺旋部极小,体螺层大,几乎占贝壳的全部,多为绿褐色。从壳顶向腹面有 1列逐渐增大的突起,在靠近螺层末端的突起成孔,孔数因种而异,如产于我国北方沿海的皱纹盘鲍有 4~ 5个孔;产于南方沿海的杂色鲍( Haliotisdiversico-lar)有 7~ 9个孔,为呼吸和排泄的通道。触手也由此孔伸出。因此,杂色鲍又有“九孔螺”之称。壳内面的珍珠层具光泽。头较显著, 2个触角细长,眼着生在触角基部的突起上,口内具有强大的齿舌,小齿极多。腹足发达、肥厚,吸附力极强,上部生出触角,有感觉功能,下部的腹面平宽,适于附着和爬行。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海域,喜生活在水流湍急、海藻繁茂、水质清澈的岩礁海底。一般穴居,昼伏夜出。植食性,多以褐藻、红藻为食。雌雄异体,外观不易区分,雌性的生殖腺深绿色,雄性的呈淡黄色。精子和卵细胞在海水中受精。有幼虫期,生长缓慢。腹足可供食用,营养丰富,也可加工制成“鲍鱼干”和罐头食品,为上等海味珍品。贝壳可入中药,名为“石决明”;也可用来制造工艺品。近来,已进行人工繁殖和养殖杂色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河豚毒素中毒

  河豚毒素中毒是因进食河豚鱼后发生中毒的一种急症。 河豚又名钝鱼、汽泡鱼、鲅等,产于我国沿海等地,种类很多,肉味鲜美,但它的某些脏器及组织中均含有毒素,其毒性稳定,经炒煮、盐腌和日晒等均不能被破坏。河豚毒素有似箭毒样的毒性作用,主要使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发生麻痹:先是感觉神经麻痹,其次运动神经麻痹,最后呼吸中枢和血管神经中枢麻痹,出现感觉障碍,瘫痪,呼吸衰竭等如不积极救治,常可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1.胃肠症状:食后不久即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等。 2.神经麻痹症状:开始有口唇、舌尖、指端麻木;继而全身麻木、眼睑下垂、四肢无力行走不稳、共济失调,肌肉软瘫和腱反射消失。 3.呼吸、回流衰竭症状:呼吸困难、急促表浅而不规则紫绀,血压下降,瞳孔先缩小后散大或两侧不对称,言语障碍,昏迷,最后死于呼吸、回流衰竭。 诊断依据   1.有进食河豚史,多在1/2-3小时内发病,同食者也有类似症状出现; 2.典型的临床表现; 3.心电图检查:示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4.动物试验:取患者尿液5毫升,注射于雄蟾蜍的腹腔内,于注射后1/2、1、3、7小时分别观察其中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亚硝酸盐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是由于食入含有较多亚硝酸盐类的植物,如醃制疏菜或陈腐疏菜,或者误将工业用亚硝酸钠作为食盐食用而引起,也可见于饮用含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苦井水后,亚硝酸盐能使血液中正常携氧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因而失去携氧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临床上突出表现为皮肤粘膜发绀及其他缺氧症状。因紫绀的发生与肠道有关,故又名肠原性紫绀症。 临床表现 1.全身皮肤及粘膜呈现不同程度青紫色; 2.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 3.烦燥不安、精神萎靡、反应迟纯,重者神志不清、嗜睡甚至惊厥昏迷; 4.头晕、心悸、脉快、心尖区可闻及Ⅱ-Ⅲ收缩期杂音或有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引起呼吸回圈衰竭。 诊断依据 1.有大量食用醃制蔬菜或陈腐蔬菜史,或误服亚硝酸盐史; 2.皮肤粘膜呈典型的青紫色; 3.高铁血红蛋白的鉴定。 治疗原则 1.催吐、洗胃、导泻; 2.静脉输液、利尿; 3.治疗高铁血红蛋白症; 4.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轻症病例以休息、大量饮水、静脉输注液体(加维生素C)为主。 2.重症病人加用美蓝治疗。 3.若出现肺水肿、休克、惊厥和呼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是由具有毒牙的毒蛇咬破人体皮肤,继而毒液侵入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的一类急症。 据统计,我国的毒蛇有48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以下种类,眼镜蛇科的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螲蛇科的螲蛇、尖吻蝮(五步蛇)、烙铁头(龟壳花蛇)、竹叶青、蝮蛇;以及海蛇科的十多种蛇类。这些毒蛇多数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湖南、湖北、云南、江西、浙江、江苏、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长江以北毒蛇种类较少,以蝮蛇常见;海蛇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毒蛇咬伤多见于夏秋季节。毒蛇咬伤后,若经及时急救治疗,可以避免或减轻中毒症状;如延误治疗,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伤处疼痛或麻木,红肿、瘀血、水皰或血皰,伤口周围或患肢有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触痛。 2.全身表现:头晕、胸闷、乏力、流涎、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出血倾向、黄疸、贫血、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等。严重者肢体瘫痪、休克、昏迷、惊厥、呼吸麻痹和心力衰竭。 诊断依据 1.有被毒蛇咬伤史,伤外可见一对较深而粗的毒牙痕。 2.可有局部和全身中毒表现。 治疗原则 1.局部扩创清洗、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鱼胆中毒

  鱼胆中毒系食鱼胆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青、草、白鲢、鲈、鲤鱼胆中含胆汁毒素,能损害人体肝、肾,使其变性坏死。也可损伤脑细胞和心肌,造成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病变。民间有以生吞鲤鱼胆来治疗眼疾、高血压及气管炎等病的做法,常因用量,服法不当而发生中毒。其中以青、草和鲩鱼苦胆中毒最多见。因胆汁毒素不易被热和乙醇(酒精)所破坏。因此,不论生吞、熟食或用酒送服,超过2.5g,就可中毒,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 2.肝肾损害表现:肝区疼痛、肝大、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镜下血尿、蛋白尿、少尿和无尿、全身浮肿、肾区疼痛等。 3.心脏、神经损害表现:低血压和休克、心电图可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头昏、头痛、烦躁不安、重者可有神经麻痹、昏迷、抽搐。 诊断依据   1.食鱼胆史; 2.食后2-7小时内,突然腹痛、剧烈呕吐、腹泻; 3.继则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肝功能等损害。 治疗原则   1.催吐、洗胃、导泻、减少毒物吸收; 2.护肝; 3.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必要时透析治疗; 4.重症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对症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曼陀罗中毒

  曼陀罗中毒为误食曼陀罗种子、果实、叶、花所致,其主要成分为山莨菪碱、阿托品及东莨菪碱等。上述成分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阻断M-胆碱反应系统,对抗和麻痹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临床主要表现为口、咽喉发干,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脉快、瞳孔散大、谵语幻觉、抽搐等,严重者进一步发生昏迷及呼吸、回圈衰竭而死亡。 曼陀罗中药名洋金花、山茄子、醉人草、闹阳花、透骨草、喇叭花、风茄或野麻子。全株有毒,以种子毒性最强,儿童服3—8颗后即可中毒。一般在口服后0.5—2小时即完全被口腔和胃粘膜吸收而出现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1.一般食后0.5-2小时出现症状,早期症状为口、咽发干、吞咽困难、声嘶、脉快、瞳孔散大,皮肤乾燥潮红、发烧等。 2.食后2-6小时可出现谵忘、幻觉、躁动、抽搐、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 3.严重者常于12—24小时出现昏睡,呼吸浅慢、血压下降以至发生休克、昏迷和呼吸麻痹等危重征象。 诊断依据   1.有用药过量或误服毒物的病史。 2.突然发病、有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且伴有面颊潮红、粘膜乾燥及瞳孔散大等特殊临床表现。 3.洗胃中可能发现曼陀罗种子、叶或花。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强酸中毒

  强酸主要指硫酸、硝酸和盐酸,它们都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中毒多由于生产过程中接触或呼吸道吸入或误服所致。药物接触局部,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坏死和溃疡,甚至腔管脏器穿孔,以后形成疤痕、狭窄和变形,随着药物吸入血循环,引起内脏器官的损害,以肝、肾受损较重。 临床表现   1.吸入浓酸烟雾时,出现呛咳、胸闷、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甚至导致窒息。 2.皮肤接触后,有水泡、坏死、溃疡,以后形成疤痕。 3.口服时可致口腔、咽、食道、胃部均有程度不同的烧灼伤,严重消化道灼伤可发生穿孔,并有继发性腹膜炎。 4.后期可伴肝、肾、心脏损害。 诊断依据   1.有强酸误服误伤史; 2.接触部分受腐蚀,肿胀有灼痛,有发音、呼吸、吞咽困难,有少尿、肺水肿、喉头水肿,肺炎等体征。 治疗原则   1.冲洗局部; 2.口服粘膜保护剂,严禁洗胃;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5.有外科手术指征时可手术治疗; 6.对症处理; 用药原则   1.皮肤灼伤应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后用生理盐水; 2.禁用洗胃或催化剂,禁用碳酸氢钠; 3.早期使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咽、喉或鼻等处发生灰白色假膜以及全身毒血症症状,可并发心肌炎、支气管炎或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本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健康带菌者流行时可高达10 ̄20%。本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尘埃及污染的手和玩具等传播。还有极个别通过污染牛奶或破损皮肤和粘膜而感染者。人对白喉普遍易感。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较少发病。1岁以上后发病率上升,15岁以后由于隐生感染后获得免疫者增多,发病率又渐下降。近年来由于在儿童中普遍进行预防接种,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且发病年龄有推迟现象。本病病后可有较持久的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为罕见。白喉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较多。居住挤拥、卫生条件差以及未广泛进行预防接种都是造成流行的条件。一旦诊断成立,或虽未确诊但未能排除白喉者,治疗上均应尽快使用白喉抗毒素,因为抗毒素只有在白喉毒素尚未与组织细胞结合时才能发挥作用,否则无效。同时,应给予青霉素以消灭病源内的细菌,这样能缩短病程、减少带菌现象。如经上述及时正确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完全恢复健康,病死率在6%以下。本病死亡主要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临床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排水样便,可带少量粘液,重者可休克。本病全国均有流行,集体发病,及时治疗疗效佳。病死者多为病情重,伴有脱水、休克而未及时入院治疗者。因此及时诊断治疗是关键。 临床表现   1.起病急,腹痛、呕吐、腹泻,便次每日数次至20-30次不等,多呈水样便、血水便(副溶血弧菌),可带少量粘液。 2.部分畏寒、发热、乏力。 3.重者脱水、酸中毒、休克。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4小时内曾进食可疑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同食者于短期内同时或先后发病,于1-2天内达高峰,多在夏秋季发生。 2.临床特点:发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便次每日数次至20-30次不等,多呈水样便,可带少量粘液,偶带脓血。 3.实验检查:取可疑食物及吐泄物培养,生长同一种病原菌,如: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桿菌、大肠桿菌、产气荚膜桿菌、腊样桿菌等,或获得葡萄球菌肠毒素。 4.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作凝集反应,效价递增4倍以上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等类型。临床特征为高热、痛性淋巴结肿大、出血性肺炎、严重中毒性败血症的病象。 鼠疫多流行于夏秋季,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存在自然疫源地,在6、14、18世纪全世界约1亿6千万人死于鼠疫;1893-1894年鼠疫在我国云南、广东、香港、厦门、福州、内蒙古等均有流行,日本侵略时,在黑龙江、浙江、江西、湖南造成流行,病死1万6千多人。解放后,本病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地区仍可少量病例,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应高度重视。 临床表现   1.发病急,寒颤、高热、全身酸痛,全身中毒症状重;局部淋巴结(多为腹股沟)肿胀,剧烈疼痛,且有淋巴结周围炎及皮下组织水肿,淋巴结可有化脓、破溃,出现被迫性体位。 2.肺型:急骤发病,全身中毒症状重;咳嗽、咳血痰、呼吸困难、紫绀,但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于2-3天内出现心衰、出血、休克。 3.败血症型:畏寒、高热、头痛、四肢剧痛;全身中毒症状重;迅速出现谵妄、昏迷、极度衰竭、出血、鼻衄、呕血、血尿、血便、休克,DIC(弥漫性血管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