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外鼻畸形与缺损

  外鼻畸形与缺损可由先天性因素或后天性因素所致,是鼻部多部位畸形与缺损的结果。临床表现呈多样性:鼻孔畸形,狭窄和闭锁常伴有唇裂;鼻尖歪斜、裂开、塌陷、缺损或凹凸不平;鼻翼的皮肤或软骨缺损、移位、鼻粘膜外翻、鼻孔向外或变形。 该疾患临床较常见,男女比例大致相同。其畸形与缺损的程度、除先天因素外,主要与鼻外伤、烧伤程度及肿瘤切除时对鼻部影响的大小成比例。修复采用手术治疗。视外鼻具体部位,缺损大小、创伤性质、疤痕程度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效果良好。 临床表现   1.鼻尖歪斜、裂开、塌陷、缺损或不平; 2.鼻翼皮肤或软骨缺损、移位、鼻粘膜外翻、鼻孔向外或变形; 3.鼻孔畸形、狭窄和闭锁,常伴唇裂。 诊断依据   1.有鼻外伤、烧伤或肿瘤切除史或先天性; 2.鼻尖歪斜、裂开、塌陷、缺损或不平; 3.鼻翼的皮肤或软骨缺损、移位、鼻粘膜外翻、鼻孔向外或变形。 4.鼻孔畸形、狭窄和闭锁常伴唇裂。 治疗原则   1.鼻部疤痕松解,全厚皮片移植术; 2.鼻尖缺损可用额部皮瓣或皮管修复; 3.鼻翼近缘缺损畸形,宜用“Z”成形术或阶梯状切开缝合法修复; 4.鼻孔闭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眉缺损

  眉缺损分为部分或全部缺损,多为因深度烧伤,少数因波及眉部的皮肤病变如色素痣或毛细血管瘤等切除后所致,也或为麻风病的局部表现。 眉有阻止汗水流入眼内的作用,并参与面部表情活动,体现人的容貌仪表和气质,故眉缺损对功能和外貌都有妨碍,需设法修复,以恢复正常状态。眉的修复或修饰包括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法。非手术方法主要是炭笔描眉,具有简单,造型多变的优点,但不长久。手术方法包括文身法(纹眉)、单株植眉、头皮游离移植和头皮有蒂移植法。各种方法各具优缺点,应视具体情况适用 临床表现   1.眉毛缺损,部分或全部。 2.深度烧伤者,眉毛部位及眉周有疤痕,血管瘤、色素痣术后所致者,有原发病痕迹; 3.偶为麻风,梅毒的局部表现。 诊断依据   1.先天性或创伤、烧伤病史; 2.眉毛部分或全部缺损; 3.造成眉毛缺损病因的原有疾病痕迹或疤痕。 治疗原则   1.部分眉缺损较轻者,可采用炭笔描饰。 2.局限性脱眉或其他类型,需征求患者意见采用文身法(纹眉)或手术治疗的其他方法:种植法、头皮游离移植法和头皮带蒂移植法。 用药原则   1.一般情况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克鲁逊综合症

病因   发病原因主要为多颅缝早闭所致,其中尤以蝶骨发育不全为因素,它颅底狭窄,如合并有双侧冠状缝早闭,并伸展到颅顶部及侧颅缝,可以造成上颌骨发育不全的反合、中面部突出不明显,表现为眶上壁所在的前颅底前后径变短、眼眶很浅,以致不能容纳整个眼球,故而出现严重的突眼症状。 临床表现   1克鲁逊综合症的典型症状是由于上颌发育不全,特别是眶骨发育不良而造成的突眼症。少数病人亦合并有眶距增宽症。由于涉及较多的早闭颅缝,故可出现尖短头畸形或尖头畸形。面部畸形最为典型。中面部扁平,有时成凹陷的蝶形脸,颧骨及眶顶部发育不足,眶穴极小面不能容纳眼球,致造成突眼,貌似青蛙眼;2另一典型症状是严重牙齿反合畸形。下颌骨虽属正常,但由于上颌骨严重后缩,故可表现为下颌骨的相对前突状态,牙齿咬合关系不良,牙列不齐,呈反合状;3克鲁逊综合症病人一般均少见有智力发育迟缓问题,但如与多条颅缝早闭有关,颅内压增高严重,则可能发生智力发育迟缓,这种情况早期手术仍属必要,可以头颅X线摄片上明显的指压印迹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术前准备:1输血;2制作正常咬合关系的塑料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足背、足趾疤痕挛缩畸形

  足部烧伤常见于足背部。晚期疤痕挛缩可使足向上翻,行走时足前部不能着地。足趾亦可能有背曲畸形,形成仰趾;或由于伸趾肌腱挛缩,蹠趾关节背屈脱位,近侧趾间关节屈曲约90°,形成槌状趾。常发生趾间关节背面,趾端蹠面受摩擦而疼痛,有时出现胼胝或鸡眼。若足背及踝部同时有大片疤痕挛缩时,则畸形更为严重,可发生踝关节背屈或足内外翻等畸形,正常足弓形态消失,足蹠部不能着地,影响站立及行走。上述情况统称足背、足趾疤痕挛缩畸形。由于各种畸形影响功能及生活,常需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1.足背疤痕、足趾仰趾或呈槌状趾; 2.严重时可发生踝关节背屈或足外翻、足内翻,正常足弓形态消失; 3.足蹠部不能完全着地,影响站立及行走。 诊断依据   1.足背烧伤或创伤病史; 2.足背、足趾背疤痕挛缩,蹠趾关节和踝关节背屈,严重者趾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站立与行走困难。穿鞋袜亦有困难。 3.有时出现胼胝和鸡眼。 治疗原则   1.广泛切除疤痕,中厚皮片移植。 2.畸形较重,病程较久不能松解时,可施行伸趾肌腱延长或切断术及趾关节融合术,克氏针固定。 3.术后石膏固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秃发畸形

  发际区内因为头皮的撕脱伤,肿瘤切除、烧“烫”伤,电击伤、感染、皮脂溢出症或激素代谢障碍等病因,造成无头发生长,正常头皮为疤痕代替,称为秃发畸形。临床表现为局部或大部缺少正常头发,造成患者较重心理负担。 头发密度以每平方厘米头发的根数来表示。头发密度与关当多寡及粗细有关,在现代各大族群中,澳大利亚人头发最多,白色人种次之,黑色人种又次之,黄色人种最少。据统计不同人种每平方厘米的头发根数:义大利人为408根,日本人238根,苏丹人236根,中国人224根。就诊以成年为多,男性稍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   1.发际区无头发; 2.正常头皮为疤痕代替; 3.就诊者心情焦虑。 诊断依据   1.发际区内无头发生长; 2.正常皮肤为疤痕代替; 3.有外伤史、感染史及相关疾病史。 治疗原则   1.通过手术重新分布有发的头皮或行移植; 2.抗生素治疗; 3.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对单纯性头皮移值手术用“A”、“B”项中药物。 2.手术并发感染时可选用“C”项中药。 辅助检查   1.对单纯性发际缺损,检查框限以“A”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乳房缺如

  乳房缺如是一种后天性疾患,多因乳房肿瘤而行乳房切除手术,甚至根治术后所致。常伴有血运不良的疤痕组织紧缩且缺乏弹性,术后行放射治疗者尤甚。表现为乳房皮肤和腺体组织的完全缺损。 乳腺癌是女性乳房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颈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数。因此,无论是扩大或简化根治术,乳房切除难以幸免。通常在术后至少观察1—5年,确认无复发时,可行乳房再造术以改善外观,恢复女性曲线美。 临床表现   1.乳房皮肤和腺体完全缺损; 2.胸部疤痕挛缩; 3.乳头、乳晕缺损; 诊断依据   1.乳腺肿物手术切除病史; 2.乳房皮肤和腺体完全缺损; 3.胸部局部疤痕挛缩; 4.乳头、乳晕缺损; 5.辅助检查资料。 治疗原则   1.行乳房再造术以增加乳房内容物,扩大体积,改善外形; 2.乳房再造应包括皮肤、乳房体、乳头和乳晕的修复; 3.手术时机:视根治术是否行放疗、化疗再定。 用药原则   1.一般情况下,术后用药以用药框限“A”、“B”为主。 2.术后有严重感染时,用药可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小腿慢性溃疡

  皮肤或粘膜缺损合并慢性感染,伤口长时间不愈合称为溃疡。下肢是溃疡多发部位,且易经久不愈,形成下肢慢性溃疡。临床分类可分为7种类型,各种溃疡有其特异的症状。手术治疗时需根据溃疡的性质,所在部位,范围大小、侵犯的深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小腿下1/3部位最为好发。而引起下肢慢性溃疡的原因很多。在处理局部溃疡前,必须判断其病因,并予以适当治疗,否则手术后也将破溃复发。手术治疗修复方法包括有皮片移植、皮瓣、肌皮瓣和轴型皮瓣及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和组织瓣。术后也要医患配合,防止复发。 临床表现   1.溃疡可分为创伤性、静脉曲张性、缺血性、淋巴阻塞性、营养不良性、感染性和恶性溃疡,每种溃疡各有特点; 2.溃疡周围皮肤萎缩变硬,伴色素沉着。 诊断依据   1.慢性病史。疤痕反复破溃或经久不愈。 2.溃疡污秽、肉芽不健康,周围皮肤萎缩变硬,常伴色素沉着、水肿和静脉曲张。各型各有特点。 3.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相应类型。 治疗原则   1.消除病因; 2.高营养饮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3.局部湿敷,控制感染; 4.手术治疗:彻底切除溃疡及疤痕组织,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色素痣

  色素痣也简称色痣,斑痣或黑痣,是由正常含有色素的痣细胞所构成的最常见于的皮肤良性肿瘤,偶见于粘膜表面。临床表现有多种类型。颜色多呈深褐或墨黑色,还有没有颜色的无色痣。如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等,还有巨痣、蓝痣、幼年黑瘤等。有些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恶变,值得重视。 色素痣多发生在面、颈、背等部,可见于任何正常人体。可在出生时即已存在,或在生后早年逐渐显现。多数增长缓慢,或持续多年并无变化,但很少发生自发退变。可采用手术和非手术疗法。疗效良好。 临床表现   1.痣颜色多呈深褐或墨黑色,个别无色。 2.表现平滑或隆起,可有毛发。 3.大多面积较小;范围宽广面积巨大亦见。 4.除皮肤外,粘膜也可发生。 诊断依据   1.痣的位置、大小、色泽及形状,表面有无毛发,增生或溃疡。 2.注意发病时间,发展速度,病情平缓。 3.病理切片检查区别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疣状痣等。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限于小面积、浅表、诊断明确的色素痣。方法有冷冻、电灼、化学腐脱。 2.手术疗法:以完全切除为原则。但如为巨痣,或为多发性散在分布的色素痣,则只能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是源发于神经主干或末梢的神经轴索鞘的雪旺细胞及神经束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可呈圆或梭状硬韧肿物、多发性小结节,或局限性脂肪瘤样包块。若伴有其他系统疾患者,称为神经纤维瘤病。 该病多见于皮肤组织,也可发生在胸、腹腔内,单发或多发。表浅的神经纤维瘤,有包膜,不发生恶变,较深而位于软组织内的神经纤维瘤,没有包膜者,于不断长大后,有恶变为神经纤维肉瘤的可能。神经纤维瘤病则以皮肤组织的牛奶咖啡斑和神经纤维瘤为典型的主要特征,治疗方法只有依靠手术切除。多为改善外形与功能,难以彻底根治 临床表现   1.肿瘤大小数量不等,突出体表;巨大者有蒂,皮肤色深,触诊较软。 2.牛奶咖啡斑加瘤体者,可有其他临床表现;神经干肿物可有相关部位的麻、痛或感觉迟钝。 诊断依据   1.瘤体多发、多样性;质地较软; 2.牛奶咖啡斑;瘤体周围色深; 3.神经干有麻木,触痛或感觉迟钝。 4.注意骨骼、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5.病史较长,病情缓慢。 治疗原则   1.肿瘤影响功能与形态时,可予全切或部分切除; 2.肿瘤切除创面巨大时,可用皮片或皮瓣修复。 3.术中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体表血管瘤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良性肿瘤。血管瘤因结构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若血管瘤包含有其他组织成分,如淋巴管,脂肪或纤维组织,分别称为淋巴血管瘤,脂肪血管瘤或纤维血管瘤。无恶变,但可出现压迫症状。 该病最常发生在头、面、颈部,次为四肢、躯干等部位。病因有二:错构瘤或胚胎期间血管系统的发育失常所致。临床诊断较为明确。治疗则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疗法。两者都有良好疗效 临床表现   1.局部皮面淡红色或淡紫色片块,或有大小不等结节,高出肤表;色斑按之可退色; 2.微蓝色皮下或肿物,触之质软,可压缩; 3.蔓状者皮温高、有震颤、博动及杂音。 诊断依据   1.具有典型表现的各类血管瘤,根据发病历史和所见特征,分别作出各型诊断。 2.鉴别诊断可依据穿刺检查、X线照像、血管造影术结果进行。 3.注意临床综合征中的血管瘤。 治疗原则   1.治疗时机选择:积极观察、尽早施治。 2.非手术方法:多用于婴幼儿。包括类固醇内服、硬化剂注射、电灼、冷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食管平滑肌瘤

  食管平滑肌瘤在食管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约占9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例为2:1。各年龄均有发病,,多发于20-50岁。食管平滑肌瘤起源于食管壁肌层,向管腔内外缓慢生长不侵犯粘膜和粘膜下层。食管上、中、下段均有发病,多位于食管中段和下段。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本病一般均应采取手术治疗,疗效良好。 临床表现   1.可无症状,或有轻度吞咽梗阻感或胸骨后钝痛。这些症状为期较长,无明显进展变化。 诊断依据   1.轻度吞咽梗阻感或胸骨后闷痛。 2.X线钡餐检查显示边缘光滑的园形或椭园形充盈缺损,有时可见钡剂呈现“瀑布征”或“涂抹征”。 3.食管镜检查见肿物向管腔突出,表面粘膜正常且有一定滑动感。 治疗原则   1.食管平滑肌瘤一般均应手术治疗。 2.手术选用效果好,创伤小的粘膜外肿瘤摘除术。 用药原则   1.局部病变用药以“A”为主。 2.病变广泛者用药可包括“A”、“B”、“C”。 辅助检查   1.较小的单发性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病变较广泛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原发性纵隔肿瘤

  原发性纵隔肿瘤(primary tumor of mediastinum) 是指纵隔内器官结构因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或后天原因而形成的肿物。纵隔内组织器官较多,其胎生结构来源复杂,故纵隔内可发生各种类型的肿物,可有良性与恶性及囊性与实性之分。原发性纵隔肿瘤约70-80%属于良性,恶性占20%左右。虽然其种类繁多,但许多常见的肿瘤均有其好发部位,都有一定的组织来源。原发性纵隔肿瘤中后纵隔的神经源性肿瘤最多,其次为前纵隔的畸胎瘤、胸腺肿物及胸骨后甲状腺肿瘤。但在婴儿和儿童,胎原性囊种居第2位 临床表现   1.多数良性肿瘤和囊肿或体积小临床上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在体检或其他原因进行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 2.胸闷、胸痛、咳嗽及气促常为早期多见症状。剧烈而进行性加重的胸痛者,常提示肿瘤多为恶性。 3.畸胎类肿瘤当破入肺内时,常咳出皮脂样物或毛发。 4.某些纵隔肿瘤可出现特殊症状,如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甲状腺肿伴甲亢。 5.体积巨大纵隔肿瘤可压迫或侵犯胸腔内脏器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声音嘶哑、上腔静脉阻塞征、纵隔明显移位。神经源性肿瘤出现脊髓压迫或截瘫症状。 6.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膈肌膨出症

  本症指横膈因发育不全或炎症、损伤(包括出生时的膈神经损伤)等因素而致膈肌萎缩呈薄膜状,膈顶位置升高。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常见于左侧,婴儿常见于右侧。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 本症由于横膈升高压迫心肺而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偶尔亦可有循环系统症状。由于腹内脏器(胃、肠等)位置升高亦可引起消化系统症状。本症产生的症状轻重不一,婴幼儿因膈肌和腹内脏器位置升高,压迫心脏和肺,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者由于反常呼吸运动和纵隔扑动尚可在短期内诱发呼吸衰竭和回圈衰竭。成人患者症状常较轻微,发病亦多缓慢。 无症状的隔肌膨出症,不须要手术治疗。症状明显者,将膨出的薄弱膈肌作重叠缝合术,使横膈下降,消除心、肺受压的病因,术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症状可获改善。 临床表现   1.胸闷、气急、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心率过速或心律不齐、紫绀等在饱食后症状可加重; 2.体格检查时可见心脏向健侧移位,患侧有肺受压等体征。 诊断依据   1.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紫绀等,饱食后这些症状和体征更明显。 2.嗳气,腹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 3.X线胸部检查显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肺包囊虫病

  肺包虫病是细粒棘球条虫的幼虫在人体肺部引起的寄生虫病。在畜牧区较多见。我国新疆、内蒙、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牧区发病率均较高。本病为扩张性占位性病变,有破裂或囊液吸入支气管内,呈溺水样窒息或激发过敏反应等危险。故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消除病源,疗效良好。 临床表现   1.较大的囊肿可产生咳嗽、胸闷、胸痛、气急等呼吸道受压症状。 2.包虫囊肿穿破入支气管可引起剧烈咳嗽、可咳出大量囊液,也可造成窒息或发热、皮疹、休克等过敏反应。 3.囊肿较大者病变部位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4.巨大囊肿可有气管、心脏向健侧移位等体征。 诊断依据   1.有动物(犬)接触史; 2.咳嗽、胸闷、咳痰、咯血; 3.X线胸片:见单个或多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园形块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周缘光滑。若囊壁外囊破裂,则囊肿顶部呈现新月形透亮区。外囊内囊均破裂,囊肿内有液平面及呈现“水上浮莲”征象。 4.免疫诊断:ABC法(生物素--亲合素系统)阳性率约为80-90%。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可切除病源,是本病唯一根治性的治疗方法。 2.手术应争取在产生严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泡沫病霉 foamy virus

亦称泡沫因子( foamy agent)。是具包膜的直径为 100— 140毫微米的球状病毒。一般认为属于致癌 RNA病毒。它是 RNA型病毒,它具有 RNA依存性的 DNA聚合酶。在猴肾组织培养中作为内在的地引起细胞变性效应的因子, 1954年由恩德斯( J. Ende-rs)和皮布尔斯( T. Peebles)分离得到,其后又从牛、猫、仓鼠等的正常乃至病变组织中分离到此病毒。虽也怀疑它存在于人体中,但无确证。在感染各种哺乳类的组织培养细胞时,能引起具有液胞的多核细胞特征的细胞变性。这个特征也就是对本病毒命名的由来。未见包涵体形成。成长是靠从奇主细胞膜出芽来完成的。至今尚无对此病毒有转化作用( trans-formation)和致肿瘤性的报道。与特定的发病关系不清楚,也无实验动物上引起特定症状的报道,但在血清学方面证明了此病毒能够感染相当一部分的自然寄主( 30— 90%)。同时还怀疑它在自然寄主中有连续感染现象,但其机制不明。 泡沫核指在芭蕉和蛇麻草的乳液细胞中所见到的呈泡沫状的核。由 H. Molisch于 1899年发现。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胚 embryo

指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初始时期。( 1)多细胞动物,是从卵裂开始以后整个发育期的个体,即胚层分化以后,或器官原基出现以后所发育的个体,这是广义的胚常有多种含义而被使用,特别是德文多将器官原基出现前的个体称为 Keim,以与狭义的 Em-bryo相区别。动物可因门类的不同,其胚期的长短或其过程中的许多变化是不同的,为了研究方便起见多区别为早期胚( early embryo)和后期胚( lateembryo),而桑椹胚、胚泡、原肠胚属于前者。脊椎动物随神经管的形成过程,有神经胚时期。一般当个体从独立取食开始就不再叫胚了。胎生的胚叫做胎儿。胚期细胞一般未分化或分化程度低,成体中也同样有这种细胞存在,此称为胚性细胞( embryonalcell)。( 2)在植物中,是指受精卵发育到一定程度的幼孢子体。种子植物通常在胚轴和胚根所形成的主轴上,具有根尖分生组织、侧根原基、茎尖分生组织的上胚轴等的分化。但随着种类的不同组织分化的程度也不一样。从受精卵首先形成原胚,原胚的顶端细胞继续分裂成为球状的原胚。基部细胞成为胚柄,将球状的原胚推到胚囊内。双子叶植物的球状的原胚的顶端外生地形成二个叶原基发展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疱疹病毒 Herpesvirus

这类病毒是以其代表性的即单纯疱疹病毒的名称为词首命名的。病毒体( virion)呈球状,直径为 150— 250毫微米,包膜( Envelope)中有直径 100毫微米左右的正二十面体状壳体。壳微体为 92个,核酸为双链 DNA,分子量 70— 100× 106 。在细胞核内增殖,富尔根( Feulgen)反应阳性,形成嗜依红性的 Cow- dryA型包涵体,根据这些特征,有人把它们称为核型包涵体 A( NITA)病毒类。在细胞的核膜内侧出芽。无凝集红血球的能力。在天然寄主或实验动物的皮肤及粘膜等处的上皮细胞和中枢神经组织中大量增殖,在人体内则成为发生带状疱疹、水痘等疾病的原因。 J. L. Melnick等( 1964)将它们分为两个亚群;一群在组织培养细胞中顺利增殖并产生有感染性的游离病毒,为 A型(亦称Ⅰ型);一群很难从被感染的细胞中游离,称 B型(或Ⅱ型)。许多 B型病毒有致癌性,可能与人类的官颈癌有关。疱疹病毒包括的病毒有: A型:单纯疱疹病毒, Allerton病毒, B病毒,牛乳头炎病毒,猫鼻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B型: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犬疱疹病毒,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内性病毒 endogenous virus

指动物细胞不是因外源性感染而是在染色体组上保持着的病毒(Retrovirus中的 provirus)时,此病毒即称为内源性病毒。此类病毒多呈不显性感染。内源性病毒为什么存在于生殖细胞内或开始就是动物所具有的病毒的原始型?现在都还不清楚。原始病毒是通过精子和卵来遗传的,其遗传基因的发生被调节而分成若干个。根据其发生的状态,表现为产生细胞性辅助因子(例如鸡的辅助者因子 CHF)、产生致肿瘤 RNA病毒的族特异性抗原( gs抗原),全部发生时则产生病毒等各种各样的状态。在小白鼠身上发生时多引起白血病或乳癌等。此种调节基因也位于细胞的遗传基因上,认为也支配着病毒的发生。此外影响病毒发生的可举出有机体或培养细胞的老龄化( aging)、致癌物质的投给、放射线照射等。内源性病毒的诱发常使用溴脱氧尿苷( BUdR)、碘脱氧尿苷( IUdR)、硝基喹啉氧化物( 4NQO)等,并还有因肉瘤病毒或白血病的感染而诱发者。被诱发的病毒有致癌性明显的和不明显的,而对原来的细胞有时具感染性,有时不具感染性。鸡的内源性病毒不仅限于各系统的鸡种,甚至在原鸡( jungle fowl)或鹦鹉、山鸡中也见有类似的病毒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内脏感觉 visceral sense

基于在内脏、体腔膜等处的感受(内感受 inter-ception),并且被投射到该部位的感觉(血管和骨膜的感觉被列入深部感觉)。其实在这些部位感觉神经很少,平时几乎处于无感觉状态,但有时出现压迫感、胸闷等模糊的感觉,进而产生一种痛觉(称内脏痛)。这些感觉与皮肤感觉的性质不同,其生理机制虽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它们的适宜刺激是脏器本身的活动及其病理状态,特别是由于强刺激的总和而造成的特殊的中枢兴奋导致了疼觉的产生。内脏感觉的感受器称内感受器。投射部位的模糊被认为是感觉中枢皮层化的贫乏。包含在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中的感觉纤维是内脏感觉的外周通道,至于气管、直肠和外阴部的痛觉纤维是通过经由副交感神经传入的,这是解剖部位的关系,因为副交感神经系统存在于延髓和荐髓部。除肺和脾之外,内脏痛存在于所有的体内部位(也包括牙、眼、耳等)。这些部位和皮肤痛不同,对张力和压力很敏感,但反过来通常却对切伤无反应(如脑膜、肠)。内脏痛不仅局部定位极不明确,而且局部标识易混,因而有时被感受为皮肤痛。这被看作是因为内脏感觉纤维所产生的兴奋,在脊髓中扩散,波及到同节段皮肤传来的通道,再由投射而使该皮肤部位感到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结核杆菌(mycobec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杆菌(mycobe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结核病。对人类致病的有人型结核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也可引起类似结核样病变,但少见。结核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园,大小约1~4×0.4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无荚膜、无鞭毛、无芽胞。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结核杆菌一般常用萎~~钠氏(ziehl-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结核杆菌染成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及细胞浆质等呈蓝色。结核杆菌的抗酸性取决于胞壁内所含分枝菌酸残基和胞壁固有层的完整性有关。 结核杆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含有蛋黄、马钤薯、甘油和天门冬素等的固体培养基上才能生长。最适ph 6.5~6.8 ,最适温度为37℃,生长缓慢,接种后培养3~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为干燥、坚硬、表面呈颗粒状、乳酪色或黄色,形似菜花样。在液体培养内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若在液体培养基内加入水溶性脂肪酸,如tween~80,可降低结核杆菌表面的疏水性,使呈均匀分散生长,此有利于作药物敏感试验等。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