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液粘滞度

  血液粘滞度是决定血流阻力的因素之一。全血的粘滞度为水的粘滞度的4-5倍。血液粘滞度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红细胞比容一般说来,红细胞比容是决定血液粘滞度的最重要的因素。红细胞比容愈大,血液粘滞度就愈高。   2.血流的切率 在层流的情况下,相邻两层血液流速的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称为血流切率(shear rate)。从图4-18可见,切率也就是图中抛物线的斜率。匀质液体的粘滞度不随切率的变化而改变,称为牛顿液。血浆属于牛顿液。非匀质液体的粘滞度随着切率的减小而增大,称为非牛顿液。全血属非牛顿液。当血液在血管内以层流的方式流动时,红细胞有向中轴部分移动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轴流(axial flow)。当切率较高时,轴流现象更为明显,红细胞集中在中轴,其长轴与血管纵轴平行,红细胞移动时发生的旋转以及红细胞相互间的撞击都很小,故血液的粘滞度较低。在切率低时,红细胞可发生聚集,使血液粘滞度增高。   3.血管口径 血液在较粗的血管内流动时,血管口径对血液粘滞度不发生影响。但当血液在直径小于0.2-0.3mm的微动脉内流动时,只要切率足够高,则随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静脉血压

  当体循环血液经过动脉和毛细血管到达微静脉时,血压下降至约2.0-2.7kPa(15-20mmHg)。右心房作为体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而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地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静脉压就较低。反之,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中心静脉压就升高。另一方面,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也会升高。因此,在血量增加,全身静脉收缩,或因微动脉舒张而使外周静脉压升高等情况下,中心静脉压都可能升高。可见,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又一指标。临床上在用输液治疗休克时,除须观察动脉血压变化外,也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变动范围为0.4-1.2kPa(4-12mmH2O)。如果中心静脉压偏低或有下降趋势,常提示输液量不足;如果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并有进行性升高的趋势,则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当心脏射血功能减弱而使中心静脉压升高时,静脉回流将会减慢,较多的血液滞留在外周静脉内,故外周静脉压升高。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延髓心血管中枢

一般认为,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基于以下的动物实验结果:在延髓上缘横断脑干后,动物的血压并无明显的变化,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升血压反射也仍存在;但如果将横断水平逐步移向脑干尾端,则动脉血压就逐渐降低,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升血压反射效应也逐渐减弱。当横断水平下移至延髓闩部时,血压降低至大约5.3kPa(40mmHg)。这些结果说明,心血管的正常的紧张性活动不是起源于脊髓,而是起源于延髓,因为只要保留延髓及其以下中枢部分的完整,就可以维持心血管正常的紧张性活动,并完成一定的心血管反射活动。   延髓心血管中枢的神经元是指位于延髓内的心迷走神经元和控制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平时都有紧张性活动,分别称为心迷走紧张、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在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这些延髓神经元的紧张性活动表现为心迷走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纤维持续的低频放电活动。   一般认为,延髓心血管中枢至少可包括以下四个部位的神经元:   (1)缩血管区:引起交感缩血管神经正常的紧张性活动的延髓心血管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延髓头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在延髓以上的脑干部分以及大脑和小脑中,也都存在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它们在心血管活动调节中所起的作用较延髓心血管中枢更加高级,特别是表现为对心血管活动和机体其它功能之间的复杂的整合。例如下丘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合部位,在体温调节、摄食、水平衡以及发怒、恐惧等情绪反应的整合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反应都包含有相应的心血管活动的变化。在动物实验中可以看到,电刺激下丘脑的一些区域,可以引起躯体肌肉以及心血管、呼吸和其它内脏活动的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通过精细整合的,在生理功能上往往是相互协调的。例如电刺激下丘脑的“防御反应区”,可立即引起动物的警觉状态,骨骼肌肌紧张加强,表现出准备防御的姿势等行为反应,同时出现一系列心血管活动的改变,主要是心率加快,心搏加强,心输出量增加,皮肤和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血压稍有升高。这些心血管反应显然是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相协调的,主要是使骨骼肌有充足的血液供应,以适应防御、搏斗或逃跑等行为的需要。   大脑的一些部位,特别是边缘系统的结构,如颞极、额叶的眶面、扣带回的前部、杏仁、隔、海马等,能影响下丘脑和脑干其它部位的心血管神经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局部血流调节

  体内各器官的血流量一般取决于器官组织的代谢活动,代谢活动愈强,耗氧愈多,血流量也就愈多。器官血流量主要通过对灌注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的调节而得到控制。除了前述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制外,还有局部组织内的调节机制。在不同器官的血管,神经、体液和局部机制三者所起作用的相互关系是不同的,在多数情况下,几种机制起协同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起相互对抗的作用。另外,不同器官的血流量变化范围也有较大的差别,功能活动变化较大的器官,如骨骼肌、胃肠、肝、皮肤等,血流量的变化范围较大;脑、肾等器官的血流量则比较稳定,在一定的血压变化范围内,器官血流量可保持稳定。   实验证明,如果将调节血管活动的外部神经、体液因素都去除,则在一定的血压变动范围内,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仍能通过局部的机制得到适当的调节。这种调节机制存在于器官组织或血管本身,故也称为自身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也有自身的调节机制,已在本章第一节中叙述。关于器官组织血流量的局部调节机制,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氧,并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局部组织中的氧和代谢产物对该组织局部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动脉血压的神经调节主要是在短时间内血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起调节作用的。而当血压在较长时间内(数小时,数天,数月或更长)发生变化时,神经反射的效应常不足以将血压调节到正常水平。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肾。具体地说,肾通过对体内细胞外液量的调节而对动脉血压起调节作用。有人将这种机制称为肾-体液控制系统。此系统的活动过程如下:当体内细胞外液量增多时,血量增多,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发生改变,使动脉血压升高;而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能直接导致肾排水和排钠增加,将过多的体液排出体外,从而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体内细胞外液量减少时,发生相反的过程,即肾排水和排钠减少,使体液量和动脉血压恢复。   肾-体液控制系统调节血压的效能取决于一定的血压变化能引起多大程度的肾排水排钠变化。实验证明,血压只要发生很小的变化,就可导致肾排尿量的明显变化。血压从正常水平(13.3kPa,100mmHg)升高1.3kPa(10mmHg),肾排尿量可增加数倍,从而使细胞外液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动脉血压降低时,肾排尿明显减少,使细胞外液量增多,血压回升。   肾-体液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肺的血容量

肺部的血容量约为450ml,占全身血量的9%。由于肺组织和肺血管的可扩张性大,故肺部血容量的变化范围较大。在用力呼气时,肺部血容量减少至约200ml;而在深吸气地可增加到约1000ml。由于肺的血容量较多,而且变化范围较大,故肺循环血管起着贮血库的作用。当机体失血时,肺循环可将一部分血液转移至体循环,起代偿作用。在每一个呼吸周期中,肺循环的血容量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并对左心室输出量和动脉血压发生影响。在吸气时,由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的血量增多,右心室射出的血量也就增加。由于肺扩张时可将肺循环的血管牵拉扩张,使其容量增大,能容纳较多的血液而由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的血液则减少。但在几次心搏后,扩张的肺循环血管已被充盈,故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的血量逐渐增加。在呼气时,发生相反的过程。因此,在吸气开始时,动脉血压下降,到吸气相反相的后半期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在呼气相的后半期达到最高点。在呼吸周期中出现的这种血压波动,称为动脉血压的呼吸波。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阻燃纤维

根据纤维燃烧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不燃纤维(如石棉、玻璃纤维)、耐热纤维(聚四氟乙烯、酚醛纤维)、阻燃纤维(偏氯纶、氯纶)和可燃纤维(如涤纶、锦纶、腈纶、丙纶)。在中、小型火源点燃下产生小火焰燃烧,当撤走火焰时,火焰能较快地自行熄灭,这一类纤维,叫做阻燃纤维。为了防止易燃物质燃烧,大约在200年前,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研究过阻燃织物。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研究阻燃纤维对防止火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产阻燃纤维比较多的是用阻燃剂对纤维进行阻燃整理,使纤维有阻燃性能。阻燃剂大多数是卤素、磷及其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化学药品。例如,偏氯纶(聚偏二氯乙烯)是改性后的氯乙烯-偏二氯乙烯的共聚物。其中含氯乙烯30~10%,偏氯乙烯70~90%。偏氯纶聚合物在仿丝时,加入少量液态卤化苯等软化剂和热稳定剂,用熔纺法纺入空气中,然后进入冷水(10℃)槽,再经过拉伸卷绕即得成品。偏氯纶除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耐热性和回弹性外,还具有耐磨性和耐浓酸的腐蚀性(仅次于氟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耐辐射纤维

耐腐蚀纤维是一类耐化学试剂腐蚀的纤维。聚四氟乙烯(简称氟纶)是耐腐蚀纤维的杰出代表。它在浓硝酸、浓硫酸、王水和浓碱中丝毫不受损,在各种有机溶剂中几乎不膨润。此外,氟纶的耐热稳定性较好,在200℃加热四天,强度保持率是97%。它在室外放置15年而无老化现象。它的导电、导热率低。它还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阻燃性也是合成纤维家族中的冠军。氟纶在工业上主要作耐腐蚀泵和阀门的填料,如作输送发烟硫酸的离心泵填料,使用寿命可达100天,如果用石棉作填料,只能用20天。用氟纶编织布制成的滤袋或滤垫,能在高温和化学腐蚀环境中使用。氟纶在飞船舱的富氧环境中是最好的阻燃纤维,可制成太空衫和防火服。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太阳神—11号太空衫就是用氟纶纤维制作的。在生物医学工程中,氟纶的应用也日益扩大,可以用它制作人工血管、心脏瓣膜、人造膀胱等脏器,使用十分安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强化程序表 reinforcement schedule

在器具的条件或工作的条件下,为增大或维持某一反应之出现率,不必在每次反应自发时都连续强化。一次一次地强化的处理,称为间歇强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或部分强化( partial rei-nforcement),而对于反应如何出现时才进行强化的规则,称为强化程序表。关于这个规则可大致分为二型,即为强化某一反应需要一定数目的反应(比率程序表, ratio schedule),或者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时间表, interval schedule)。前者与达到要求的反应数的经过时间无关,所以个体所获得的强化数依赖于反应速度,而后者在一定时间后要有一次或多次反应才行,与要求以外的时间数无关。由于必要反应数之大小及时间间隔的长短是固定的或无规变化的,因而各基本程序表各有独特的反应和一定反应率及反应率的变化(参见累积记录)。由这些基本程序表而表现的反应型,超越人、猿、鼠及鸽等种的界限,是有共同规律的。另外个体所具的动因、欲求和期待等带有动机的变数敏感的反应,由这些强化程序表所决定的反应表现出规律性。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强直收缩 tetanus tetanic contraction

亦称强直。在给肌肉以适当频率的重复刺激,即强直刺激时,由于单收缩相继累加,表现出大的持续性收缩状态。刺激频率低,收缩曲线呈锯齿状,是不完生强直收缩;如果频率增高,收缩增加,而曲线变得光滑,成为完全强直收缩。但是超过某种限度,纵然再增高频率,由于后一刺激落后在前一刺激引起的不应期中,也是无效的,因此收缩不再增加。达到此限度的强直收缩称为最大强直收缩。骨骼肌一般每秒 10— 30次以上的反复刺激可引起完全性强直收缩;但反应速度小的平滑肌,每秒 6次的刺激就会引起强直收缩。而心肌由于不应期长,因此不产生强直收缩。蝉的发声肌,单收缩是非常快的,即使以每秒 1000次的刺激,也不出现单收缩的累加。在等长收缩时,人的骨骼肌可产生的最大张力。因为强直收缩是重复兴奋,因此出现与刺激频率相当的动作电位,这点可与挛缩和僵直相区别。易体的随意运动和反射运动大多数是基于来自运动神经的反复冲动而引起的强直收缩。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基因型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揭示的遗传定律中,遗传因子的组合构成了基因型。例如CC、Cc和cc以及YYRR、YrRr和Yyrr等都是植株的花色、子叶颜色和豆粒形状的基因型,植株实际长出的花色、子叶颜色和豆粒形状则是表型。不同的基因型如CC和cc以及YYRR和yyrr可有不同的表型;不同的基因型如CC和Cc以及YyRR和YyRr也可有相同的表型。这里还可引进测交(test cross)的方法。这是用隐性基因纯合体作为杂交亲本之一,若杂种子代中也出现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则表明另一杂交亲本是带有隐性基因的杂合体。例如,CC与“杂交,子代为Cc,表型为显性C的性状;可是Cc与“杂交时,子代就有两种类型,即Cc与cc,比例为1:1,有cc个体出现,表明杂交的另一亲本有隐性基因,其基因型为Cc。 同样,如果YYRR与yyrr杂交,子代只有YyRr一种类型,均表现出YR的显性性状。可是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则会分离产生包括yyrr类型在内的子代。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相同的基因型也可以出现不同的表型。玉米叶片能否生成叶绿体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插入序列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是最简单的转座元件,因为最初是从细菌的乳糖操纵子中发现了一段自发的插入序列,阻止了被插入的基因的转录,所以称为插入序列(IS)。 IS是细菌染色体和质粒的正常组成成分。标准的大肠杆菌含有任何一种常见的IS,每一种都有不到10份拷贝。当描述插入特定位置的IS如插入入噬菌体时,可以记为λ::IS。IS都能编码自身转座所需的酶。不同的IS的序列各不相同,但两端都有短的反向重复序列(1R),这两份重复序列通常十分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在插入的靶位点上都会生成短的正向重复序列(DR)。 IS的遗传学特性可以归纳如下:①能编码转座酶,自主进行转座。转座酶的编码起始点位于一端的反向重复序列内。终止点则正好位于另一端的反向重复序列之前或中间。②插入位点一般是随机的,很少是位点专一的。③插入后使宿主染色体的插入位置上产生短的正向重复序列。④转座是罕见事件,与自发突变率处于同一数量级,约为每代10-6一10-7。⑤插入片段精确切离后,可使IS诱发的突变回复为野生型,但这种概率很低,每代只有10-6一10-10。⑥不精确切离可使插入位置附近的宿主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等位基因

当一个生物体带有一对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时,则该生物体就该基因而言是纯合的(homozygous)或可称纯种(true-breeding);反之,如果一对等位基因不相同,则该生物体是杂合的(heterozygous)或可称杂种(hybrid)。等位基因各自编码蛋白质产物,决定某一性状,并可因突变而失去功能。等位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当一个等位基因决定生物性状的作用强于另一等位基因并使生物只表现出其自身的性状时,就出现了显隐性关系。作用强的是显性,作用被掩盖而不能表现的为隐性。一对呈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显性完全掩盖隐性的是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两者相互作用而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状,如红花基因和白花基因的杂合体的花是粉红色,这是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有些情况下,一对等位基因的作用相等,互不相让,杂合子就表现出两个等位基因各自决定的性状,这称为共显性(codominance)。1946年,谈家桢在亚洲异色瓢虫(Hormonia axynidis)鞘翅的色斑遗传现象中发现的嵌镶显性(mo—saic dominance)就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自由组合法则

自由组合法则又称独立分配法则,指形成包含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的杂种时,各对相对性状之间各自独立地发生自由组合。 实验用的一个亲本子叶黄色而豆粒饱满,另一个亲本则子叶绿色而豆粒皱缩。由于子叶黄色对子叶绿色呈显性,豆粒饱满对豆粒皱缩呈显性,所以分别用YY和yy代表子叶黄色和绿色,RR和rr代表豆粒饱满和皱缩。因此,实验用的亲本植株分别是YYRR和yyrr。每种亲本各自只产生一种生殖细胞,即YR和yr。杂交后得到的F,应为YyRr,表现为黄色子叶和豆粒饱满。 F1白花授粉时,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类型,即YR、Yr、yR和yr。生成的数目之比应是1:1:1:1。F2植株的性状YYRR和yyrr同原来的亲本相同,称为亲组合;其余的是不同于亲本的组合,称为重组合(Recombination)。从重组合中可以看到,决定不同性状的相对遗传因子中的每一个,在遗传传递时都是各自独立分配和自由组合的。例如,y可以同R组合,也可以同r组合。 从子叶颜色和豆粒形态这两个性状来看,根据显隐性法则,F2中,黄色子叶和豆粒饱满、黄色子叶和豆粒皱缩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单拷贝序列

  单拷贝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数次,因而复性速度很慢。单拷贝序列在基因组中占 50-80 %,如人基因组中,大约有 60-65 %的序列属于这一类。单拷贝序列中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目前尚不清楚单拷贝基因的确切数字,但是是有其在单拷贝序列中只有一小部份用来编码各种蛋白质,其他部份的功能尚不清楚。   在基因组中,单拷贝序列的两侧往往为散在分布的重复序列。由于某些单拷贝序列编码蛋白质,体现了生物的各种功能,因此对这些序列的研究对医学实践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拷贝数少,在 DNA 重组技术出现以前,要分离和分析其结构和序列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人们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以获得大量欲研究的基因,并对许多结构基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现在已经知道,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不仅在两侧有非编码区,而且在基因内部也有许多不编码蛋白质的间隔序列( intervening sequences ),称为内含子( intron ) , 而编码区则称为外显子( exon )。内含子与外显子相间排列,转录时一起被转录下来,然后 RNA 中的内含子被切掉,外显子连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多基因家族

  真核基因组的特点之一就是存在多基因家族( multi gene family )。多基因家族是指由某一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多基因家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因家族成簇地分布在某一条染色体上,它们可同时发挥作用,合成某些蛋白质,如组蛋白基因家族就成簇地集中在第 7 号染色体长臂 3 区 2 带到 3 区 6 带区域内;另一类是一个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成簇地分布不同染色体上,这些不同成员编码一组功能上紧密相关的蛋白质,如珠蛋白基因家族。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这些基因称为假基因( pseudo gene )。假基因与有功能的基因同源,原来可能也是有功能的基因,但由于缺失,倒位或点突变等,使这一基因失去活性,成为无功能基因。与相应的正常基因相比,假基因往往缺少正常基因的内含子,两侧有顺向重复序列。人们推测,假基因的来源之一,可能是基因经过转录后生成的 RNA 前体通过剪接失去内含子形成 mRNA ,如果 mRNA 经反复转录产生 cDNA ,再整合到染色体 DNA 中去,便有可能成为假基因,因此该假基因是没有内含子的,在这个过程中,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RFLP单体型

不同的多态性切点在一特定人群中出现( )的频率不一样。如在一段DNA 中,切点A出现的频率为0.6 (即60 %的人含有该切点,而另外40 %的人在同一位点处不含该切点);而切点B的出现的频率为0.4 。如果这两个多态性切点(A,B)是随机相关的,那么,A、B同时存在( )的概率等于每个位点存在频率的乘积,即0.6 ×0.4=0.24, 即24 %的人同时含有A、B两个切点。如果它们是非随机相关的,那么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将和预期的频率相差较大。这种相关的非随机性称为连锁不平衡。如果多态性切点数目为n ,则可有2n 种不同的组合,每种组合称为一种单体型(haphotype ),每种单体型随机相关的预期出现频率为各个位点频率乘积。但是,实践证明多态性切点之间并非随机相关。例如,在β珠蛋白基因簇内多态性切点2 到9 共8 个,理论应有28=256 种组合,即256 种单体型。但实际上有3 种单体型在稀腊、意大利和亚洲印度人βA 染色体(携带正常β-珠蛋白基因的染色体)中就有94 %,而有些理论上的组合在实际上却是不存在的。在理论上,单体型(从切点2 到9 )的频率为0.46 ×0.48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DNA复性

DNA的复性指变性DNA 在适当条件下,二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它是变性的一种逆转过程。热变性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 退火"(annealing)。这一术语也用以描述杂交核酸分子的形成(见后)。DNA的复性不仅受温度影响,还受DNA自身特性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以下简要说明之。 温度和时间。变性DNA溶液在比Tm低25℃的温度下维持一段长时间,其吸光率会逐渐降低。将此DNA再加热,其变性曲线特征可以基本恢复到第一次变性曲线的图形。这表明复性是相当理想的。一般认为比Tm低25℃左右的温度是复性的最佳条件,越远离此温度,复性速度就越慢。在很低的温度(如4℃以下)下,分子的热运动显著减弱互补链结合的机会自然大大减少。从热运动的角度考虑,维持在Tm以下较高温度,更有利于复性。复性时温度下降必须是一缓慢过程,若在超过Tm的温度下迅速冷却至低温(如4℃以下),复性几乎是及不可能的,核酸实验中经常以此方式保持DNA的变性(单链)状态。这说明降温时间太短以及温差大均不利于复性。 DNA浓度。复性的第一步是两个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遗传距离

1910年,Morgen TH提出假设:假定沿染色体长度上交换的发生具有同等的几率,那么两个基因位点间的距离可以决定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染色体的发生率,即重组分数。重组分数的数值将随着两位点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它是构建物理遗传图谱的基础,也是利用连锁分析将基因序列从染色体上搜寻出来的位置克隆法的基础。人们规定同一染色体上两个位点间在一百次减数分裂发生一次重组的机会时,即Q=1/100时定义两位点间的相对距离为一个cM(centimorgan)。人类基因组平均遗传长度为3300cM,而DNA的平均的物理长度为30亿对。 染色体上各基因之间的交换率,即发生交换的百分比,是不同的。基因之间的距离不同,两个基因靠的越近,其间染色体交叉的机会就越少,因而基因的交换率越小,反之,交换率就越大。基因的交换率反映了两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直线排列的规律,把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连锁群)制成图称为遗传学图(genetic map),亦称基因连锁图(gene-linkage map )。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