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wild rice)
互联网
稻属野生种的泛称,通常还包含野生种与栽培种天然杂交形成的杂草型后裔。
稻属的种有22个。其中有两个栽培稻种,即非洲栽培稻(又名光身稻)、亚洲栽培稻(又名普通栽培稻)。在20个野生稻种中,迄今在中国仅发现3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分布范围南起海南省崖县(18°09′N),北至江西省东乡县(28°14′N),东起台湾省(121°E),西至云南盈江县(97°56′E)。
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W.Griffith),是多年生沼泽地植物,喜温、感光性强、水生,对土壤适应性广,一般宜微酸性,少数可适应微碱性土壤,但在海水经常倒灌处未见生长。其分布海拔高度在600m以下。
根为须根,发达,从地上部接近地面的茎节或在水中的茎节也能长出不定根。茎成匍匐状,有高度位分支须根,无曲型的地下茎。部分植株还有随水位加深,茎长随之延伸的特点。株高在60-300cm之间,地上部节间数一般有6-8个,多达者12个。叶鞘及茎基部节间多呈紫色或淡红色,深浅不一,间有绿色者。分蘖力强。其营养根茎的宿根越冬性强。穗为圆锥花序,外颖顶端红色并具浅色坚硬的芒,柱头紫色,外露,结实率30-80%。护颖披针状,顶端尖。千粒重19-22g。极易落粒,边成熟,边掉落。成熟期种皮红色,米粒大多无垩白,呈玻璃质。
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 ex Watt),主要在广东、广西、云南三省(自治区),北限为24°17′N。为多年生植物,喜温而不耐炎阳,喜湿而不宜深水,耐肥,适于酸性土壤,一般生长于荫蔽湿润而腐殖质丰富的山谷溪水旁,根系发育一般,具有明显地下茎。植株高大,茎较散生。株高200-300cm,叶片较宽而长。叶鞘及节间多呈绿色,个别为淡紫色。叶耳不发达,黄绿色。叶舌短,革质呈三角形。穗颈特长。穗大粒多,穗长30-58cm,每穗200-300粒,多者可达千粒,结实率较低。穗上部小穗具短芒或无芒,小穗短圆细小,内外颖在开花期为青绿色或间有二条紫色条纹,颖壳外缘有茸毛,颖尖紫色或淡紫色。种皮红色,不少类型米粒无垩白,玻璃质。
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Zoll. et Morillex Steud) Baill,中国疣粒野生稻的小穗长度在4.5-7.0mm之间。特点是旱生喜荫,生长在灌木林、竹林下,以至橡胶树林边等阳光散射不强或荫蔽山坡上,与杂草共栖、丛生或散生。分布海拔要比普通野生稻及药用野生稻为高。
根为须根,不发达。具地下茎,多年生。植株矮,丛状散生,株高40-110cm,一般为50-60cm。叶呈短披针形,叶色深绿,叶片坚硬,有些类型叶片光滑无毛。叶鞘绿色或微带紫色,叶舌近半圆形,叶耳不明显。穗长6-11cm左右,粒数少,一般10粒左右 ,最多21粒,形成简单圆锥花序。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小穗倒卵圆形,护颖小,颖面无毛,有不规则的疣粒突起,是其特点。颖绿色无芒。成熟后谷粒多呈紫黑色,米皮多红色。
在三种野生稻中,以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杂交亲和性好,杂种结实正常。在中国普通野生稻资源中,鉴定出不少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稻瘿蚊以及耐涝、耐寒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