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染色技术(单染技术与革兰氏染色)
互联网
- 相关专题
细菌 个体微小,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直接观察,故常用染色技术使细菌细胞着色。包括细菌单染技术、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技术、细菌的芽孢染色技术、细菌的荚膜染色技术和细菌的鞭毛染色技术
Ⅰ、细菌的单染技术
简单染色通常只用一种染色剂,使细菌整个细胞染上颜色。但看不清结构。所以只便于检查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等。
【实验目的】
1、掌握单染色的操作技术
2、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
【实验原理】
单染色即用单纯的种染料进行染色,多数采用美蓝、结晶紫或石碳酸复红等碱性染料。此法仅能显示细胞的外部形态,而不能辨别其内部结构。染色前必须将细胞固定,其目的是杀死细菌,并使它粘附在载玻片上。此外,还可以增加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尽量使细菌维持原有的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实验材料、药品及器具】
1、菌种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2、染色液 石炭酸品红染色或结晶紫染色液(Stining Solutions)
3、无菌水
4、洗瓶装蒸馏水
5、洗净的载玻片(Slicle)5片
6、显微镜、香柏油、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吸水纸、二甲苯
【实验步骤】
1、涂片:取一片干净无油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无菌水,然后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方法取少许培养好的大肠杆菌,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涂匀,注意菌量不宜过多,否则,不易看清单个菌体。
2、固定:将涂好的玻片在空气中风干或火焰上通过3~4 次,使水份蒸发,此时细菌菌体紧贴在玻片上。
3、染色:用石炭酸品红或结晶紫染色剂30~60S,然后用洗瓶轻轻冲洗染色剂(注意不要直接冲洗染色部位),直至无多余的染液,晾干或用吸水纸从旁吸干或用微火烘干。
4、用同样方法将枯草芽孢杆菌制作一张涂片。
5、镜检:首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然后在涂膜中央滴一滴香柏油,换成油浸镜观察两个菌种的形态和排列。
6、去除油镜上的香柏油:先用干净的擦镜纸擦2-3 次,再换另一张擦镜纸蘸取少许二甲苯以除去残留的香柏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干。擦镜头时应顺着镜头直径方向擦,不要沿着圆周方向擦。
【实验结果】
1、绘制观察到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形态图,并注明放大倍数。
2、用文字描述两菌株的细胞形态。
【思考题】
1、涂片在染色前为什么要先进行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制片为什么要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3、制片时应注意哪些事项?为什么?
Ⅱ、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鉴定上一个最重要和广泛应用的方法。根据此法染色结果可将细菌分成两大类。一类细菌能够保留初染色剂(结晶等)于细胞中,不受脱色剂(酒精)的影响,而最后细菌被染成紫色或深蓝色者称为革兰氏阳性(Gram-positive);另一类细菌可因脱色剂的作用而洗出结晶紫,然后被另一染色剂(藏红花)染成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Gram-negative)。也有一些菌种革兰氏染色是可变的。
【实验目的】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1884 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经碘液媒染(以增加染料与细胞的亲和力)后,用酒精或丙酮脱色,再用复染色剂染色。不被脱色而保持原颜色者为革兰纸阳性菌(G+);被脱色后又被染上复染剂的颜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主要是利用两类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和结构不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类脂质,而肽聚糖的含量较少。当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类脂质被溶解,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后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胞被脱色,经复染后,又染上复染液的颜色;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含量多且交联度大,类脂质含量少,经乙醇或丙酮洗脱后,肽聚糖层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胞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实验材料、药品及器具】
1、菌种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eus auresu)
2、染液 草酸铵结晶紫液
革兰氏碘液
95%的酒精
藏花红液
3、器皿洗净的载玻片6 片、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镊子、玻璃缸、瓶装蒸馏水
【实验步骤】
1、取培养12-24h的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涂片、固定。
2、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剂一滴,染色1 分钟。
3、倾去染液并用洗瓶装水轻轻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