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病毒的致病机理

互联网

2632
佚名
 

 

 

 

(一)感染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许多病毒感染细胞的结局为细胞死亡。病毒在感染细胞内阻断了细胞自身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而病毒蛋白质和病毒颗粒大量积聚,或形成包涵体(Inclusion body),而使感染细胞变形,常见细胞肿胀,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最后细胞本身溶酶体酶逸出,而导致细胞破坏。

包涵体是病毒感染细胞中独特的形态学变化。各种病毒的包涵体形态各异,单个或多个,或大或小,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位于核内或胞浆内,嗜酸性或嗜碱性(表78-1、图78-1)。荧光抗体染色和电镜检查证明包涵体是病毒复制合成场所。根据病毒包涵体的形态、染色性及存在部位,对某些病毒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表78-1 病毒包涵体的类型

存在部位 染色特性

所见病毒(举例)

胞核内包涵体 嗜酸性 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嗜硷性 腺病毒
胞核及胞浆内包涵体 嗜酸性 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胞浆内包涵体 嗜酸性 狂犬病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嗜碱性

A、牛痘苗病毒:胞浆内嗜酸性染色的包涵体[又称“顾氏小体(Guarnieri body)]。

B、单纯疱疹病毒:胞核内嗜酸性染色的包涵体(属于Cowdry氏A型包涵体)。

C、呼肠孤病毒(Reovirus):胞浆内嗜酸性染色的包涵体,围绕在细胞核外边(用电子显微镜可看出是很多病毒体呈结晶形排聚的集团)。

D、腺病毒:胞核内嗜碱性染色的包涵体(电镜查看的情况同C)。

E、狂犬病病毒:胞浆内嗜酸性染色的包涵体[又叫“内基氏小体” (Negri body),在脑神经细胞内]。

F、麻疹病毒:胞核内和胞浆内嗜酸性染色的包涵体(注意:感染的细胞互相融合成为“融合型细胞”,巨细胞内有多个核,核内和胞浆内都有包涵体)。

图78-1 在感染病毒的细胞内出现的包涵体

(四)病毒感染引起的暂时性免疫抑制

(二)细胞膜的改变

麻疹病毒和副流感病毒能使感染的细胞膜发生改变,而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细胞融合 (Cell fusion )的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Polykaryocyte) 合胞体(Syncytium)。这是这类病毒感染细胞的病理特征。另外,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上常出现由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流感病毒感染细胞膜上出现病毒病毒血凝集和神经氨酸酶,就使感染细胞成为靶细胞即免疫攻击的针对细胞。

(三)病毒感染中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

病毒感染病灶中最多见的是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它是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如麻疹和疱疹的皮疹、流感的粘膜炎症和肺炎。另一类炎型反就是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引起的多形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如急性黄疸型肝炎。

免疫病理损伤无非是第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及 自身免疫 所致。病毒感染偶尔会引起 自身免疫 ,例如变态反应性脑炎,多发性神经炎,变态反应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发病机制可能为:①病毒改变宿主细胞的膜抗原,②病毒抗原和宿主细胞的交叉反应,③淋巴细胞识别功能的改变,④抑制性T淋巴细胞过度减弱。

麻疹病毒感染能使病儿结核菌素阳性转为阳性反应,持续1~2个月,以后逐渐恢复。近10~20年来,观察到许多病毒感染都能引起暂时性免疫抑制,如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登革热、委内瑞拉马脑炎、单纯疱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急性期和恢复期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和促有丝分裂原(PHA、ConA)的反应都减弱。同时对结核菌素、念珠菌素、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抗原的皮肤试验反应转阴或减弱。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