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S1核酸酶保护试验详述

互联网

1367
相关专题
核糖核酸酶保护实验

三种不同的核酸酶——S1核酸酶、RNA酶、外切核酸酶Ⅶ被用来进行RNA定量,确定内含子位置,以及用来鉴定在克隆 的DNA模板上的mRNA 5′端和3′端的位置。当检测RNA被杂交到DNA模板上时,用核酸酶S1进行保护试验的分析;当检测RNA被杂交到来自DNA模板的RNA上时用RNA酶。外切核酸酶Ⅶ有更专一的用途——对短的内含子作图并解决S1核酸酶保护试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这三种酶的使用方法是Berk和Sharp(1977)提出的经典S1核酸酶保护试验技术的改良。含有目的mRNA的RNA样品与互补的DNA或RNA探针在利于形成杂合体的条件下温育。在反应的末期,一种酶用来降解未杂合的单链RNA和DNA。剩下的DNA-RNA或RNA-RNA杂合体用凝胶电泳分离,接着用自显影或Southern杂交来观察。当探针的摩尔数在杂交反应中过量时,信号的强度和样品中的目的mRNA的浓度成正比。用过量探针与一系列定量靶序列杂交作出标准曲线,从而准确估算样品浓度。S1核酸酶保护试验的最初模式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用双链DNA作为探针。为防止探针DNA在杂交一步重新结合,理想的情况是建立有利于形成RNA-DNA杂合体远甚于形成DNA-DNA杂合体的反应条件,但并不总是可行。因为DNA-RNA杂合体比DNA-DNA杂合体略微稳定,复性条件一般是含80%甲酰胺、温度高于双链DNA熔点的计算值。然而,在这种条件下,杂交速度降低约10倍,而且DNA-RNA杂体产物的稳定性也不确定。使用单链探针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复性可以在正常的杂交条件下进行,因为没有互补的单链和靶RNA竞争探针。但是当Berk和Sharp进行研究时,还没有可靠的方式去除其互补部分的单链DNA。链分离凝胶电泳是那时惟一可行的方式,但它始终是一种技巧 性很强、难于掌握的技术。只有70%的DNA片段可以得到分离,而且即使在相当成功的条件下,样品中也不可避免的污染互补DNA单链。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过制造有高度特异活性的标记单链DNA或RNA探针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S1核酸酶保护试验中使用的探针 通常是由双链DNA两条链分离得到的,已知极性且特异性高。或者更普遍地,从头合成与双链DNA模板的一条链互补的RNA或与单链模板互补的DNA。

链分离的探针通过同时或依次使用两种Ⅱ型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预处理,产生在5′端和3′端各有一段突出的合适大小的DNA片段(通常100~500个核苷酸)。因此该片段的一条链最多可以比另一条链长8个核苷酸。在变性条件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已足够分离这种差异的两条链。在电泳前或电泳后,目的单链的5′端被去磷酸化并从[γ-32P]得到标记的磷酸基团,从而在体外被标记,T4噬菌体多核苷酸激酶催化这一反应。

从头合成探针法用来体外产生末端标记或均匀标记的DNA探针。末端标记的探针通过将寡核苷酸引物的5′端磷酸化而得到。均匀标记的探针通过放射标记的核苷酸引入正在合成的DNA单链得到。在两种情况下,通过一种可识别新合成的双链DNA上特异位点的限制性酶酶切,分离新合成的DNA链和模板。接下来可以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分离放射性标记的探针和线性化的单链DNA。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