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份输血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互联网
723
在成份输血的常见并发症中,除了急性血管内溶血反应、急性血管外溶血反应和迟发性血管外溶血反应之外,还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输注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等。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
1、发病机理
输血后发生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属于免疫介导的输血反应,其发生机制有二:首先,血液储存过程白细胞产生了细胞因子(IL-1狻L-6和TNF-岫际粲谥氯仍┖脱芑钚噪模黄浯危固?-白细胞/抗体-血小板相互作用,受者血浆的抗体与供者淋巴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上存在的抗原凝聚,导致白细胞释放炎性反应细胞因子(这些抗体通常具有特异性)。
2、临床表现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在输血开始15分钟~2小时发生,典型的临床表现仅出现发热,体温上升超过1℃或达38℃~41℃,部分患者出现畏寒、寒战、出汗,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血压多无变化,30秒~2小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恢复正常,多数症状比较轻微并具有自限性(8~10小时)。全麻状态很少出现发热反应。
3、诊断
输血中或输血后(可达数小时)在排除其它因素影响下体温升高1℃以上即可诊断。临床上要注意与溶血反应和细菌感染相鉴别。
4、临床处理和预防措施
临床上,输血后一旦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应立即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血小板减少患者禁用阿司匹林;若患者出现明显寒战,应予杜冷丁;若患者出现严重的肺部症状,可予有创呼吸支持;不要再次输同袋血,可能会发生溶血或细菌污染。
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频率约占红细胞输注的1%~3%,血小板输注的30%,多见于多次受血及多胎妊娠妇女。临床上可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如患者出现过1次FNHTR,再次输血导致发热的机会是1/8)、HLA配型成分血和洗涤成分血(还有助于去除细胞因子和白细胞)预防该反应发生。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
1、发病机理
输血后发生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属于免疫介导的输血反应,其发生机制有二:首先,血液储存过程白细胞产生了细胞因子(IL-1狻L-6和TNF-岫际粲谥氯仍┖脱芑钚噪模黄浯危固?-白细胞/抗体-血小板相互作用,受者血浆的抗体与供者淋巴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上存在的抗原凝聚,导致白细胞释放炎性反应细胞因子(这些抗体通常具有特异性)。
2、临床表现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在输血开始15分钟~2小时发生,典型的临床表现仅出现发热,体温上升超过1℃或达38℃~41℃,部分患者出现畏寒、寒战、出汗,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血压多无变化,30秒~2小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恢复正常,多数症状比较轻微并具有自限性(8~10小时)。全麻状态很少出现发热反应。
3、诊断
输血中或输血后(可达数小时)在排除其它因素影响下体温升高1℃以上即可诊断。临床上要注意与溶血反应和细菌感染相鉴别。
4、临床处理和预防措施
临床上,输血后一旦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应立即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血小板减少患者禁用阿司匹林;若患者出现明显寒战,应予杜冷丁;若患者出现严重的肺部症状,可予有创呼吸支持;不要再次输同袋血,可能会发生溶血或细菌污染。
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频率约占红细胞输注的1%~3%,血小板输注的30%,多见于多次受血及多胎妊娠妇女。临床上可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如患者出现过1次FNHTR,再次输血导致发热的机会是1/8)、HLA配型成分血和洗涤成分血(还有助于去除细胞因子和白细胞)预防该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