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变化的临床应用
互联网
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巨核的胞浆脱落而来,形态多样,大小不一致,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坏,释放血小板因子,在促进血凝和血块收缩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血小板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在小血管破裂处,血小板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并释放肾上腺素, 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血小板还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
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20世纪60年代已证实血小板有吞噬病毒、细菌和其他颗粒物的功能。血小板因能吞噬病毒而引人注目,在血小板内没有核遗传物质,被血小板吞噬的病毒将失去增殖的可能。临床上也见到患病毒性疾病时总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因此血小板有可能与皮肤、黏膜和白细胞一样是构成机体对抗病毒的一道防线。
许多医务人员对血小板较大的误差值也视而不见,他们绝大部分只注重血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测定值。事实上关注血小板的检测更确切的说是一个认症的过程,以免贻误患者病情。
常见的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黏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原发和继发血小板减少:这种病原因不明,主要是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产生自身抗体的原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下降,绝大多数血清中可测出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寿命减少,导致血小板下降及各种出血症状。而继发性减少有基础疾病。一经发现在治疗上原发以升血小板为主,而继发以对基础病因治疗为主。此外,此症应与过敏性紫癜相鉴别。
各种类型的血液病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有的病例中血小板可降至“0”。这种病的鉴别是血球分析的其他各项值都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下降和变化,患者本身亦有不同程度的周身症状,如乏力、皮肤有出血点、面色苍白等。此病可通过腰穿以确定诊断。
肝病患者,例如长期肝炎、肝硬化以及至肝癌的患者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特征是下降缓慢,与血小板正常值范围差异不十分明显,同时伴其他红细胞系统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肝的造血功能检验地 带网整理减退,此种病例可通过B超消化系统造影结合检验肝功及系列得以确诊。一旦确定是肝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适当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保证有充足的蛋白质、水果、蔬菜必不可少,饮食也宜清淡,不食刺激和活血性食物,不宜劳累和情绪激动。
值得注意的是出血热患者也需有血小板下降方可作出判断,临床有很多医生对此知之甚少。数据显示,凡出血热患者除不明持续高热数天,消炎退热效果不明显,而尿中出现蛋白,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非病理原因浅析)
当然血小板下降应排除客观因素,采血时间过长、稀释液混合不均匀、标本放置时间过短等均可影响血小板的测定结果,在临床工作中应排除这些情况的可能。
总之,血小板下降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是血小板生成障碍,考虑是否使用的抑制造血功能的药物,是否有血液病。二是血小板破坏过多,主要是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一句话,需寻找血小板下降的原因,对因处理,紧急时可用升血小板药物或输新鲜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