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检验技士
互联网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是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
做好血液涂片和正确染色是血液细胞检验的重要步骤,涂片和染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检验的结果,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操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一.玻片的清洁
1.一般清洗法
(1)将玻片放入肥皂或洗衣粉水中煮沸20分钟。
(2)用热水将肥皂和血膜等污物洗去,再用自来水反复冲洗,最后再用蒸馏水冲洗3~5次。必要时再置95%乙醇中浸泡1小时,然后擦干或烘干备用。新玻片常有游离碱质,因此应用清洁液或10%盐酸浸泡24小时,然后分别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彻底洗涤。
2.油污载片清洗法
(1)清洗液
甲液:10g/L的过锰酸钾水溶液,乙液:25g/L的草酸水溶液。
(2)清洗方法:将用过的玻片投入甲液数小时,取出后再投入乙液数小时,然后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再置95%乙醇中,以毛巾擦干净即成。久用后甲液可出现泥沙样沉淀,乙液有乳白色沉淀,可用棉花滤去再用,如乙液褪色应重新配置。
二.血涂片制作
取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片保持30~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血膜的一侧写上病人姓名或编号。
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的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太薄的血膜片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不利于白细胞分类。如果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
三.染色
1.瑞氏染色法(Wrightstaining)
本法的特点是将固定和染色合并在一起进行,手续简便,染色时间短,对白细胞中的特异性颗粒着色较好,但对核的着色较差。
(1)原理:瑞氏染粉是由伊红和美蓝混合后组成的一种中性盐染料。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为伊红钠盐,其有色部分为阴离子;美蓝是一种碱性染料,为氯化美蓝,有色基团为阳离子。如以M+代表美蓝,以E-代表伊红,其反应式为:
M+Cl-+Na+E→ME↓+NaCl
美蓝;伊红;伊红化美蓝(瑞士染料)
将适量的ME溶解在甲醇中,即成为瑞氏染液。甲醇的作用可使ME溶解,解离为M+和E-,这两种有色离子可以选择性地吸附血细胞内的不同成分而着色。甲醇的另一个作用是有很强的脱水作用,可将细胞固定为一定形态,当细胞发生凝固时,蛋白质被沉淀为颗粒状或者网状结构,增加细胞结构的表面积,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增强染色效果。
细胞的着色过程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过程,此过程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及细胞的各种成分由于其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在血片上可以见到不同的着色。细胞中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因此该物质又称为嗜酸性物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胞浆中的颗粒为碱性物质,这些物质可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可与染液中的碱性染料美蓝结合染成蓝色,该物质又称嗜碱性物质,如:嗜碱性粒细胞中的颗粒为酸性物质可与碱性染料美蓝结合染成蓝色。细胞核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和强碱性的组蛋白、精蛋白等形式的核蛋白所组成,这种强碱性的物质与瑞氏染液中的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成红色,但因为核蛋白中还有少量的弱酸性物质,它们又与染料中的碱性染料美蓝作用染成蓝色。但因含量太少,蓝色反应极弱,故核染色呈现紫红色。幼稚红细胞的胞浆和细胞核的核仁中含有酸性物质,它们与染液中的碱性染料美蓝有亲和力,故染成蓝色。当细胞含酸、碱性物质各半时,它们既与酸性染料作用,又与碱性染料作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即所谓多嗜性。当胞浆中的酸性物质消失时,只与染液中的伊红起作用,则染成红色,即所谓正色性。
(2)试剂
①瑞氏染液
瑞氏染料(粉)1.0g
纯甲醇(AR级以上)600.0ml
将全部染料放入乳钵内,先加少量甲醇慢慢地研磨(至少半小时),以使染料充分溶解,再加一些甲醇混匀,然后将溶解的部分倒人洁净的棕色瓶内,乳钵内剩余的未溶解的染料,再加入少许甲醇细研,如此多次研磨,直至染料全部溶解,甲醇用完为止。密闭保存。
②磷酸盐缓冲液(pH6.4~6.8)
磷酸二氢钾(KH2PO4)0.3g
磷酸氢二钠(Na2HPO4)0.2g
蒸馏水加至1000.0ml
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如无缓冲液可用新鲜蒸馏水代替。
(3)操作
①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划线,以防染液溢出,然后将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
②用瑞氏染液3~5滴覆盖整个血膜,固定细胞0.5~1分钟。
③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用吸球将其与染液吹匀,或者摇动玻片染色5~10分钟。
④慢慢摇动玻片,然后用流动水从玻片的一侧冲去染液,待血片自然干燥后(或用滤纸吸干),即可镜检。
2.姬姆萨染色法(Giemsastaining)
(1)原理姬姆萨染料由天青、伊红组成,其染色原理与瑞氏染色法基本相同,但姬姆萨染色
法对细胞核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清晰,而对胞浆和中性颗粒则染色较差。
(2)试剂
姬姆萨(Giemsa)染料1.0g甘油66.0ml甲醇66.0ml
将1.0g姬姆萨染料粉末全部倒入盛有66.0ml甘油的圆锥烧瓶内,在56℃的水浴锅上加热90~120分钟,使染料与甘油充分混匀溶解,然后加入60℃预热的甲醇,充分摇匀后置棕色瓶中,于室温下7天,过滤后才能使用。此种染液放置时间愈久,细胞着色越佳。
(3)操作
①。将干燥血片用甲醇固定3~5分钟。
②。将固定的血片置于被pH6.4~6.8磷酸盐缓冲液(同瑞氏染色)稀释10~20倍的姬姆萨染液中,浸染10~30分钟(标本较少可用滴染法)。
③。取出用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3.瑞氏姬姆萨混合一次染色法
I液:取瑞氏染粉1g、姬姆萨染粉0.3g,置洁净研钵中,加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吸出上层染液。再加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液。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收集于棕色瓶中,每天早、晚各振摇3分钟,共5天,以后存放1周即能使用。
Ⅱ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无水)6.64g磷酸氢二钾(无水)2.56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pH,加水至1000ml.
操作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合,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四.血涂片的质量控制
1.血膜片的质量要求是厚薄均匀适度,低倍镜下观察全片,细胞不重叠,头尾及两侧有一定的空隙,血膜头部有明确的病人标志。
2.些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常在血膜的尾部出现,因此蜡笔划线时应注意保存血膜尾部细胞,血膜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3.配制染料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用缓冲液,因为缓冲液的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很重要。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又因为细胞着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如果染色偏碱,原是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则染成深蓝色,造成识别困难。冲洗须用中性水,虽亦可用自来水(但不能保持稳定)。
4.对所用染液应进行预染试验,新配制的染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美蓝逐渐氧化成天青B,天青B对细胞核的着色效果比美蓝好,因此,瑞氏染液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临床上称之为成熟。判断染液成熟程度的简易方法是用正常优质血片做预染试验,先用低倍镜观察载有染液的血片,认为着色满意后,再按照染色后冲洗顺序最后用油镜镜检,这样不仅可了解染液的成熟程度,而且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染色时间,供临床标本染色时参考。
5.染液与缓冲液的比例要适当,以1∶27为宜。一般说来缓冲液稀释度愈大,染色时间愈长,细胞着色愈匀称、鲜艳。缓冲液和染液量要充足,否则染液很快蒸发,染料沉淀于细胞上,使细胞深染而无法检查。细胞较多较厚的涂片(如红细胞增多症)染液应多些。细胞较少的涂片染液应少些。
6.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高低、细胞多少有关,染液愈淡,室温越低,细胞愈多,所需时间越长,应适当增加染液浓度,因此必须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7.染色良好的血膜片,外观呈浅红色,红细胞呈粉红色,白细胞核呈暗紫红色,染色质结构能辨,粒细胞的颗粒呈固有种异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