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急诊检验是检验科“形象大使”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张思玮
《中国科学报》:随着生命医学的发展,检验医学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你从事多年的检验工作,有哪些比较深刻的体会?
范列英:在我看来,检验医学也是直接与医患打交道,它就是一个“前台”的工作,并不是“幕后”,只是比较低调而已。应该说,现在的检验科已摆脱过去“填鸭式”的工作方式,不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临床医生提出的需求,而是会积极主动地向临床介绍新的检验项目和技术。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科室充分利用LIS和HIS等信息化网络系统,第一时间将检验结果发送给临床科室,以使临床医生尽早掌握病人的检测结果信息,作出正确判断。
第二,通过院办公信息网向临床发布检验新开展的新项目和新技术。就一些拟新开展的项目和技术,科室会及时公布在医院局域网上,同时也发布在医院官网,以获得第一手的反馈信息。
第三,提供咨询服务。临床如果有任何问题,可直接与科室联系,同时安排各组组长和业务骨干回答临床医生提出的问题。
第四,制定《标本采集手册》发放给临床,让临床医生了解检验开展的项目、检测要求报告时间、临床意义等,并定期进行评审其有效性。
《中国科学报》:检验医学的发展更离不开与临床之间的有效沟通。科室在与临床科室沟通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范列英:记得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说过:“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
我们深知有效的沟通能让检验的作用更大化。除了上个问题谈到的沟通形式,我们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双向会议,以保证沟通能在制度层面获得成效。
《中国科学报》:科室是如何制定和处理检验危急值的?
范列英:检验危急值的制定无论是对于检验人员、临床医学人员还是患者本身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患者,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状况。
十多年前,我们就建立起了危急值的报告制度,从最初的简单几项扩展至如今的15项,每一个项目的制定都是经过检验和临床共同审定,并每年定期进行评审。
当然,制定危急值制度重要,并不是说制定就意味着全部。事实上危急值的处理还是需要很多基础工作要做的。可以这么说,危急值相当于金字塔的塔尖,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结果。而在金字塔的塔基,有太多基础工作需要处理。首先就是检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