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筛检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
互联网
血液筛查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受血者的安全。目前。国内采供血机构针对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筛检的标志物共有4种,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地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主要采用酶联免疫明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方法模式有一步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和一步或两步双抗原夹心法等。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酶标洗板机、全自动酶免疫分析系统和全自动加样系统等。尽管国内采血机构的血液筛查检测质量在不断提高,但在不同层次的采血机构,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时常困扰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的问题。
一、 ELISA测定的“灰区”问题[1,2]
血液筛查中的ELISA测定是一种定性测定,必须在“阳性”与“阴性”之间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也就是所谓的“阳性判断值”(Cut-off),这是定性免疫测定结果的报告的依据,在定性免疫测定中,确定合适的阳性判断值对减少假阴性具有重要意义。而阳性判断值的上移可下移,可导致假慢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出现。通常阳性判断值,是将大量阴性和阳性的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确定的。其确定依据为测定的“灰区”。“灰区”的大小可用统计学方法确定。测定结果处于“灰区”的样本,可通过确认试验或追踪检测来确定到底是阳性还是阴性,这一点对于临床病人标本的检测不是什么问题,但在血站筛检献血员及正常人群体检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对于测定吸光度值(A)低于但接近Cut-off值的血液是否可输给受血者,ELISA“灰区”到底有多太?这一点常使血站工作人员感到困惑。因此,用于血液筛查检测的ELISA试剂盒有必要确定一个“灰区“的下限。尽管这样可能会导致一些正常血液的废弃,但对于保证输血安全极有意义。
二、“钩状效应“(Hook effect)问题[3,4]
“钩状效应“系指在一步法ELISA中,测定显色随着待测标本中抗析或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至一定程度后,测定吸光度即随抗原或抗体浓度的增加而开始下降直到不显色,而出现假阴性结果的问题。在免疫沉淀试验中又称为”带现象“(Zone phenomenon)。在血液筛查中,有中能因”钩状效应“的存在而出现假阴性的主要是HBsAg和抗HIV的检测。目前,国内HBsAg的检测均为一步双抗体夹心法,抗HIV有一些采用了双坑原夹心法,尽管试剂行产厂家在固相和标记抗体或抗原的选择匹配上,采取了结合位点远离或含多个可结合位点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或减轻“钩状效应”,但如果某一批试剂处理不好或是特定的标本,仍有可能出现由“钩状效应”所致的假阴性,解决“钩状效应”的最好办法,就量采用两步法试剂盒,其次就是对每一批试剂盒使用前,采用能得到的最强阳性的标本,进行有关“钩状效应”的质检。
三、 病毒变异的所致的假阴性问题
病毒变异所致的假阴性主要表现在HBsAg的检测。HBV的S基因负责编码表达表面抗原,即S蛋白,任何影响S蛋白表达水平或其抗原性的突变,都可能导致表面抗原检测出现阴性结果[5-9]。特别是负责编码表面抗原“a”决定簇的序列发生改变,表面抗原“a”决定簇是主要抗原决定簇,为各亚型所共有,位于高度保守的表面抗原第124~127位氨基酸的新水区,此区富含半胱氨酸并借位于第124、137、139和147位间的二硫键形成双环结构,从而维持表面抗原的抗原性,所以,此区哪怕仅1个氨基酸发生突变,也会影响表面抗原的抗原性,使其抗原性发生改变,或者表达下调节器,甚至不表达。从而使得常规试剂检测为HBsAg阴性,由此可见,HBsAg检测阴性的血液中,仍可能有一定比例铁HBV感染血液。
目前,国外普遍检测抗HBc,因HBsAg检测阴性的HBV感染者中,单项抗HBc阳性的病人中比例是最高的,考虑到国内的乙肝病毒感染率远高于国外,因此,尤有必要对HBsAg检测阴性所致的HBV输血感染问题引起重视,并进行必要的研究探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病毒核酸检测等,以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