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有趣的基因(转)
丁香园论坛
774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基因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着遗传信息。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同时也决定着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以下就是人体内最有趣也最神秘的基因。
长寿基因FOXO3A
德国基尔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体DNA中存在一种名为“FOXO3A”的基因能够助人长寿,而与年轻人相比,这种基因存在于百岁老人体内的情况更加普遍。
猝死基因
2009年4月,一个由4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发现10种常见基因变体可以通过干扰心律加重人猝死几率。这一研究团队对15842 名研究对象采取心电图检查和基因组分析后发现,一种名为“Nos1ap”的基因及其9种变体可改变心脏肌肉收缩时间即QT间期,进而导致猝死危险上升。
QT间期反映每次心跳过程中从心室受到刺激至心肌活动结束这段时间的生物电活动。QT间期异常可表现为严重心律不齐,QT间期过长,猝死几率更高。心脏病可导致QT间期过长这种心律异常情况几率上升,但一般很难发现人体遗传有这些“猝死基因”。
FTO等位基因
(人体中某些特定基因通常成对出现,被称作“等位基因”),定位在16号染色体上,一个副本来自父体,另一副本来自母体,呈双螺旋结构。体内FTO基因变异的人,如果两个副本均变异,其肥胖的几率会比那些无变异副本的人高出70%之多。
如果FTO基因只有一个副本变异,与无变异副本的人相比,肥胖的几率也要高出30%。发生微小变异在肥胖个体中很普遍。携带两个变异拷贝的人,平均体重比拥有正常拷贝的个体重三公斤。欧洲白人只有35%携带两个正常的基因拷贝。
快乐基因
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的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是否快乐决定于性格特征,而性格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以及他的生活环境。研究人员利用五因素模型(Five -Factor Model)研究了990对双胞胎的性格特征,从得到的数据看,不过分担心,或者喜欢交际、脚踏实地做事的人,都容易产生快乐情绪。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研究结果,他们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决定“快乐型”性格的基因。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尽管一个人是否快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发现,遗传在较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因为遗传是性格特征的基础。”尽管基因不能完全决定我们是否快乐,但它们决定的性格,会让人们拥有快乐的“情感储备”。当发生了令人不快的事情,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调用平时储备的快乐情感。
奴性基因
通过控制大脑中的“D2”基因,科学家把好斗的猴子变成听话的奴隶。如果这种技术被应用在人类身上,人类社会是否会走向贺胥黎小说中的“美丽新世界”?奴隶基因———D2这项在恒河猴身上展开的实验是由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政府神经生物学家巴里·里士满领导的。该实验结果首次表明:动物的行为能够人为地被永久改变,即使原本属性好斗的动物也能即刻变得顺从。科学家是通过操纵大脑中一种叫做“D2”的基因做到这一点的。通过阻止“D2”的作用,科学家切断了猴子的行为动机和回报知觉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这种生理联系的猴子,长时间任劳任怨地执行科学家给它们指派的任务,而忘记索取任何“报酬”。里士满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只要通过控制猴子大脑中的“D2”基因,猴子就会忘记对报酬的期待;他们能够让这些猴子在任何时候都卖力而快速地工作,同时不会有任何抱怨和懒散的迹象。
饥饿基因
瑞士弗里堡大学的乌尔斯·阿尔布雷希特和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的艾蒂安·沙莱经过两年实验发现,老鼠体内一种名为“Per 2”的基因负责发出饥饿信号。通过修改这个基因,科学家成功地使实验鼠找不到饥饿的感觉。实验中发现,在预定的进食时间到来前几分钟,普通实验鼠就开始寻找食物,为进食做准备。而“Per 2”基因经过修改的实验鼠则反应消极,没有显示出饥饿感,只有在见到食物之后才开始准备进食。上述发现有可能为治疗身体肥胖、睡眠紊乱、抑郁和酗酒等开辟新途径。
无私基因
无私指的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满足他人,而无私的根源是多年来人类进化理论一直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进化论始祖查尔斯·达尔文就曾经尝试回答过这一问题。根据其进化论学说,无私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因为无私就意味着给自己带来某种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危及到无私主义者本人的生命。高等动物都会展示出自己无私的一面,但是这种行为通常只局限于自己的家庭成员之中,而高等动物分辨自己家族成员的方式就是通过气味或者其它特有的信号。当然,无私行为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也扮演着构成极其重要的角色。1990年代发现所谓风险基因的里查德·埃伯施特恩教授率领耶路撒冷大学的科研小组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里查德·埃伯施特恩教授与其同行们选择了354个孩子数量多的家庭并对他们的血液进行了化验,并要求这些家庭的成员回答与牺牲自我和大公无私相关的一些问题。而问询结果则依据科学家们制定的所谓“无私界限”来区分。从抽血化验的结果来看,所制取的血液样本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含有无私基因。
一些人头脑冷静、自控能力强,另一些人却遇到一点刺激就可能勃然大怒,其实是因为他们天生脾气火暴。德国科学家发现,遗传基因是决定一个人性格是否易怒的关键。德国波恩大学研究人员选取超过800名受试者参加问卷调查,评估他们处理愤怒的方式。研究人员还对受试者进行DNA测试,检测他们体内DARPP- 32基因的类型。DARPP-32基因共有三种变体,分别为“TT” ,“TC”和“CC”。这些变体决定大脑中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是影响愤怒和攻击情绪的重要物质。研究发现,比起拥有“CC”型基因变体的人,“TT” 和“TC”型的受试者更易发怒,他们大脑杏仁核中灰质较少。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控制情绪的部分。
研究人员认为,“T”基因能提高多巴胺水平,“T”基因越多,人就会越焦躁易怒。
长寿基因FOXO3A
德国基尔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体DNA中存在一种名为“FOXO3A”的基因能够助人长寿,而与年轻人相比,这种基因存在于百岁老人体内的情况更加普遍。
猝死基因
2009年4月,一个由4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发现10种常见基因变体可以通过干扰心律加重人猝死几率。这一研究团队对15842 名研究对象采取心电图检查和基因组分析后发现,一种名为“Nos1ap”的基因及其9种变体可改变心脏肌肉收缩时间即QT间期,进而导致猝死危险上升。
QT间期反映每次心跳过程中从心室受到刺激至心肌活动结束这段时间的生物电活动。QT间期异常可表现为严重心律不齐,QT间期过长,猝死几率更高。心脏病可导致QT间期过长这种心律异常情况几率上升,但一般很难发现人体遗传有这些“猝死基因”。
FTO等位基因
(人体中某些特定基因通常成对出现,被称作“等位基因”),定位在16号染色体上,一个副本来自父体,另一副本来自母体,呈双螺旋结构。体内FTO基因变异的人,如果两个副本均变异,其肥胖的几率会比那些无变异副本的人高出70%之多。
如果FTO基因只有一个副本变异,与无变异副本的人相比,肥胖的几率也要高出30%。发生微小变异在肥胖个体中很普遍。携带两个变异拷贝的人,平均体重比拥有正常拷贝的个体重三公斤。欧洲白人只有35%携带两个正常的基因拷贝。
快乐基因
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的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是否快乐决定于性格特征,而性格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以及他的生活环境。研究人员利用五因素模型(Five -Factor Model)研究了990对双胞胎的性格特征,从得到的数据看,不过分担心,或者喜欢交际、脚踏实地做事的人,都容易产生快乐情绪。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研究结果,他们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决定“快乐型”性格的基因。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尽管一个人是否快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发现,遗传在较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因为遗传是性格特征的基础。”尽管基因不能完全决定我们是否快乐,但它们决定的性格,会让人们拥有快乐的“情感储备”。当发生了令人不快的事情,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调用平时储备的快乐情感。
奴性基因
通过控制大脑中的“D2”基因,科学家把好斗的猴子变成听话的奴隶。如果这种技术被应用在人类身上,人类社会是否会走向贺胥黎小说中的“美丽新世界”?奴隶基因———D2这项在恒河猴身上展开的实验是由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政府神经生物学家巴里·里士满领导的。该实验结果首次表明:动物的行为能够人为地被永久改变,即使原本属性好斗的动物也能即刻变得顺从。科学家是通过操纵大脑中一种叫做“D2”的基因做到这一点的。通过阻止“D2”的作用,科学家切断了猴子的行为动机和回报知觉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这种生理联系的猴子,长时间任劳任怨地执行科学家给它们指派的任务,而忘记索取任何“报酬”。里士满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只要通过控制猴子大脑中的“D2”基因,猴子就会忘记对报酬的期待;他们能够让这些猴子在任何时候都卖力而快速地工作,同时不会有任何抱怨和懒散的迹象。
饥饿基因
瑞士弗里堡大学的乌尔斯·阿尔布雷希特和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的艾蒂安·沙莱经过两年实验发现,老鼠体内一种名为“Per 2”的基因负责发出饥饿信号。通过修改这个基因,科学家成功地使实验鼠找不到饥饿的感觉。实验中发现,在预定的进食时间到来前几分钟,普通实验鼠就开始寻找食物,为进食做准备。而“Per 2”基因经过修改的实验鼠则反应消极,没有显示出饥饿感,只有在见到食物之后才开始准备进食。上述发现有可能为治疗身体肥胖、睡眠紊乱、抑郁和酗酒等开辟新途径。
无私基因
无私指的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满足他人,而无私的根源是多年来人类进化理论一直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进化论始祖查尔斯·达尔文就曾经尝试回答过这一问题。根据其进化论学说,无私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因为无私就意味着给自己带来某种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危及到无私主义者本人的生命。高等动物都会展示出自己无私的一面,但是这种行为通常只局限于自己的家庭成员之中,而高等动物分辨自己家族成员的方式就是通过气味或者其它特有的信号。当然,无私行为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也扮演着构成极其重要的角色。1990年代发现所谓风险基因的里查德·埃伯施特恩教授率领耶路撒冷大学的科研小组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里查德·埃伯施特恩教授与其同行们选择了354个孩子数量多的家庭并对他们的血液进行了化验,并要求这些家庭的成员回答与牺牲自我和大公无私相关的一些问题。而问询结果则依据科学家们制定的所谓“无私界限”来区分。从抽血化验的结果来看,所制取的血液样本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含有无私基因。
一些人头脑冷静、自控能力强,另一些人却遇到一点刺激就可能勃然大怒,其实是因为他们天生脾气火暴。德国科学家发现,遗传基因是决定一个人性格是否易怒的关键。德国波恩大学研究人员选取超过800名受试者参加问卷调查,评估他们处理愤怒的方式。研究人员还对受试者进行DNA测试,检测他们体内DARPP- 32基因的类型。DARPP-32基因共有三种变体,分别为“TT” ,“TC”和“CC”。这些变体决定大脑中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是影响愤怒和攻击情绪的重要物质。研究发现,比起拥有“CC”型基因变体的人,“TT” 和“TC”型的受试者更易发怒,他们大脑杏仁核中灰质较少。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控制情绪的部分。
研究人员认为,“T”基因能提高多巴胺水平,“T”基因越多,人就会越焦躁易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