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输血科管理工作面临的困惑
互联网
李乃鱼 作者单位:岐山县医院,陕西 岐山县 722400
输血疗法作为临床治疗方法之一,应用较广泛。输血医学的发展也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关注。输血工作质量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影响也越来越大。临床输血是血站及医院医疗、医技、护理众多人员先后参与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或不规范的操作都可能影响输血治疗,甚至产生严重后果,而输血科工作人员是第一直接责任人,因此基层输血科面临着挑战,笔者结合工作实地,对其管理工作提出些看法和建议。
1 血源供求紧张,存在潜在医疗隐患
自1995年国家实行血液管理“三统一”以来,各级医疗用血单位由采供血机构统一供血,当供血机构血源告急时,其具体问题(甚至严重问题)就摆在了基层输血科面前,因为它担负着全县各级医疗单位临床用血的重任。对于意外伤、肝、脾破裂等手术患者,如果因血源供不应求所导致的医疗纠纷,患者家属及其亲人是否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行政措施,同时采供血机构应采取血液供求信息公示,供求信息掌握及共享[1],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力度,调整每年(1月、7月、8月、12月)供需矛盾,保证临床用血需求,杜绝血源供求关系的潜在医疗纠纷。
2 建立健全调节机制,减少血液报废
基层县医院输血科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必须储备一定量的各型血液,但有时某一血型血液紧缺而另一血型血液出现库存积压至临近有效期,由于缺乏有效调节机制,采供血机构也无法妥善解决。据了解各血库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报废。本院血液报废近3 000 ml/a,笔者认为血库与采供血机构之间应建立调节机制,充分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
3 输血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挽救生命是医务人员的天职,患者医疗费无支付能力的都得立即抢救治疗和输血,但因有些问题,使医院管理工作处于只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的被动状态,输血后一些患者因无钱而拖欠,也有一些患者因抢救无效,家属悄然离去,还有因医疗纠纷长期不予付款等等导致输血科收入所剩无几。
4 乡镇卫生院及部分厂矿医院医疗用血存在诸多隐患
4.1 患者资料及手续不齐全 乡镇及部分厂矿医院常嘱患者家属送来血样本要求紧急配血,血样无任何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用血证明和医护人员签字),这是输血科工作人员非常为难的事。不配血,患者投诉血库耽误了抢救时间,易引起医疗纠纷;拒收标本让家属带回原医院按要求重新送标本,个别医院离县城60公里~70公里,家属因无专车,来回座班车需要2 h~3 h,耽误抢救时间,也同样会引起医疗纠纷;配血,该标本不符合输血管理有关规定,谁来保证样本无误,假如有问题,后果谁来负责。
4.2 乡镇及部分厂矿医院化验室基础设施差 大部分基层乡镇及部分厂矿医院化验室只做三大常规,外加正定型,软硬件均达不到要求,反定型、RH(D)鉴定、聚凝胺及抗人球、抗筛、输血前4项检测等项目均不做,甚至连个标准配血单都没有,给临床输血管理埋下了隐患。
4.3 出库血液返回问题 乡镇及部分厂矿医院常在本县输血科买回估计数量的某一血型血液后,由医院化验室人员用盐水法配血,如果血型鉴定错误或配血可疑,患者要求将血液返回血库,这并不是偶然现象。另外,在“120”急救时,常要求送血到乡镇卫生院,当未能及时赶到或抢救无效,血液则自动返回。上述返回的血液按输血管理有关规定不得再入库(超过30 min),这种血源损失谁来负责。总之,基层县医院输血科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工作人员倍感困惑、忧虑重重。作为一个“供血中转站”的输血科,既要保证全县各级医疗单位的用血量,又要保证其安全性,还要保证在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仅靠输血科及工作人员是难以办到的。因此,一是要建立市民无偿献血理念和全方位无偿献血队伍,创建无偿献血社会环境,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及时、有效”[2];二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基层医院输血科减少压力增加效益;三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尤其是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相应手段,解决基层输血科管理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使乡、镇卫生院及厂矿医院医疗用血规范化及操作正规化,建立县级与基层乡、镇、厂矿医院临床用血管理长效机制,对不符合输血标准要求的乡、镇、厂矿医疗单位临床用血一律由县医院输血科管理,统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前四项检测及抗筛等,确保医疗用血及输血工作顺利进行,减少和杜绝医疗隐患及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丛培芳,李秋华,吴振军.控制血液供求平衡方法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447.
[2] 刘大跃,万红伟,金逸远.中小城市临床血液短缺对策研究初探[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6):441.
来源:《实用医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