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实验介绍
互联网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如红细胞、聚苯乙烯胶乳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现象。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患者的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地诊断伤寒病。
至1900年,Landsteriner在特异性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血型,并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原虫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所产生的凝集反应中,参与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凝集实验灵敏度高,方法简便,迄今已成为通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
凝集反应的发生分两个阶段:
①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
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集。
抗原与抗体相遇,很快就发生特异性结合,至于是否会出现可见反应,则受一定条件的影响。
一、常见问题
通常,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负离子层,构成一个双层离子云,稳定的双电层使得颗粒间相互排斥。
当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后,抗体起桥联作用,克服排斥力,使得各颗粒聚集在一起。但当抗体分子太少,不能克服各颗粒间排斥力时,则不能使颗粒聚集。因此,在凝集反应中,IgM类抗体的作用比IgG类抗体要大数百倍,所以IgG类抗体常出现不完全反应,即不可见的抗原抗体反应。这种抗体有时又称不完全抗体。
凝集实验的敏感性可随所用抗原而不同。如细菌凝集实验中的敏感性受到制备抗原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影响。嗜异性凝集实验中绵羊红细胞的胞龄可影响结果。不同动物的细胞反应不同。商品类风湿因子试剂的敏感性差异也很大。
影响凝集反应的特异性有交叉反应,抗原的自动凝集和干扰抗体等因素。某些细菌有共同抗原,因此会出现交叉反应。抗原悬液不稳定易使抗原自动凝集。凝集反应有时出现前带现象,这是由于抗体的浓度过高所致。凝集反应的前带现象也可由血清中的非特异性凝集抗体所引起。
二、分类
根据抗原的性质与反应的方式不同,免疫凝集反应技术大体上可分为4类:
①直接凝集反应技术;
②间接凝集反应技术;
③协同凝集反应技术;
④抗球蛋白实验。
三、控制措施
为使凝集反应的结果具有重复性,抗原的浓度、稀释剂、温育的时间需相同。建立一种新的方法,其抗原浓度需与参考制品比较。间接血凝实验的致敏红细胞的可溶性抗原的量需要化学的或光学的方法测定。
监测凝集实验的性能需要阴阳对照血清、标准抗原和参考血清。测定敏感度应有高滴性和临界阴性血清对照。用盐水或缓冲液对照检查抗原是否发生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在被动凝集实验中,未致敏的颗粒不应与实验血清起反应。
为使试剂或条件的变化最小,配对血清,即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应同时检测。判断结果时,细菌或胶乳凝集实验应在暗背景下透过强光检查。白的背景看红细胞凝集较好。
四、常用方法
免疫凝集反应技术常用的实验方法有3种:
①玻片法,主要做定性实验,如菌种的鉴定及分型;
②试管法,作为一种定量实验,多用于测定血清中特异抗体的效价;
③微量血凝反应板法,也是一种定量实验,由于此法成本低,因而应用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