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限制性内切酶的研究进展

互联网

5495

30多年前,当人们在对噬菌体的宿主特异性的限制-修饰现象进行研究时,首次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细菌可以抵御新病毒的入侵,而这种"限制"病毒生存的办法则可归功于细胞内部可摧毁外源DNA的限制性内切酶。

首批被发现的限制性内切酶包括来源于大肠杆菌的EcoR I和EcoR II,以及来源于Heamophilus influenzae的Hind II和Hind III。这些酶可在特定位点切开DNA,产生可体外连接的基因片段。研究者很快发现内切酶是研究基因组成、功能及表达非常有用的工具。

当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流传开来的时候,以NEB为代表的许多公司开始寻找更多的限制性内切酶。除了某些病毒以外,限制性内切酶只在原核生物中被发现。人们正在从数以千计的细菌及古细菌中寻找新的限制性内切酶。而对已测序的原核基因组数据分析表明,限制性内切酶在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所有自由生存的细菌和古细菌似乎都能编码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的形式多样,从大小上来说,它们可以小到如Pvu II(157个氨基酸),也可以比1250个氨基酸的Cje I更大。在已纯化分类的3000种限制性内切酶中,已发现了超过250种的特异识别序列。其中有30%是在NEB发现的。对具有未知特异识别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的研究发现工作仍在继续。

人们从分析细胞提取物的生化角度研究的同时,也采用计算机分析已知的基因组数据,以期有更多的发现。尽管很多新发现的酶的识别序列与已有的重复--即同裂酶,仍然有识别新位点的酶不断被发现。

上世纪80年代,NEB开始克隆并表达限制性内切酶。克隆技术由于将限制性内切酶的表达与原有细胞环境分离开来,避免了原细胞中其它内切酶的污染,从而提高了酶的纯度。

此外,克隆技术提高了限制性内切酶的产量,简化了纯化过程,使得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克隆的基因很容易进行测序分析,表达出的蛋白也能进行X射线结晶分析,这使得我们对于克隆产物更加确定。

限制性内切酶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细菌不受噬菌体的感染,这一观点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它们作为微生物免疫机制的一部分行使其功能。当一个没有限制性内切酶的细菌被病毒感染时,大部分病毒颗粒都能成功地进行感染。

然而一个有限制性内切酶的同种细菌被成功感染的比率显著下降。出现更多的限制性内切酶将会起到多重保护作用;而一个拥有4到5种各自独立的限制性内切酶将会使细胞坚不可摧。

限制性内切酶常常伴随一到两种修饰酶(甲基化酶)出现。后者的作用是保护细胞自身的DNA不被限制性内切酶破坏。修饰酶识别的位点与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相同,但只甲基化每条链中的一个碱基,而不是切开DNA链。

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处的甲基基团伸入到双螺旋的大沟中去,阻碍了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这样,限制性内切酶和它的"搭档"--甲基化酶一起就构成了限制-修饰(R-M)系统。在一些R-M系统中,限制性内切酶和修饰酶是两种不同的蛋白,它们各自独立行使自己的功能;而在另一些系统中,两种功能由同一种限制-修饰酶的不同亚基,或是同一亚基的不同结构域来执行。


传统上将限制性内切酶按照亚基组成、酶切位置、识别位点、辅助因子等因素划分为三大类。然而,蛋白测序的结果表明,限制性内切酶的变化多种多样,若从分子水平上分类,则应当远远不止这三种。

I型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兼有限制性内切酶和修饰酶活性的多个亚基的蛋白复合体。它们在识别位点很远的地方任意切割DNA链。以前人们认为I型限制性内切酶很稀有,但现在通过对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发现这一类酶其实很常见;尽管I型酶在生化研究中很有意义,但由于不产生确定的限制片段和明确的跑胶条带,因而不具备实用性。

II型酶在其识别位点之中或临近的确定位点特异地切开DNA链。它们产生确定的限制片段和跑胶条带,因此是三类限制性内切酶中唯一用于DNA分析和克隆的一类。II型限制性内切酶由一群性状和来源都不尽相同的蛋白组成,因而任意一种限制性内切酶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与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的氨基酸序列截然不同。实际上,从已知的情况上看,这些酶很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各自独立产生的,而非来源于同一个祖先。

II型限制性内切酶中最普遍的是象Hha I、Hind III和Not I这样在识别序列中进行切割的酶。这一类酶是构成商业化酶的主要部分。大部分这类酶都以同二聚体的形式结合到DNA上,因而识别的是对称序列;但有极少的酶作为单聚体结合到DNA上,识别非对称序列。一些酶识别连续的序列(如EcoR I识别GAATTC);而另一些识别不连续的序列(如Bgl I识别GCCNNNNNGGC)。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后产生一个3'羟基端和一个5'磷酸基团。它们的活性要求镁离子,而相应的修饰酶则需要S-甲硫氨酸腺苷的存在。这些酶一般都比较小,亚基一般都在200-300个氨基酸左右。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酶是所谓的IIS型酶,比如Fok I和Alw I,它们在识别位点之外切开DNA。这些酶的大小居中,约为400-650个氨基酸左右;它们识别连续的非对称序列,有一个结合识别位点的域和一个专门切割DNA的功能域。一般认为这些酶主要以单体的形式结合到DNA上,但与临近的酶结合成二聚体,协同切开DNA链。因此一些IIS型的酶在切割有多个识别位点的DNA分子时,活性可能更高。

第三种II型限制性内切酶(有时也被称为IV型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较大的、集限制和修饰功能于一体的酶,通常由850-1250个碱基组成,在同一条多肽链上同时具有限制和修饰酶活性。有些酶识别连续序列,并在识别位点的一端切开DNA链;而另一些酶识别不连续的序列(如Bcg I:CGANNNNNNTGC),并在识别位点的两端切开DNA链,产生一小段含识别序列的片段。这些酶的氨基酸序列各不相同,但其结构组成是一致的。他们在N端由一个负责切开DNA的功能域,这个域又与DNA修饰域连接;此外还有一到两个识别特异DNA序列的功能域构成C端,或以独立的亚基形式存在。当这些酶与底物结合时,它们或行使限制性内切酶的功能切开底物,或作为修饰酶将其甲基化。

III型限制性内切酶也是兼有限制-修饰两种功能的酶。它们在识别位点之外切开DNA链,并且要求识别位点是反向重复序列;它们很少能产生完全切割的片段,因而不具备实用价值,也没有人将其商业化。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