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检验医学学科技术发展情况综述

互联网

2986

一,国外本专业学科发展简史和现状

医学学(MeiLrtrySienes)是指在实室内对人体的各种送材料通过化学,物理和/或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分析的学科。它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结果为临床对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医学学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最原始的手工法发展到目前的全自动分析,从细胞学水平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期间经历了几个世纪。随着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与基础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以及各种新仪器和合成试剂的大量涌现,极大丰富和促进了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使过去的临床已从医学发展成为医学(LrtryMeiine),成为一门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学科。这一飞跃和进步极大改变了临床传统的诊断手段,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有力的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目前医学包括血液学,体液,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亚专业或学科,其测技术和方法已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

1590年荷兰人HnsJnsen设计制造了最原始的显微镜,后来被Leeuenhek改进成为原始的显微镜。1660年意大利人Mpighi应用最原始的显微镜首先观察到了红细胞。显微镜的问世大大扩充了人类的视野,把人类的视觉从宏观引入到微观,了解到人和动物体内的细微结构,给医学界以极大的帮助,直接导致了19世纪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建立。为医学中的细胞形态学,微生物及寄生虫学奠定了基础。

自从发明了显微镜以后,人们从微观世界中了解和观察到了血液的组成,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别将他们称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1852年有人开始设计对红细胞的计数办法,1855年发明了用于计数红细胞的计数板,即Neuuer计数板。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工程师库尔特(Cuter)根据微小粒子通过特殊的小孔时可产生电阻变化这一现象(库尔特原理),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血液细胞计数仪,在1953年获美国发明专利。此后,欧洲,**也开始了血液细胞计数仪的开发和研制,并生产出相应的仪器,如**Sysex公司1962年生产了可进行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的CC-1001型血球计数仪。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单一的计数功能发展到可计数分类等功能,分析参数也大大增加,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减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体液分析和凝血系统查目前也都有了自动分析系统,其它还有血液流变分析仪和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仪等,使临床血液学及体液等大部分测项目实现了自动化。

19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实室测需求的增加,一些化学家利用化学分析手段实现了对人类体液,血液某些生化指标的定量分析,如血糖,尿素氮等,继之又逐渐建立了一些酶活性的测定方法。临床化学的自动化技术起步于操作的机械化,从钾,钠火焰光度法样品批量测的机械化半自动稀释开始。1957年美国医师Skeggs发明了临床化学自动分析技术,20世纪60年代开发单通道和多通道顺序式自动生化分析仪。70年代先后出现了美国杜邦公司的自动临床分析仪以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各种类型的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80年代采用离子选择电极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解质测定方法的局面,能用全血测定,省略了离心分离血浆的步骤,此法几乎替代了绝大多数火焰光度法测血中钠,钾的方法。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采用包括固相酶,离子特异电极和多层膜片的“干化学”试剂系统,开创了即时(床边)仪器开发的新局面。目前生化分析手段和内容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分析项目明显增加,由单项指标分析发展为组合分析,模块式自动分析是临床化学的最新发展。

免疫学技术发展迅速,从传统的免疫比浊测定,凝集试,沉淀试发展到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技术,酶免疫试,发光免疫技术,胶体金和胶体晒免疫测定技术,蛋白质免疫印迹,蛋白质芯片,蛋白质飞行质谱测技术和流式细胞术等,大大提高了测灵敏度和测范围。

1975年K?her和Mistein将骨髓瘤细胞与产生抗体的浆细胞融合成功,创造了单克隆抗体技术,现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作者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1959年美国学者Bersn和Y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RIA)法,这种标记免疫测定开拓了医学的新领域,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由于RIA有放射性污染等缺点,不少学者进行了新的标记物的探索。1971年Engv和Pernn建立了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ELISA),这种非放射标记免疫测定在临床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取得了广泛应用。但其精密度和敏感性达不到RIA水平。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最后测定的是光子量,不但对测者无害,其敏感度和精密度均优于RIA,而且试剂稳定,并可进行全自动分析,是目前较理想的标记免疫测定方法之一。蛋白质芯片技术的应用,将肿瘤生物标志的临床应用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19世纪70年代,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德国学者Kh创造用固体培养基,将细菌从环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单一菌落,便于对各种细菌分别研究。后又创造了染色方法和实性动物感染,为发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细菌鉴定方法主要利用手工配制的试管培养基测定细菌的生化反应,以鉴定细菌的种属。1970年后发展了微量快速培养基和微量生化反应系统,并实现了从生化模式到数字模式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将恒温孵育箱辅以读数仪和计算机分析,便形成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1985年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is等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使得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测和鉴定微生物成为可能。而生物芯片技术在临床微生物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微生物抗原的分析,对多种微生物联合测以及对微生物感染后体内特异性抗体谱的分析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今后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质量控制是1903年美国人Tyr提出的一种企业管理概念。此种质量是在产品完成后进行的,是属一种回顾性质量控制,也就是质量控制的早期阶段。1924年美国管理统计学家Shehrt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该方法使用质量控制图监视生产过程,一旦质量不能满足标准要求时,可以及时发现。从1949年美国临床病理家学会首先开始研究临床实室室内质量控制问题,1950年美国学者Levey和Jennings发表第一篇关于使用质控图的实室室内质控,临床实室的室内质控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该方法至今仍被各临床实室所使用。20世纪60年代初Feigenn提出全面质量控制,其理论建立在数理统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发挥人的因素。1983年Buuk提出质量保证(QA)的概念,它优于全面质量控制,并为WHO所采纳。质量保证是指医院实室为了保证结果的质量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包括从欲测定病人的准备,标本收集,试流程到结果被临床医师所用为止。

室间质量评价有利于质量控制或保证,它是质量全面管理的一个部分。室间质量评价,它不是对某个试所进行的控制,而是对某个实室所进行某个试所采用的方法,试剂,仪器以及工作人员能力等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是对上述因素所造成的试偏差的一种回顾性评价,是属回顾性的质量评价。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