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你还好吗?——顶级期刊调查 5700 多博士生,揭示背后沉重问题
丁香园
读博士,是一次对人生的勇敢挑战与超越,但在此背后,博士生们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
在我读博期间,就亲眼见过身边很多博士们因压力过大而精神抛锚的事情。轻者如有自言自语、拿错东西之类闹出笑话的小事,重者则有精神行为出现异常不得不休学回家的大事,这些还不算所听到的更多关于博士生精神出问题甚至跳楼的骇闻之事。但可惜的是,我们目前较少能够看到各方面对于博士生所经受压力的关注,甚至社会上还有一种错误认识,似乎觉得读博士太容易了。
《Nature》发布 2017 博士生调查报告,提到许多重要问题
去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曾发布过一项全球博士生生存状况报告,对来自全世界许多国家不同领域的 5700 多名博士生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他们的研究报告,体现了对年轻科研者的重要关怀。
研究的结论同样让人十分忧虑。原来读博期间拥有严重的精神压力,并不只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在各个国家都会发生的普遍问题。
据这项调查的研究者 Levecque 揭示,相比于别的高等教育人口来说,博士生产生抑郁或罹患其它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是他们的 2.5 倍。这个数值令人震惊。
看看相关数字。该项调查的受访者当中,有 1/4 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问题,有 45%(总调查人数的 12%)称他们曾为自己读博而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寻求过救助。而研究者 Levecque 认为,事实上拥有焦虑和压抑的人肯定比这个数值还要多,因为这个数值只体现那些“寻求过帮助”的人。
博士们竟然常常会觉得自己是冒牌的!
对于一些人来说,能否早日毕业的问题肯定是产生压力的一种原因。本人亲历过为写作论文而极度焦虑的过程,那是任何其它学习阶段都没有体会过的。如果你经历过先是失眠,后是终于入睡,然而即便是在睡梦中,依然还是在思考论文是种什么感受,那你就明白了。
但对于不同的人,压力还来自各种其它原因。据《Nature》发布的这项调查,博士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中,平衡工作和生活、职业发展、经济问题、对博士价值的不确定性,位列最前。
这些问题,我能从我的身边同学身上感同身受。比如说工作与生活相平衡的问题。因为博士生很多都是大龄,兼顾家庭是一个尤为棘手的问题。我的一个同学在读博期间老婆生孩子,那段时间他经常坐火车往返于学校与老家之间,一边家庭,一边论文,压力可想而知。而更为麻烦的,是另一位女同学在此期间,自己生了孩子。
职业发展问题的忧心程度不言而喻。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付出,不断缩水贬值的一纸学历,面对着那些早早踏上社会并已获取丰厚回报的昔日同学,博士们常常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并感觉到前途未卜。
这种情况,在国外也是一样。据该项调查显示,有多达 1/3 的博士生并不认为拿到博士学位对他们的未来工作会起很大帮助。「很多工作硕士就够了,我不知道读个博士有什么优势」一位博士生这样说。
长期的学术训练所积累的科研能力,当然是博士生们走向职场的金牌利剑。据调查,有 3/4 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能够胜任研究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 31% 的受访者表示对未来工作满意,由此揭示,所谓「研究工作」与「满意的工作」并不是一回事。
擅长做研究,又不满意于做研究,这能不让人觉得痛苦吗?
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值得博士生们关注。那就是博士生常常会犯上一种病——「冒牌综合症」( impostor syndrome),也就是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冒牌」博士。这是一种因为自我否定而产生的精神压力。
研究揭示,有近 1/4 的博士生声称他们拥有「冒牌综合症」。产生这种病症,其实与他们是否优秀并无关系,而是源于他们拥有不一样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期待,他们是博士,所以他们希望自己与众不同。
所以,不要以为博士们都很自大。在知识面前,人们也可能会因为懂得越多而越觉渺小。因此,博士生们,也不要再为觉得自己不行而愧疚了。你的压力,很可有是因为你很优秀呢。
导师、同学关系会有多难相处?
除此之外,对博士生幸福感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还有他们与导师的关系。调查揭示,导师关系是博士生满意状况的头等因素。导师在学生心目位置有多重要,相信所有读过研究生的都会有所体会。一旦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产生间隙,那可就麻烦大了。
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能与自己的导师友好相处。这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是某一方面的原因。在调查中有 1/4 的人说,如果可以,他们宁愿换掉现在的导师。悉尼科技大学一名博士生说,你需要在压力下取悦你的导师,在一定的时间限度里,做完所有的事情。
一边是导师们对学生学术科研的严格要求,一边是导师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的无能为力。调查揭示,导师们除了多是口头上给予支持外,较少能够在职业机会中提供实质性帮助。而且,导师们通常看不起非学术工作,如果你表示想去企业工作,很多导师会是不开心的。
另外,博士生们较为难以处理的,还有相对紧张的同学关系,这一点也值得关注。博士们的自我实现欲望都比较强,同学之间,同龄压力(peer pressure)表现得也尤为明显,相互之间常常会有因教育背景出身、学术能力高下而产生歧见、歧视。另外,也因为大家毕意都是读书人,文人相轻有时在所难免。
另外,相对于其它的学习阶段,博士生群体太过复杂。大家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有的青涩,有的成熟;有的还没谈过恋爱,有的儿子已读高中;有的经济困窘,有的已是亿万富翁;有的还在愁工作,有的已是厅级干部。把如此多元的人拉到一个群里,所能维系的,只有名义上的同学关系,所谓共同话题,那还是算了吧。
所以,博士班的微信群,往往除了生活老师偶尔发个通知,大家通常无话。毕业后,渐渐连通知也没了,班级群就变成了死群,一直沉到近期联系人的最底部。我曾问过一个师兄他们班级的情况,他说他们班级群从来就没人说话。相反,硕士群、本科群倒是异常活跃。
博士读罢,人生半坡
除此之外,我觉得中国的博士生们所背负的巨大压力,还有来自于家庭及环境的过高期待。正如5年前有个新闻,一个北大毕业生毕业月薪8000,父母却觉得很丢脸,认为北大毕业,怎么也得当个省委书记啊!
然而理想有多高远,现实就有多残酷。其实,5 年前月薪 8000 已经很不错了。5 年之后,面对硕博扩招、海归回国潮,高学历者的机会竞争越来越大,读书所能回报的期望满足也越来越小。
5年前,一流大学的博士可以留在一流大学做教职,5年后,一流的大学博士只能走到三流的大学做个知识苦工。这怎么能不给人增添忧虑。
现实严峻,未来迷茫;博士读罢,人生半坡。
读书这条路,走到博士阶段,真的已经不容易。事实上,每一个博士,都是生活的强者,他们无法不对自己有一种更高的期待。如果不能感受到身上沉重的担子,失去了对未来的向往与忧虑,那与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要为博士生们的困惑寻找答案,或许更好地调整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人生之路,选择+努力,就对了。做一件事,如果是因为我们喜欢,自然就会享受其中的艰难困苦。
当然,如果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发现自己已对曾经所追逐的梦想兴趣尽失,那么另辟蹊径去实现人生价值也未尝不可。学术之路的枯燥乏味和低回报率,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如果你真的不喜欢或者有更强的使命感,完全可以尝试选择其它的路,用你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训练,说不定能够更好地发挥潜能,实现美好的人生图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