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诺奖访谈 | 如何成才?学霸君替你问了五位诺奖得主

丁香园

647

9 月 8 日,2018 第五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在海南海口正式开幕。

开幕式结束后,2004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 · 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197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谢尔顿 · 李 · 格拉肖(Sheldon Glashow)、2003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彼得 · 阿格雷(Peter Agre)、2009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达 · 约纳特(Ada E. Yonath)、201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约翰 · 格登(John B. Gurdon)等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高峰对话环节畅谈教育和人才培养。

科技的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甚至天才。人才培养和管理成为从学校到企业到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我国在人才政策方面逐年加大投入,也吸引到很多国际顶尖的人才。就如何进一步培养人才,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五位诺奖得主畅所欲言。

John B. Gurdon

从全班的垫底学生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我一开始做得非常糟。后来多亏了父母的帮助。他们能够负担得起额外的教育费用,帮我开始再来一遍。他们能够付得起。

最初在科学培训方面我没有任何基础,如果不参加一两年基本的培训,是根本没办法开始的。所以说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能够获得父母的支持去重新进入到科学研究的领域当中。

我对科学的兴趣很早就开始了。但我觉得如果连最简单的信息都读不懂的话,其实是没有办法去学习的。所以我先学了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然后再去学科学。非常有幸当时能够这么做,现在再学两门语言我可就学不下来了。

Ada E. Yonath

在以色列和其他西方国家,都是高度尊重知识的。我们非常尊重教师。很多时候老师回答不出来学生的提问,毕竟任何人都不可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是这时候老师不会反击回去,反而会鼓励学生不断问下去。

可能在中国、韩国、泰国、新加坡这些东亚国家,孩子会被告知不要去问老师不知道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东亚的学生比他们表面上聪明得多。

如果你要问我建议的话,我的建议是鼓励年轻人、鼓励高校学生,甚至鼓励更小的学生去发问,不要去想提问之后有没有人听,听的人懂不懂。

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要鼓励好奇心,鼓励学生提问的勇气。至少在我的人生当中,我就是这样的。想问就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不管你的问题在目前阶段是否能够有答案都要勇敢地提问。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发问。培养发问的勇气和好奇心,这就是我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建议。

Sheldon Lee Glashow

在我的经验来说,优秀的公众教育系统显然是重要的。在我年轻的时候,纽约的公共教育系统可能是最好的。我的高中出了 8 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只是 1/8。

很多年前最好的中国学生跑到美国留学,有些研究生在数学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他们不问问题,很多研究生说「没什么问题」。

但是现在这个情况也变了。很多中国的毕业生成为了我的同事,他们奇迹般地成为了美国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在美国最活跃的企业家当中也有东亚的面孔。同时,我们的高校在国际比赛中表现越来越差。

我为什么提新加坡,因为纽约时报上有一篇长文,说新加坡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学生很少被鼓励去提问——所以新加坡现在正在调整,力图改变学生不愿意发问的情况。

在几十年前我从事物理研究的时候,当时的物理学家并不多。现在美国的物理学家可能是以前的十倍了。所以现在比起从前来说更难了,现在你很难再找到一个问题,找到这个问题再从实验给出一个答案。

说现在我们在进行物理研究用到的一些实验仪器、研究仪器是非常昂贵的,比如来自于日本的一些仪器,可能一台仪器就要占掉你一年研究经费的一半。

我们也知道在中国也有一些相应仪器的生产,但是首先这个仪器就很贵,你的数据很难进行整合,你需要很多的电脑来操作。所以确实现在的物理研究需要有更多的钱、更多的合作、更多的智慧在里面,所以我觉得会有一些差异。

Aaron Ciechanover

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孩子上幼儿园回到家之后,妈妈问他提问了什么问题,而不是问他今天学到了什么,这是鼓励提问的环境。

刚才 Glashow 提到了新加坡,我还想再提一下芬兰,这两个国家都是在全球教育体系处于领先位置的。但是说到研发,他们可能未必领先。不是说他们的教育系统出了问题,只是说他们的创新有一些文化上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创新可能会显示出文化上的差异,但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中的一些秘密。

我知道中国很多的政策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应该更多地鼓励提问文化。我们说到比如一些影响因子或者是你要发表多少文章等等,在中国会特别重要。

有些时候,发表这样的文章要付钱,这样的文化是错误的,应该被消除。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其实我们当时获诺奖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一个不知名的杂志上,没有很高的影响因子。

中国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好的一些政策和工具来吸引人才,鼓励创新。我希望有海外教育人才的融合,比如在中国出生,在欧洲、美国受教育之后再回到中国,这样的融合是很好的。

Peter Agre

我强调一下国际层面吧。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在世界舞台上非常活跃。包括钱永健这样出生于中国家庭的美国人,赢得了诺贝尔奖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奖项。我们也发现有其他的一些非常有才华的年轻的中国教授,在美国呆了很多年后回到中国的高校来任教和做研究。

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继续加大对于青年人才的投资。并且鼓励他们提出更多问题,解决更多问题。这就需要从教育的氛围上有所改变,应该从中学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018 第五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除保留前四届以精准医学为切入点,重点关注精准医学在医学领域重点学科,尤其是肿瘤方面的学术探讨及技术应用等重要议题外,还持续深度关注医疗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本届峰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海南省商务厅、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诺贝尔奖得主国际科学交流协会(ISSCNL)联合主办,北京世诺医学交流中心、海南第一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并得到海南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癌症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