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辐射性白内障动物模型

相关实验:白内障动物模型

最新修订时间:

简介

辐射性白内障是指由 γ 射线、X 射线、质子、中子、电子、高能β射线、微波等造成的晶状体浑浊。辐射性白内障的形成速度和程度与射线剂量呈正相关,在辐射性白内障晶状体内,可溶性α-、β-晶状体蛋白质表达减少,对辐射性白内障形成起关键作用。

原理

辐射性白内障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射线的直接损伤作用和射线产生的自由基对晶状体的氧化损伤作用。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的水分子可形成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后者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进一步反应,最终转化为羟自由基 (hydroxyl free radical, HO·)。约 90% 低传能线密度 (LET) 照射引起的 DNA 损伤是由 HO· 所致。

X 射线照射造成晶状体蛋白的氧化损伤,诱发体内水分子分解而产生自由基,从而攻击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晶状体浑浊。

用途

放射线损伤导致白内障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氧化损伤、某些氨基酸残基的改变、α-、β-晶状体蛋白伴侣活性的丧失只是其发病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而已,具体的、系统的损伤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该模型可用于探讨辐射性白内障形成过程及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仪器

实验对象:

健康 SD 大鼠。

实验器材:

注射器、铅块、隔离罩。

实验试剂:

① 水合氯醛。

② 双星明滴眼液。

步骤

辐射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基本过程可分为如下几步:

A. 选用 3~5 周龄健康 SD 大鼠,雌雄不限。3.6% 水合氯醛 (1 ml/100 g 大鼠) 腹腔注射麻醉后用双星明滴眼液充分散瞳,将大鼠俯卧于照射台上,各大鼠之间用铅块隔开,上面覆盖隔离罩露出双眼。

B. 照射野前界位于双眼前眦连线,后界位于双眼后眦连线,源皮距 100 cm,剂量率为 196 mV/min。双眼 1 次性照射 X 射线剂量为 25 Gy。

注意事项

大约于照射后 30 天,后囊即开始出现点状浑浊,此后病变迅速发展,到 45 天~3 个月时晶状体全部浑浊。

来源:丁香实验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