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抗原对T细胞的激活 超抗原是多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支原体和病毒的产物。大部分外源性超抗原来自细菌,常见的为金葡菌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ln,SE)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TSST―1)。病毒性超抗原为内源性,小鼠中较为常见,如小鼠乳腺肿瘤病毒(MMTV)。人体中T细胞对狂犬病毒和EB病毒的反应认为也由内源性超抗原所引起,但相应编码基因尚未被确认。 超抗原作用的特点及其对T细胞的激活...... 超抗原诱发的免疫病理学效应 超抗原作为一种多克隆激活剂,在体内可以刺激2%~20%的T细胞发生增殖。如此高比例的T细胞被激活,即使不是针对某一抗原,仅其所分泌的大量细胞因子.足可引发强烈的效应作用。一是全身性毒性反应;二是对获得性免疫应答显示抑制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能够产生超抗原的病原体往往具有很强的致病能力。 超抗原引起免疫抑制的确切机制未明,有可能大量T细胞被激活之后会因为激活诱发的细胞死亡而不复存在,造成外周大量T细胞丢失。
初始B 细胞的特性及其激活途径 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的B细胞尚未完全成熟,虽表达高水平的mlgM和低水平的mlgD,但只能存活几天。少部分B细胞可进入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滤泡,成为成熟B细胞,半活期可达3~8周,并进入淋巴细胞再循环。决定其发育成熟为较长寿B细胞的因素,包括抗原的激发、信号转导、特定趋化因子如CXCLl3,以及B细胞激活因子(BAFF)及其受体BAFF-R等。 在外周免疫器官中,抗原通过与抗原受体的结合而捕捉经过的特异性B细胞。后者一方面通过受体交联传递B细胞活化信号;另一方面通过内吞抗原和加工提呈,以MHCⅡ类分子―抗原肽的形式表达在细胞表面,通过激活Th2细胞获取第二信号。激活的B细胞以两条不同的途径或时相进行分化: 一部分在T细胞区和B细胞区交界处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快速地产生IgM抗体。这部分B细胞绝大多数在二周内凋亡,不参与抗体的长期形成,但可为机体抗感染免疫提供早期防御。 另一部分B细胞与一些Th2细胞一起迁移至B细胞区的次级淋巴滤泡,继续增殖而形成生发中心。在生发中心的微
BCR Ig α/Ig β复合物 B细胞抗原受体(BCR)为膜型免疫球蛋白(mlg)。初始B细胞的BCR为mlgM和mlgD,活化和记忆B细胞则关闭mlgD的表达。一个B细胞可表达104 一l05 个mlg分子。 mlg与抗体在蛋白结构上基本相同,远膜端为分列的两个抗原结合部位,不同之处是多了跨膜区和极短的胞内部分。人mlg的跨膜区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序列TAST和YSTTVT。前者与Ig从内质网运送到细胞表面并锚定在细胞膜上有关;后者与抗原信号传递和Ca2+流动有关。其中的极性氨基酸(Thr、Ser)与抗原识别相关分子之间形成盐键,以稳定BCR复合结构。mlg的胞内区极短,mlgM和mlgD均只有3个氨基酸残基,与T细胞中的TCR相类似,BCR需要与Iga(CD79a)和Igp(CD79b)以非共价结合形式构成复合体,共同完成对抗原的识别及信号转导。 B细胞和T细胞抗原识别结构的主要成分比较 Igα和Igβ为单链I型跨膜蛋白,分子质量分别是33kDa和37kDa,以二硫键连接成为异源二聚体。Igα和Ig
抗原对带有结构各异B(:R的B细胞克隆进行选择是亲和力成熟的关键。在初次应答时,大量抗原的出现,可使带有不同亲和力BCR的各种B细胞克隆被选择和激活,所产生的抗体,同时包括高、中、低亲和力,是一种混合物,其平均亲和力为中等。当大量抗原被清除,或二次应答仅有少量抗原出现时,该抗原会优先挑选高亲和力的]3CR与之结合,仅仅使相应B细胞发生克隆扩增。其结果,该克隆B细胞分泌的所有抗体分子对该抗原皆呈高亲和力。 抗体亲和力成熟中抗原对受体结构多样性B细胞克隆的选择 初次应答大量抗原的出现,使带有不同亲和力受体的B细胞克隆增殖,产生的抗体(混合物)呈平均(中等)亲和力;二次应答出现的少量抗原仅选择带高亲和力受体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皆为高亲和力。注意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B细胞克隆因进行选择的抗原特异性不同(图中为菱形和圆形)而改变。 为此需要大量结构各异的BCR多样性储备即BCR库。 显然,高亲和力抗体是对特定抗原而言的。图下半部分表明,抗原变了,照样可以通过对BCR库的选择而产生高亲和力抗体,但被选择出的B细胞克隆与前
记忆性B 细胞长期维持的机制 某些抗原(包括完整的病毒颗粒)可以以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在免疫组织的特定部位长期停留。其中起主要作用者为F1)(2。前面提到,该类细胞可借助表面的h受体及补体受体与“抗原-抗体”或“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在树突部分(细胞伪足)形成成串的颗粒状结构。称为免疫复合物覆盖小体(iccosome)。 FDC对这些复合物不作常规的吞噬和分解,而是将它们原封不动地保存在iccosome的内侧,并不时地释放。抗原可以以这种形式在外周免疫器官滞留数月甚至数年而不断地刺激记忆性B细胞。另外,机体会经受多种病原体的感染,不能排除这些病原体和当初所遭遇的抗原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通过抗原的交叉反应,为记忆细胞的不断增殖提供新的刺激。 生发中心FIC借助FcR及C113受体捕获并结合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 A。生发中心大量FK,(图中只画一个)伪足表面表达FcR及补体受体(CR3),结合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后该伪足部分成为iccosome,可为附近的 B细胞(中央细胞)提供抗原;B.生发中心F脱结合的抗原
IgG和IgM介导的效应 1.对抗原的中和作用 抗体通过Fab段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抗原失去生物学活性或易于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主要是血循环中的IgG,作用对象主要包括两类:①针对细菌外毒素,可通过阻断外毒素与敏感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或封闭毒素的活性部位,而使其不能发挥毒性作用;②针对病毒,可阻止病毒吸附于易感靶细胞,降低病毒的传染性。 2.免疫调理作用 IgG类抗体与颗粒抗原(如细菌)结合后,其h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T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作用。IgG(1gG3、IgGl和IgG2)或IgM类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再与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C3b形成抗原-抗体-C3b复合物。此复合物中的C3b与吞噬细胞表面的C3b受体结合,也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抗体以抗原识别部位结合靶细胞表面抗原,以Fc段与效应细胞h受体结合,使后者激活,释放TNF和如解析酶等效应分子杀伤靶细胞。 3,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 是指抗体(1gGl、IgG2、IgG3或IgM)识别和结合靶赴�砻娴目乖�蠹せ畈固寰�渫
Gz-B 诱发细胞凋亡涉及的四种机制 1)直接裂解胱天蛋白酶3前酶(pro-caspase 3)或间接裂解pro-caspase 8而启动细胞凋亡(有关胱天蛋白酶及其前酶裂解的内容详后)。现知Gz-B可以裂解caspase前酶序列中的Ile/Val-Gly/Met/Glu-x-Asp-x-Gly(x代表任意氨基酸),因此具有广泛的caspase活化作用。 2)通过裂解BID而引起Bcl-2家族分子如Bax转位至线粒体,引起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9与衔接蛋白酶活化因子1(adaptor molecule apoptotic protease-activating factor l,APAFl)的相互作用而诱导凋亡。颗粒酶的这种作用可被病毒产物crmA所抑制。 3)通过释放线粒体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factor,AIF),使线粒体失能,继而诱导内源性核酸酶G(endonuelease G,EndoG)活化,引起caspase非依赖途径的细胞凋亡。这种作用不被病毒产物crmA所抑制。 4)在抑
Fas 相关的死亡信号转导与凋亡 Fas(又称APO-l或CD95),是由3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I型膜蛋白,分子质量为48kDa,属于TNF受体(TN-FR)家族。该家族成员的胞外段含有2~6个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Fas的胞内区有一个约?o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保守区域,为凋亡信号转导所必需,称为死亡结构域(deathdomain,DD)。 Fas在许多组织表达,尤其是小鼠的胸腺、肝脏、心脏、肺、肾、卵巢等。FasL由28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为Ⅱ型膜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家族。其N端在胞内,包括约80个氨基酸残基,胞外段约15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保守序列达20%一25%。与TNF-a一样,FasI。也可被膜上的金属蛋白酶加工成可溶性FasL(sFasL)。人的sFasL可以以三聚体的形式存在,并具备FasL功能。FasL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与NK细胞。 Fas与FasL所激发的细胞凋亡参与了几项重要的效应作用,全部和免疫应答有关。 ①介导CTI-和NK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或肿瘤细胞;
带有死亡结构域的Fas 结合蛋白 带有死亡结构域的Fas结合蛋白(Fas-associating protein with death domain,FADD)是分子质量为23kDa的胞质蛋白质。人类FADD基因编码区长约2.6kb,有2个外显子,其间被一长约2kb的内含子分隔。外显子1长286bp,编码N端诱导细胞凋亡所必须的死亡效应结构域(deatheffectdomain,DED);外显子2长341bp,编码死亡结构域(DD),此DD基因与Fas以及TNFRd的DD编码基因相比,有25%~30%的同源性。因此,FADD蛋白实质上可分为两部分,C端(DD结构域)负责和Fas分子胞内段上的DD结构域相结合,而N端(DED)则负责将死亡信号进一步向下传递。 人类FADD基因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llql3.3。上面提到,FADD蛋白可以以其C端DD和Fas分子的DD结合,由此引起N端的DED随即与胱天蛋白酶caspase 8(又称FLICE/MACH-1)分子上无活性的酶原因嗜同性互作(omophilic interaction)而相互结合。
NK细胞杀伤机制 1.释放杀伤介质杀伤靶细胞(1)NK细胞毒因子:NK细胞可释放可溶性NK细胞毒因子(NKcytotoxicfactors,NKCF),与靶细胞表面NKCF受体结合,选择性杀伤靶细胞。 (2)肿瘤坏死因子:活化的NK细胞可释放TNF-a和TNFp(LT),TNF通过各种机制杀伤靶细胞:例如,改变靶细胞溶酶体的稳定性,导致各种水解酶外漏;影响细胞膜磷脂代谢;改变靶细胞糖代谢,使组织中pH降低。TNF和FasL一样,也可激活靶细胞凋亡途径。 (3)IFN-7:NK细胞可以释放IFN-~,而起到激活Mrp、促进MHC分子表达和抗原提呈,加强免疫应答。 2.颗粒胞吐 这一杀伤机制与CTL相似。因为在NK细胞的胞质内同样含有大量颗粒,这些颗粒中含有穿孔素与颗粒酶。但与CTL不同的是,NK细胞的胞质内总是含有这些颗粒,当NK细胞靠近靶细胞时,即发生脱颗粒,在与靶细胞相接处释放出穿孔素与颗粒酶。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成孔并使之裂解;颗粒酶(至少包括Gz-B、胰酶―2、Gz-A、Gz-H和Gz-M)则进入胞质通过裂解甲硫氨酸、亮氨酸等,活化细胞凋亡途径。其中Gz-M是NK细胞所特有的颗粒酶
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的效应作用 1.细胞因子的效应功能 细胞因子参与效应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效应细胞杀伤中的多种分子的表达。如IL-1能刺激T、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刺激造血细胞、参与炎症反应。IL-2促进T、B细胞的分化成熟,上调CTL、NK等效应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如LFA,CTLA等)的表达,增强CTL、NK细胞、M甲的杀伤活性。IL-4诱导IgE、IgGl产生;IL-5诱导IgA产生。IL-12能促进CTL、NK细胞的杀伤功能,并诱导细胞免疫。 TNF作为一种细胞因子,不仅具有抗病毒复制作用,还有抗肿瘤、控制细胞增殖等效应作用。上面提到,TNF可通过多种途径杀伤靶细胞。另外,TNF尚可通过TNFRl启动细胞凋亡途径,其相应的信号转导与Fas-FasL介导的途径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 TNF介导的细胞死亡信号转导途径TRADD:TNF受体相关死亡区域;RIP:受体相互作用蛋白;TRAF2:TNF相关因子2; NIK:NExB诱导激酶;IKK:LxB激酶复合体抑制因子。 2.巨噬细胞的激活与杀伤作用 单核
TLR 信号转导的反馈调节 TLR相关信号转导引起多种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除了介导炎症反应,过量出现的炎症介质可能引起全身性疾病,甚至引起死亡,包括LPS引起的内毒素休克(endotoxic shock)。为此,免疫系统必需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对模式识别受体(PRR)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实施反馈调控。 固有免疫应答中的双时相负向调节 近年提出的一种双时相反馈调节机制。早期相中,P1 3K的激活起重要作用。当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触发相应的PRR之后,激活的P1 3K可启动一个“早期相安全系统”,使以炎症反应为代表的固有应答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其机制是P1 3K使P1 3P发生磷酸化,激活蛋白激酶B(PKB),进一步使参与死亡信号转导的凋亡信号调节激酶l(ASKl)活化,对抗NF-~cB和MAPK相关的信号途径,遏制促炎症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 然后进入后续相,特点是多种胞内分子和跨膜分子进一步参与对TLR介导信号转导的抑制,引起持续免疫耐受。 这些分子包括:①IRAK-M:功能是抑制蛋白激酶IRAKl/I
通过抑制信号途径调控细胞因子的激活 Jak PTK和转录因子STAT是细胞因子受体相关信号转导中普遍启用的信号分子,也是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的重要启动因素。有四种因素或途径对Jak―STAT信号途径实施反馈调节:①发挥脱磷酸化作用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如PTPl(SHPl)、SHP2和CD45;②针对已激活STAT的蛋白抑制分子(protelninbibitor。factivatedSTAT,PIAS);③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SOCS)。④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对Jak蛋白激酶的降解。下面着重介绍后面两种反馈机制。 细胞因子Jak-STAT信号途径的反馈调节 四种反馈调节分别由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S()CS)、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针对已激活S丁AT的蛋白抑制分子(冈AS)和泛素―蛋白酶体降解所承担。 1.泛素化、类泛素化与反馈调节 胞内蛋白质分子上的赖氨酸残基可在泛素转移酶E3的作用下接上泛素,形成带有泛素聚合链的泛素化蛋白,后者可通过胞质中的蛋白酶体降解成肽段而失活。泛素化属于转录后的蛋
SOCS 蛋白以负反馈环路调控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 当细胞因子末与受体结合时,受体分子相连的Jak和转录因子STAT皆处于未激活状态。受体一旦与配体结合(图12-4B),跨膜分子间的成簇作用使与之相连的JakPTK彼此靠近,因相互磷酸化而激活。激活的Jak,一方面使受体分子胞内段上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招募带有SH2结构域的STAT转录因子,并使得STAT活化而形成同源二聚体,转位后启动多种基因发生转录,行使其生物学功能。 重要的是,STAT同源二聚体的转位,也使得SOCS编码基因激活,其基因家族诸多产物中的SOCS3、SOCSl和CIS,可直接作用于已经激活的Jak,或是与受体分子胞内段的活性部分结合.使STAT无法被招募。部分原因,是因为前两种SOCS蛋白分子的N端各有一个激酶抑制区,该区与Jak结合的亲和力很高。图12-4C进一步显示,这些SOCS蛋白还具有启动细胞泛素化的能力。其原理是,所有SOCS蛋白羧基端皆有一特定结构域称为SOCS框,能够与延伸蛋白(elongin)B和C等形成复合物,此即为上面提到的E3泛素连接酶,该酶专一性地使SOCS
补体调节蛋白作用的同源限制性 补体调节蛋白抑制功能的发挥往往具有同源限制性,即要求被调节的补体成分属于同一物种,否则补体将因得不到有效的反馈调节信号而持续激活,损伤相应的靶细胞和组织。一个典型的例子见于异种器官移植。图12-5展示的是猪-人非协调性器官移植体外膜型的一部分,即将猪器官作离体人血灌注,因而供者器官血管内流淌的是人的血液。人血中存在大量天然抗体(主要是IgM),在识别猪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超急性排斥抗原(HRA)即。牛乳糖基(aGal)后,迅速激活补体级联反应,最终产生攻膜复合物,损伤表达c~Gal的血管内皮细胞,再加上其他的机制(包括组织因子等的激活),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移植物坏死。其发生速度很快,一般在供血开始后1 h左右即造成血管阻塞,称为超急性排斥。但这种情况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中不会发生,因为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补体调节蛋白来自同一物种,阻抑了补体的杀伤作用。然而,此处的异种移植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补体调节蛋白如DAF却是猪源性的,无法对血管内激活的人源性补体分子行使抑制作用,即不能和人的C2b竞争性结合人的C4b,因而不能阻
免疫- 内分泌- 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免疫系统行使功能时,往往与其他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特别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众所周知,紧张和精神压力可加速免疫相关疾病的进程,内分泌失调也制约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除了针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特定成分可产生抗体应答,此类相互作用一般以固有免疫为主。 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受体、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可以构成调节性网络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神经内分泌因子影响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带有能接受各种激素信号的受体,皮质类固醇和雄激素等内分泌因子可通过相应受体下调免疫反应;而雌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等则增强免疫应答。 (2)抗体和细胞因子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针对神经递质受体和激素受体的抗体将和相应配体发生竞争,并可出现类似抗抗体(抗独特型抗体,详后)的结构,以网络形式相互制约。 (3)多种细胞因子如ILl、IL6和TNF-。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线,刺激皮质激素的合成,后者可下调Thl和M妒的活性,使细胞因子分泌量下
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的抑制性分子和受体 1.信号转导中两类功能相反的分子 第一章提到,免疫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受体启动的信号转导涉及蛋白质磷酸化。而磷酸化和脱磷酸化是一个作用相反可以相互转化的过程,分别由PTK和PTP所促成。因而,对免疫细胞的激活而言,PTK和PTP是一组对立成分,分别参与活化信号及抑制信号的传递。 然而,游离于胞质中的PTK和PTP要行使功能,必需被招募到胞膜内侧,并聚集在受体跨膜分子附近。这一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受体或受体相关分子胞内段上两种独特的结构:ITAM和ITIM。两者皆富含酪氨酸残基(Y),该残基一旦发生磷酸化(y-py),所在基序可以和一种叫SH2的结构域相结合,从而把多种带有SH2结构域的分子招募到胞膜内侧。其主要者,即分别为游离子胞质中功能相反的FFK和FFP。在这个意义上,ITAM和ITIM也是一组对立的成分。 2.免疫细胞活化中两类功能相反的受体 激活性受体胞内段通常携带ITAM,基本结构为YxxL或YxxV。除了Y为酪氨酸外,L/V为亮氨酸或缬氨酸,x代表任意氨基酸。在胞膜相连PTK(称Src
各种免疫细胞的抑制性受体及其反馈调节 1.协同信号分子介导T细胞增殖的反馈调节 T细胞的激活需要双重信号。第一信号(识别信号)来自TCR和抗原肽的结合;第二信号(激活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受体与其配体的结合。第一章提到协同刺激分子已统称为共信号分子,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家族,而且,家族中的成员,有的发挥正向刺激作用,有的行使负向调节功能。 能够为T细胞激活提供第二信号的激活性受体很多,如多种黏附分子,但其中主要者为共信号受体家族中的CD28。抑制性受体包括CTLA-4、PD-1和BTLA等,三者胞内段皆带有ITIM结构域,配体分别为具有抑制作用的共信号分子B7-1/B7-2、PD-1L(B7-H1)和属于TNF受体家族的疱疹病毒入侵介导蛋白(HVEM)。这里出现一个有意义的现象:激活性受体CD28及抑制性受体CTLA-4的配体分子,都是B7-1和B7-2。免疫系统对此作出的“安排”是:CTLA-4的表达一般在T细胞从TCR得到第一信号并从CD28得到第二信号后约24h,属诱导性表达。由于B7-l/B7-2对CTLA-4的亲和力明显高于对CD28
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调节NK 细胞活性 NK细胞(还包括一些CD8 CTL)的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己被阐明。就胞内段都带有ITIM的抑制性受体而言,分成三种类型。一类称KIR,受体分子的胞外部分由2一3个Ig结构域组成,配体是一些特定的HLAI类分子和非经典的HLA-G分子;另一类属KLR,在人体中称CD94/NKG2A,主要识别由工类分子HLA-E提呈的肽段。第三类为ILT(杀伤细胞Ig样转录体),主要配体为HLAI类分子。3结构域。抑制性受体一旦被激活,由胞内段汀IM参与启动的抑制信号开始发送,由杀伤性(激活性)受体转导的信号遂告失效,NK细胞难以显示杀伤活性。 在多种小鼠品系中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带有不同Fc~RⅡ-B等位基因的品系,可以对抗体应答出现明显差异。而且发现,决定小鼠是属于抗体产生的易感者(S)还是抵抗者(R),不是由坐落在MHC复合体中的基因,而是由FcγRⅡ-B编码基因的结构变异所决定。 小鼠品系产生抗Ⅺ月抗体的能力受抑制性受体FcvRII-B不同等位基因的调控 三个小鼠易感品系MRL、NZB和BX
适应性调节T 细胞-- Thl 和Th2 适应性调节T细胞(aTreg)又称诱导性调节T细胞(iTreg),一般在外周因抗原激发而产生,可以从自然调节性T细胞分化而来,也可以来自其他初始T细胞。它们一般不表达CEE5分子和Fo印3,但这一点因亚群和接触抗原的条件不同而异。重要的是,适应性调节T细胞的分化和发挥功能必需有特定细胞因子的参与,这一点不同于nTreg。 首先,Thl和Th2是两种和临床疾病关系密切的效应性CD4T细胞亚群,这一点,在第九章中已有明确的表述。Thl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抗病毒和抗胞内寄生菌感染,参与移植物排斥;Th2主要涉及B细胞增殖、抗体产生、超敏反应和抗寄生虫免疫。两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其中关键性细胞因子,Thl是IFN-丁,Th2是IL4。 Thl/Th2作为适应性调节T细胞亚群的特点及相互拮抗作用 Thl和Th2亚群各自借助分泌的细胞因子和激活的亚群专一性转录因子以调节性T细胞的形式抑制另一亚群的分化。 然而,Thl/Th2的分化和行使功能又符合适应性调节T细胞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