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制备siRNA的方法都需要设计和检验多个siRNA序列以便找到一个最有效的siRNA。而用RNaseIII降解长片断双链RNA成为siRNAs库就象制备一份混合有各种siRNAs“混合鸡尾酒”, RNase III的完全降解产物(12—15bp)同样可以诱导专一的基因沉默,效果与化学合成或者是酶法得到的siRNAs相当。该方法是选择200—1000bp的靶mRNA,用体外转录的方法制备长片断双链dsRNA,然后用RNaseIII(或Dicer)酶在体外消化,得到一众siRNAs“混合鸡尾酒”。除掉没有被消化的dsRNA,siRNA混合物就可以直接转染细胞。由于siRNA混合物中有许多不同的siRNAs,通常能够保证目的基因被有效地抑制。 主要优点: 1. 可以跳过检测和筛选有效siRNA序列的步骤,避免化学合成siRNA的昂贵费用,siRNA表达载体的繁琐劳动,以及为找到一个有效的siRNA 序列所必经的漫长的筛选过程,为研究人员节省时间和金钱(通常用RNAse III通常比用Dicer要便宜),是一种比较简单粗放、快速、性价比很高的方法。 2.
现有的苔藓植物约有4000种。我国约有2100种,这是一类结构比较简单的高等植物。一般生于阴湿地方,是植物从水生到陆生过渡形式的代表。比较低级的种类其植物体为扁平的叶状体;比较高级的种类其植物体有茎、叶、体的分化,可是还都没有真正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和植物体的功能,由一些表皮细胞突出物形成的假根来完成。它们没有维管束那样真正的输导组织。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离开配子体生活。苔藓植物是一种小型的非维管高等植物。作为高等植物,它们和真核藻类的主要不同是:(1)植物体大多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但并不是真正的茎和叶,具假根;(2)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结构,有多细胞的保护壁层;(3)受精卵发育为胚;(4)绝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5)为非维管植物;(6)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 苔藓植物有两种类型的植物体,即:孢子体和配子体。配子体产生配子,配子融合形成合子。合子萌发形成孢子体,孢子体产生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孢子,孢子萌发产生配子体。苔藓植物的配子体高一般1至数cm或十几cm,最大约30-40cm。为小型绿色自养的单倍体植物体。苔藓植物外型分为两大类:(1)扁平的叶
子囊菌亚门是真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亚门,全世界有2720属,28650种,除少数低等子囊菌为单细胞外,绝大多数有发达的菌丝,菌丝具有横隔,并且紧密结合成一定的形状。 子囊菌的无性生殖特别发达,有裂殖、芽殖、或形成各种孢子,如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厚壁孢子)等。有性生殖产生子囊(ascus),内生子囊孢子(ascospore),这是子囊菌亚门的最主要特征,除少数原始种类,子囊裸露不形成子实体外,如酵母菌。绝大多数子囊菌都产生子实体,子囊包于子实体内。子囊菌的子实体又称子囊果(ascocarp)。子囊果的形态是子囊菌分类的重要依据,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子囊盘(apothecium)子囊果盘状、杯状或碗状,子囊盘中的许多子囊和隔丝(不育菌丝)垂直排列在一起,形成子实层(hymenium)。子实层完全暴露在外面,如盘菌类。 闭囊壳(cleistothecium)子囊果完全闭合成球形,无开口,待其破裂后子囊孢子才能散出。 子囊壳(peritheciMm)子囊果呈瓶状或囊状,先端开口,这一类子囊果多埋生于
酿酒酵母菌属于酵母菌科。单细胞,卵圆形或球形,具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极微小,常不易见到)、液孢、粒线体及各种贮藏物质,如油滴、肝糖等。繁殖方式有3种:①出芽繁殖,出芽时,由母细胞生出小突起,为芽体(芽孢子),经核分裂后,一个子核移入芽体中,芽体长大后与母细胞分离,单独成为新个体。繁殖旺盛时,芽体未离开母体又生新芽,常有许多芽细胞联成一串,称为假菌丝;②孢子繁殖,在不利的环境下,细胞变成子囊,内生4个孢子,子囊破裂后,散出孢子;②接合繁殖,有时每两个子囊孢子或由它产生的两个芽体,双双结合成合子,合子不立即形成子囊,而产生若干代二倍体的细胞,然后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子囊,再产生孢子。 酵母菌形态虽然简单,但生理却比较复杂,种类也比较多,应用也是多方面的。在工业上用于酿酒,酵母菌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单糖吸入细胞内,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内酶的作用,把单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此作用即发酵。在医药上,因酵母菌富含维生素B、蛋白质和多种酶,菌体可制成酵母片。治疗消化不良,并可从酵母菌中提取生产核酸类衍生物、辅酶A、细胞色素C、谷胱甘肽和多种氨基酸的原料。
麦角菌属于麦角菌科。寄生在禾本科麦类植物的子房内,菌核形成时露出子房外,呈紫黑色,质较坚硬,形状象动物的角故叫麦角。麦角落地过冬,春季寄主开花时,茵核萌发生成红头紫柄的子座。每一个菌核可生出20—30个子座,子座头部近圆形,从纵切面观,可见沿外层有一层排列整齐的子囊壳,于囊壳瓶状,孔口略露于外,其内长有许多长圆柱形的子囊,每个子囊含有8枚针形的子囊孢子。孢子散出后,借助于气流、雨水或昆虫传到麦穗上,萌发成芽管,浸入子房,长出菌丝,菌丝充满子房而发生出极多分生孢子,同时分泌蜜汁,昆虫采蜜时,遂将分生孢子带至其他麦穗上。菌丝体继续生长,最后不再产生分生孢子,形成紧密坚硬紫黑色的菌核即麦角。麦角主产于前苏联南部和西班牙西北部等地区。我国曾在十九个省发现过,寄生于禾本科35属约70种植物上以及莎草科、石竹科、灯心草科等植物上。麦角含有麦角胺、麦角毒碱、麦角新碱等活性成分,角制剂常用作子宫出血或内脏器官出血的止血剂。麦角胺可治疗偏头痛和放射病。现已用深层培养法生产麦角碱。
冬虫夏草菌是麦角菌科一种寄生于蜗蛹蛾科昆虫幼虫体上的子囊菌。这种菌的子囊孢子为多细胞的针状物,由子囊散出后分裂成小段,每段萌发,产生芽管,侵入昆虫的幼虫体内,蔓延发展,破坏虫体内部的结构,把虫体变成充满菌丝的僵虫,冬季形成菌核,夏季自幼虫体的头部长出棍棒状的子座,子座上端膨大,近表面生有许多子囊壳,壳内生有许多长形的子囊,每个子囊具2—8个子囊孢子,通常只有2个成熟,子囊孢子细长、有多数横隔,它从子囊壳孔口散射出去,又继续侵害幼虫。虫草主产我国西南、西北。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上。带子座的菌核(僵虫)即药材冬虫夏草,含虫草酸,能补肺益肾,止血化痰。虫草属(cordyceps)有130多种,我国有20多种,其中如蛹草菌C.militaris (L.)Link.、凉山虫草(C.liangshanensis Zang.Hu et Liu)、亚香棒菌C.hawkesii Gray.等,它们的带子座的菌核和冬虫夏草有相似的疗效,从蛹草菌的培养物中可得到虫草素。蝉花菌C.sobolifera Hill Berk.et Br.带子座菌核能清热祛风,镇惊明日。
担子菌亚门是一群多种多样的真菌,全世界有1100属,16000余种。都是由多细胞的菌丝体组成的有机体,菌丝均具横隔膜。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产生两种形式不同的菌丝:一种是由担孢子萌发形成具有单核的菌丝,这叫做初生菌丝。以后通过单核菌丝的接合,核并不及时结合而保持双核的状态,这种菌丝叫次生菌丝。次生菌丝双核时期相当长,这是担子菌的特点之一。担子菌最大特点是形成担子(basidium)、担孢子(basidiospore)。在形成担子和担孢子的过程中,菌丝顶端细胞壁上生出一个喙状突起,突起向下弯曲,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叫锁状连合(下图),在锁状连合的过程中,细胞内二核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由分裂到融合,形成一个二倍体(2n)的核,此核经二次分裂,其中一次为减数分裂,于是产生4个单倍体(n)子核。这时顶端细胞膨大成为担子,担子上生出4个小梗,于是4个小核分别各移入小梗内,共发育成4个孢子——担孢子。产生担孢子的复杂结构的菌丝体叫做担子果(basidiocarp),就是担子菌的子实体。其形态、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如伞状、扇状、球状、头状、笔状等。现代分类学将担子菌亚门分为4个纲,即层菌纲(Hymeno
人体表面,除了掌跖和一些黏膜周围的皮肤外,其他皮肤都有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毛,在每一根毛的皮内部分都有一个毛囊。如果毛囊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表面出现红色丘疹、脓疱就叫毛囊炎。 毛囊炎系化脓性球菌侵犯毛囊口周围,局限于毛囊上部的炎症,分为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两种,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或糖尿病患者,好发于头部、项部。毛囊炎初起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以后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疮,继而干燥、结痂,痂脱后不留痕迹。皮疹数目多,但不融合。毛囊炎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头部、颈项部、臀部和外阴部等。自觉瘙痒或有轻度疼痛,一般没有全身症状。皮疹初起时为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逐渐变成粟粒大脓疱,中心有毛发贯穿,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大多分批出现,互不融合。脓疱破溃后,排出少量脓血,结成黄痂,痂脱即愈,不留疤痕。 小小的毛囊炎,好像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你掉以轻心,那就错了。毛囊炎可反复发作形成慢性毛囊炎;发生于头皮的可引起永久性脱发;发生于项部的,皮损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节,不易治愈;毛囊炎向深部发展,可引起毛囊周围炎,称为疖,多发且反复发作的疖称为疖病,严重者可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甚至
毛囊炎为毛囊口化脓性感染。可分为表浅型和深型。各型有急慢性之别。 引起毛囊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偶有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和类大肠杆菌。毛发的牵拉、摩擦、搔抓引起的损伤,皮肤的浸渍,局部蜜封包扎及应用皮质激素等是引起毛囊炎的诱因。 基本损害是毛囊丘疹。开始为毛囊口小脓疱,中间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结成黄痂,痂皮脱落后痊愈,不留疤痕。但如毛囊炎向深部发展可形成疤痕及永久性脱发。皮损的好发部位是头发、颈部、胸背部及臀部。与某些化学、物理因素接触者,则好发于接触部位。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发生在头面会严重影响美容。 深毛囊炎的另一种临床类型称为光滑皮肤的脱毛性毛囊炎,其特点为深的脓疱性毛囊损害,通常在下肢对称出现,痊愈后留下持久脱毛,一旦一个区域脱毛之后,毛囊炎不再复发。 毛囊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所致的亚急性或慢与化脓性的毛囊和毛囊周围炎症。一般皮肤不清洁、搔抓或肌体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 毛囊炎初发时常为散在性,形状如同米粒大小,呈鲜红色或深红色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贯穿毛发,周缘有炎性红晕
人体表面,除了掌跖和一些黏膜周围的皮肤外,其他皮肤都有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毛,在每一根毛的皮内部分都有一个毛囊。如果毛囊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表面出现红色丘疹、脓疱就叫毛囊炎。 毛囊炎系化脓性球菌侵犯毛囊口周围,局限于毛囊上部的炎症,分为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两种,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或糖尿病患者,好发于头部、项部。毛囊炎初起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以后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疮,继而干燥、结痂,痂脱后不留痕迹。皮疹数目多,但不融合。毛囊炎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头部、颈项部、臀部和外阴部等。自觉瘙痒或有轻度疼痛,一般没有全身症状。皮疹初起时为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逐渐变成粟粒大脓疱,中心有毛发贯穿,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大多分批出现,互不融合。脓疱破溃后,排出少量脓血,结成黄痂,痂脱即愈,不留疤痕。 小小的毛囊炎,好像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你掉以轻心,那就错了。毛囊炎可反复发作形成慢性毛囊炎;发生于头皮的可引起永久性脱发;发生于项部的,皮损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节,不易治愈;毛囊炎向深部发展,可引起毛囊周围炎,称为疖,多发且反复发作的疖称为疖病,严重者可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甚
毛囊炎按其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根据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又分为以下几种。 单纯性毛囊炎: 属于急性毛囊炎。初起时,毛囊口出现有痒感的红色小丘疹,周围有炎性红晕。抓痒后可形成一个小脓疱,数天后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后逐渐痊愈,愈后无疤痕。好发于儿童头部,成人好发于头皮和腋下等处。 脓疮性毛囊炎: 又叫毛囊性脓疱疮、浅表性毛囊口炎。表现为毛囊口周围发红,出现有小米到绿豆大小的黄色脓疱,中心有毛发穿出,周边发红,有痒感或灼痛感。数天后,脓疱可变干结痂,脱痂后患处留有白色鳞屑。容易发生在四肢及头皮、小腿等处。 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又称瘢痕疙瘩性毛囊炎、发际疮和项部毛疮等。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尤其是患有痤疮及瘢痕疙瘩体质者容易患本病。病初起时,项部发际处出现红色小丘疹或小脓疱,互相融合,逐渐发展成瘢痕疙瘩性硬结,有圆形、卵形和不规则形。一般发于项后毛发部位,患处头发稀少或完全脱落,病程缓慢,常可数年不愈。 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 又称头项部穿掘性蜂窝组织炎,多发于青年男性。初起时头皮部、尤其是后头部可发生黑头粉刺状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尔后,逐渐增大变深,成为黄豆大
疖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疖可发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肤区,往往以头、面、颈、腋下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为多见。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患者。 临床表现 1.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呈园锥型。 2.炎症继续发展,结节增大,疼痛加剧。 3.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肿,硬结变软,疼痛减轻,中央脓头大多自行破溃,排出脓液,炎症消退痊愈。 4.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发生于血流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症状。 诊断依据 1.起病时为一硬结,有局部红、肿,疼痛及压痛。数日后,病源扩大,中央出现黄白色脓栓,继而软化,破溃,脓汁排出,炎症减轻渐愈。 2.疖肿较大时,可有发热,头痛及乏力等全身症状,白细胞数增高。 3.面部疖肿如合并颅内感染时,面部肿胀严重,可伴寒战,高热,头痛等海绵窦感染性栓塞。 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为主,如热敷,理疗,涂10%鱼石脂软膏。面部疖肿应卧床休息,切忌挤压或挑刺疖肿
毛囊炎是指毛囊发生的炎症。须疮也是一种毛囊炎,因发生于男子的胡须部位而得名。毛囊炎可以是感染性的,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的,我们这里说的是感染性的,其病原菌主要是葡葡球菌。 毛囊炎和须疮皮损特点相似,都表现为毛囊性丘疹或脓疱,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可深可浅,一般不超过火柴头大,不痛或微痛。所谓毛囊性丘疹,是指在丘疹中心有一根毛发贯穿。毛囊炎通常不溃破,有时在红色突起的毛囊口表面上覆以细小的结痂,病愈时脱落。 毛囊炎好发于头皮、面部有毛区、前胸、上背及四肢伸侧。须疮多发生于上唇靠近鼻部的胡须,有时眉毛、腋毛、阴毛亦可受损。 毛囊炎和须疮有以下几种易患因素: (1)局部皮肤的物理性或化学性损伤。 (2)多毛和油脂分泌多。 (3)疲劳及精神紧张。 此外,须疮的发生还与口腔或鼻腔及副鼻窦的感染灶有关。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病亦可发生毛囊炎,但属于继发性,不应再单独诊断为毛囊炎。 中医学之发际疮与毛囊炎相当,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内蕴湿热,外感风毒所致,与心、脾关系密切。因此,除正确的治疗外
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 单纯疱疹是一种颇为常见的皮肤病。俗称为“热疮”。似乎此病是热出来的,其实是肺炎、感冒等疾病削弱了患者的免疫力,病毒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罢了。 单纯疱疹一年四季、男女老幼均可发生。此病为接触性传染,一些人免疫力较弱,即使不发热,也易感染。 单纯疱疹有一个特点,它总是发生在皮肤和粘膜的交处,如口角、唇缘、眼皮、鼻孔周围等处。最常见的部位是口唇与周围皮肤交界处。患病部位先是瘙痒、灼热,然后现成群的水疱,周围皮肤发红。水疱破裂后露出糜烂面,后变干结痂,脱痂后不留痕迹。 单纯疱疹的病程一般为1周,即使不治疗,只要没有继发细菌感染,1周以后也会痊愈。但此病极易复发。治疗要点是预防继发感染。 局部处理的原则是保持干燥,可用0.5%新霉素软膏等涂擦,反复发作的可以用转移因子或丙种球蛋白等注射,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可减少感染的机会。 带状疱疹的特点是,沿神经的走向分布,皮肤上的疱呈一长串,所以中医称之为“蛇丹”。由于它常发生于胸背部,沿着肋间神经的走向分布,所以民间也称它为“缠腰龙”。这种病毒能长期潜伏于人体内,当人的抵抗力下降时即会发病。因此,
毛囊炎(folliculitis)是指葡萄球菌 侵入毛囊部位所发生的化脓性炎症。中医学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状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疮、发际疮、羊胡子疮、蝼蛄疖、蝼蛄患、蟮拱头等。本病好发于头部、项部、臀部、肛周或身体其他部位,且有复发倾向,常多处发生,性质顽固,迁延难愈。 【治疗措施】 ㈠中医治疗 1.内治法:初期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若患者体表出现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刺痒疼痛,舌质红,苔厚腻等湿热盛表现者,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金薏汤;若患者素体虚弱,病程迁延,出现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气阴两虚表现者,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选蓝芪汤。 2.外治法: ⑴草药外敷:新鲜的公英、地丁、芙蓉花叶、马齿苋、金不换等选1~2种,捣泥外敷患处,每日1~2次。 ⑵二味拔毒膏:黄连膏或如意金黄散蜂蜜调膏外敷,每日1~2次。 ㈡西医治疗: 1.内治法: ⑴可口服四环素、麦迪霉素或肌肉注射青霉素,同时给予维生素B类药物。若反复发作者,可肌注胎盘球蛋白,
带状疱疹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其常见于腰胁间,蔓延如带,故有“缠腰龙”之称。在中医学中,还有许多名称,如“缠腰火丹”、“蛇丹”、“蛇串疮”等都是指本病。 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发病前局部皮肤往往先有感觉过敏或神经痛,伴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亦可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病。患部先发生潮红斑,继而其上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透明澄清,疱壁紧张发亮,疱周有红晕。数群水疱常沿皮神经排列呈带状,各群水疱间皮肤正常。10余日后水疱吸收干涸、结痂。愈后留有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不留疤痕。亦可因疱膜破溃形成糜烂,甚至坏死或继发化脓感染。全病程约2~3周。 除典型的皮疹外,神经痛是本病的另一大特点。一般在皮疹出现前1~2天即有神经痛,直到皮疹消退。疼痛的程度轻重不等,且与皮疹的严重程度无一定的关系。通常儿童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很轻或没有疼痛,而老年患者多疼痛剧烈,甚至难以忍受。而且约30%~50%的中老年患者于损害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 带状疱疹的特点是,沿神经的走向分布,皮肤上的
●保持患部干爽 假使唇疱疹不是太严重,不妨就别理会它。但要确保唇疱疹干爽,如果出现脓肿,应看医生,以确定细菌感染的程度。 ●换牙刷 单纯疱疹病毒能寄居于牙刷好一阵子,使你在复原后再度感染。当你发现你又开始有病毒感染时,应将牙刷丢掉。如果你仍长出唇疱疹,应在水疱形成后丢掉牙刷。如此可防止产生多重疱疹。一旦此疱疹完全复原后,再换一把牙刷。 ●保持牙刷干燥 潮湿的牙刷加上潮湿的浴室,正好符合单纯疱疹所期盼的舒适环境。这些水分有助于延长牙刷里的病毒之寿命。因此,建议将牙刷存放在干燥的地方。 ●使用小剂量牙膏 牙膏本身不会传播疾病。但如果你将接触口腔的牙刷压在牙膏的开口上,就会因为接触而传播疾病。使用小剂量牙膏,可让你较常换牙膏。 ●用凡士林保护 你可在唇疱疹上涂些凡士林来加以保护。避免让接触到唇疱疹的手指再度沾入凡士林,可以用棉花棒涂抹。 ●冰敷 冰敷能减轻发炎。 ●潦抹锌液 研究显示,葡萄糖酸锌溶液涂抹患处有利于加速复原,你可以每隔半小时抹一次,相信会有所帮助。 ●防日晒风吹 许多专家皆指出,保护嘴唇免受伤害(例如刚西、风吹)是预防唇疱疹的关键。 ●避免一
夏天,人们经常发现口唇黏膜处出现水疱状的疹子,尤其是发热时口唇周围常起疱疹,并伴有口腔溃疡、咽炎、舌炎等现象,这一般被认为是“发热上火”引起的。 口唇疱疹属于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是由于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正常人也常发生,多是由于发热或机体在某一阶段疲劳过度,体能消耗过大,体内各种营养物质供给不足,致使免疫力下降。夏季气温过高,机体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消耗增多,且高温常引起食欲下降、睡眠不足,造成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电解质等营养物质缺乏,使免疫力下降。当病人发热时,身体抵抗力低下,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对口腔的冲刷作用减弱,食物残渣容易存留在口中,也为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发热时口腔往往成为细菌生长的安乐窝。这样的时机,该病毒往往乘虚而入,在口唇周围皮肤、牙龈等处发作。 口唇疱疹常在口唇黏膜处出现针头大小的小疱,常为一群,也有两三群,自觉有轻度烧灼感,历时一周左右可自愈,亦可反复发作。如果疱疹出现后因机体免疫机制的调整不当,或破溃后而继发感染,会延长病程。口唇疱疹一般预后良好,轻者患处可用75%酒精溶液消毒后,再涂抹庆大霉素注射液,或复方新诺明粉剂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性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造成的感染,通常每4-5个成人中便有一人患有此病。这类疱疹病毒有两种,其中一种会造成嘴巴周围溃疡(单纯疱疹、冷溃疡、唇疱疹);另一种则造成生殖器疱疹。 以上任何一种病毒,与阴道附近的皮肤或组织接触即会造成感染。一旦染上此症,便可能成为终身带病毒者。如果是「冷溃疡」的话,可能会反覆出现多次,并持续数年。 疱疹是由接触感染者的黏膜或唾液而传染的,通常透过性交传染。虽然感染了疱疹的患者可能在生殖器或嘴巴周围出现溃疡,但多数病例是无任何症状的。感染后,要2-10天后才会发病,而这种溃疡通常会持续数年之久。 病征: 很多妇女在患有疱疹感染时全无症状,或仅感到生殖器部位略有不适。 有些病人的阴道周围会出现疱疹(小水泡)或溃疡,甚至会延伸至阴道内。这类溃疡常令患者感到疼痛及痕痒,并常伴有生殖部位(外阴)变红及肿胀。 许多妇女排尿时会感到疼痛,在发现溃疡以前,可能会误以为是膀胱感染。 发病初期,溃疡少则持续一周,但通常会持续2-3周,当旧的溃疡开始愈合时,新的溃疡便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和粘膜疾病。 病因病理 【病因学】 引起口腔及口周皮肤感染的致病微生物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人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当疱疹病毒接触宿主易感细胞,病毒微粒进入细胞及胞核,其核心的核酸在细胞核内合成蛋白质与氨基酸,并利用宿主细胞氨酸和酶,重新复制病毒微粒;然后通过胞浆、细胞膜向周围扩散,引起急性发作的称原发性单纯疱疹;若机体在接触该病毒后形成抗体,但量不足,当遇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感冒、过度疲劳,消化功能失调或局部机械刺激等因素,潜伏在细胞内的病毒则活跃、繁殖,引起复发,称复发性单纯疱疹。 本病的传染途径为唾液飞沫的接触传染。 【病理改变】 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出现棘层气球变性和网状变性。气球变性后上皮细胞显著肿大呈圆形,胞浆嗜酸性染色均匀,胞核为1个或多个或无胞核,细胞间桥可消失,细胞彼此分离形成水疱。气球变性的上皮细胞多在水疱底部。网状液化为上皮细胞内水肿,胞壁膨胀破裂,相互融合成多房水疱,细胞核内有嗜酸性病毒小体(包涵体),上皮下方结缔组织伴有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