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菌种保藏

实验二十九 菌种保藏   一、目的要求   学习与比较几种菌种保藏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微生物具有容易变异的特性,因此,在保藏过程中,必须使微生物的代谢处于最不活跃或相对静止的状态,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不发生变异而又保持生活能力。   低温、干燥和隔绝空气是使微生物代谢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所以,菌种保藏方法虽多,但都是根据这三个因素而设计的。   保藏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传代培养保藏法   又有斜面培养、穿刺培养、疱肉培养基培养等(后者作保藏厌氧细菌用),培养后于4—6℃冰箱内保存。   2.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   是传代培养的变相方法,能够适当延长保藏时间,它是在斜面培养物和穿刺培养物上面覆盖灭菌的液体石蜡,一方面可防止因培养基水分蒸发而引起菌种死亡,另一方面可阻止氧气进入,以减弱代谢作用。   3.载体保藏法   是将微生物吸附在适当的载体,如土壤、沙子、硅胶、滤纸上,而后进行干燥的保藏法,例如沙土保藏法和滤纸保藏法应用相当广泛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行为学(experimental ethology)

   借助于实验研究动物的行为。在实验行为学中,常常使用模型。模型是指对任何起刺激作用的现实物体的模仿,这种模仿可以从很精确到很不精确的范围内变动,以便对诱发动物行为的刺激成分进行分析,弄清到底是什么刺激成分对诱发行为起了作用。例如利用模型研究雏银鸥乞食反应的实例:雏银鸥每当饥饿时便用喙啄击成鸥黄色喙上的红斑点,此时成鸥便会反吐食物给雏鸥。到底是什么外界刺激诱发了雏鸥的乞食的反应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可使用模仿成鸥头部形状和颜色的各种硬纸卡模型做实验,这些模型变换成鸥喙及头部的着色和喙上斑点的颜色,并作各种可能的组合。实验结果表明:诱发雏鸥乞食反应的信息是在成鸥的喙上而与成鸥头部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无关,喙上红斑点与喙底色的对比程度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用录音磁带播放声音和人工释放某种气味,也可看作是声音模型和气味模型。在研究鸟类的叫声时,常用改变歌声组分的自然顺序、节律或增减某种声音频率的方法,来测试到底是歌声中的什么成分具有重要的行为学意义。总之,行为学家可以任意改变刺激物的各个部分,以便能够确定其中最有效的刺激成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释放者(releaser)

   在种内个体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形态特征和行为型,它能引起同种个体发生一定的反应。这种信息传递,实际上是信息的相互交换,对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都有好处。因此,双方都将对这种通讯效率的提高作出贡献:信息接受一方会改善其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而信息发送一方所发送的信息则尽可能地鲜明醒目并具有更大的信号价值。释放者可以是视觉信息(如颜色、形状等)、听觉信息(发声)和化学信息(信息素),也可以是某种行为型和身体的体态。为了完成种内通讯这一主要功能,释放者必须容易辨认和醒目,所以,动物的那些最醒目的形态特征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释放者。最著名的例子是孔雀开屏(尾羽炫耀)、雄性野鸭和雉类的华丽羽衣和鸣禽雏鸟鲜艳的嘴裂和口乳突等。当动物同时需要隐蔽时,醒目的释放者常常位于可折叠的器官上(如鱼鳍上的眼斑、鸭翅上鲜艳的翼镜和很多鸟类可膨胀的喉囊等);或者只有当动物实际需要时,它们才会产生,例如鸟类和鱼类只有在生殖季节时才长出鲜艳的羽毛和体色;丽鱼可以迅速地改变体色和外貌,以便及时发出信号。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

   在植物和某些动物生活史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在植物中,无性世代(又称孢子体世代),指生活史中具 2倍数( 2n)染色体的时期,即从合子形成到孢子母细胞产生的阶段;有性世代(又称配子体世代),指生活史中具单倍数( n)染色体的时期,即从孢子母细胞行减数分裂产生孢子到配子体形成两性配子的阶段。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配子体和孢子体形态结构和显著性基本相同的,称为同形世代交替(如石莼),不相同的,称为异形世代交替,高等植物都有异形世代交替现象。在不同类群植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的发达程度不同,通常是进化水平较低的类群,有性世代占优势,无性世代处于从属的地位。进化水平较高的类群,无性世代占优势。进化水平越高,无性世代越占优势,有性世代则趋于减化。例如,苔藓植物的有性世代占优势,习见植物体为配子体,支配着苔藓植物的生活、营养和繁殖,孢子体(主要为孢蒴)寄生在配子体上;蕨类植物则以无性世代占优势,习见植物体为有根、茎、叶分化的孢子体,配子体(原叶体)虽能独立生活,但形态小,结构简单,生活期较短;在被子植物,无性世代占绝对优势,配子体寄生在孢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树鼩目(Scandentia)

   哺乳纲的一目。在分类地位上界于原始食虫类与原始灵长类之间,体形似松鼠。树鼩的分类地位迄今尚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将它归入食虫目,也有的学者把它归入灵长目,认为是灵长类主干上最原始的一支。近年来新的见解,将树鼩类独立列为树鼩目。其结构上既有食虫类的特点(具爪而不是指甲,臼齿也很原始),又有灵长类的特点(脑较大、嗅区较小,有完整的围眼骨环,拇指和其余四指稍能对持)。树鼩( Tupaia glis),体形似松鼠,但吻较尖长;尾毛蓬松,两侧对生。头骨的眶后突发达,形成一完整的眼眶骨环,使眼窝和颧骨完全分开(松鼠不具完整的眼眶骨环)。昼间活动,营树栖生活,以昆虫为食。我国仅 1属, 1种,产于云南、海南岛和广西。由于树鼩在进化上所处的中间地位,在动物学上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用树鼩的内脏进行组织培养,用于病毒的接种等多项科研,效果均很好,因而被称为“实验动物的新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趋性(taxis)

   动物接近( )或离开( -)刺激源的一种定向运动,其定向运动的路线是通过动物身体的长轴延伸至刺激源的一条直线。这种直线定向的机理是靠身体两侧成对的感觉器官将等量刺激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如果一侧眼所接受的光刺激强度大于另一侧,那么动物的身体就会向这一侧偏转,直到使两侧感官所接受的光强度相等。在实验中,可以把一只趋光性甲虫放在一个圆盘中,并在圆盘前方放置一个光源,这时甲虫很快就会朝光源直线爬去。当圆盘缓慢向右转动时,甲虫身体就会连续向左作补偿转动。如将甲虫一只眼致盲,甲虫就会连续朝光源方向转,直到使正常眼看不到光为止。如果光源是来自上方,甲虫就会不停地朝正常眼一侧转动。这一实验很好地验证了趋性的定向机理。趋性可依刺激的类型区分为趋光性( phototaxis)、趋地性( geotaxis)、趋湿性( hyd-rotaxis)、趋触性( thigmotaxis)和趋流性( rheotaxis)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平胸总目(Ratitae)

   鸟纲。适于在地面上奔走的大型走禽类。特征是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起。无飞翔能力而善于快速行走,翼退化,胸骨平,锁骨退化或完全消失。羽毛不发达,羽枝上无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后肢甚为强大,大多数种类趾数减少,只有 2~ 3趾,适于快速奔走。雄性具交配器。现生种类仅分布在南半球,包括非洲、南美洲和澳洲,但在新生代第三纪时却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在华北各地多次发现鸵鸟蛋化石,甚至还发现过鸵鸟的腿骨化石。本总目包括 4个目:鸵形目、美洲鸵鸟目、澳洲鸵鸟目(或食火鸡目)和无翼鸟目。前 3个目都是大型走禽。著名代表为鸵形目的非洲鸵鸟( Struthio camelus),是现代最大型的鸟,体高 2.5米,体重达 135公斤,只有 2趾(第 3、 4趾),是鸟类中趾数最少者。适应于在沙漠荒原中生活,奔跑速度每小时达 60公里,一步可达 7~ 8米。产卵在沙地穴中,每穴可容二三十枚。卵大,重达 1400克。寿命可达 30年。无翼鸟目包括仅产于新西兰的无翼鸟,体型和大型鸡相近。夜行性,依靠发达的嗅觉以长喙挖取泥土中的蠕虫和昆虫为食。鸟卵大,卵大小约为 13× 8厘米,卵重将近 500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

   动物体内决定生物时间节律的一种生物化学机制。室内和田间实验都已表明,很多动物行为的年节律、月节律和日节律都是由生物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在动物与外界环境隔离的情况下,各种行为节律仍然会表现出来。但在很多情况下,外部环境也存在着定时因素,它可保持生物钟节律和环境节律之间的同步性。当把动物与这种定时因素隔离时,动物的生物钟节律就会偏离环境节律。例如在固定不变的实验室条件下,蜥蜴仍能保持明显的日活动节律,这说明这种节律是内在的。但它又不是对外界温度和光照 24小时周期节律的一种简单反应,因为在固定不变的实验室条件下,蜥蜴活动的 24小时间周期与正常情况略有偏离,但这种偏离只要有轻微的环境温度波动就可以防止。在这里,环境温度显然是一种外在的定时因素。由于单细胞动物也表现有行为节律,所以一般认为,单个细胞就可以拥有生物钟机制。例如原生动物眼虫具有游动的节律性,这种节律是与太阳的移动同步的,如果把裸藻置于永久黑暗的实验室内,其游动节律仍然会显示出来。有些动物可以同时表现好几种行为节律,这表明动物可以有不止一种生物钟机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食物链(food chain)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以一系列吃与被吃关系联结起来的食物关系的顺序。鹰吃蛇,蛇吃蛙,蛙吃蝗虫,蝗虫吃草,这就是一条含 5个环节的食物链。一般分三类:生食链,或叫捕食链,以植物为起点,经食草动物到食肉动物;腐食链,亦称碎屑链,以动植物尸体为起点,如枯枝落叶→分解者细菌→食菌生物→捕食动物;寄生链,以活的动植物体为起点,经各级寄生物,如黄鼠→跳蚤→细菌→噬菌体。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分配到各种食物链的比例很不相同,这可用作生态系统功能特点的指标。在高度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多以生食链为主;浅水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以腐屑链为主,通过寄生链的比例一般较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如蛙在个体发育不同阶段中食性就有变化,广食性动物的食性也因季节不同而异,若食物链中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则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食物链一般不超过 5、 6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每流经一级都要丢失一大部分,所以食物链越长,流量流失就越多。缩短食物链,如吃以生产者为主,就可使有限的土地供养较多人口。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群体鞭毛虫

   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的一大类。鞭毛虫除眼虫、衣滴虫、裸甲腰鞭毛虫等为单体外,有的是由许多个体集合在一起,形成群体。群体中每个个体的结构相同,各自营独立生活,一般称单细胞群体。但群体中的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因此将群体看成是一个整体。有的群体由几个、十几个细胞构成,有的为几百个细胞或上千个细胞组成。如盘藻( Gonium),由 4~ 16个细胞构成,细胞排列在一平面上;空球藻( Eudoria),一般由 32个细胞构成,体成球形;实球藻( Pandoria),大多由 16个细胞组成。团藻( Volvox),一般由数百或数千个细胞构成较大的球形群体,有的可达上万个细胞,直径将近 1毫米,这是比较大的原生动物之一。组成团藻的细胞,都排列在群体胶被的周缘,细胞间有极细的原生质丝互相连结。各个细胞的结构相同,呈卵形,极小,直径只有数微米。前端有 2条等长的鞭毛,一侧有一红色眼点,细胞基部有 2个伸缩泡,色素体盘状。群体内大部分为营养细胞,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一小部分细胞可以分化成带鞭毛的长形精子及球形的卵,进行有性生殖。多数为雌雄异体。从团藻这一群体鞭毛虫可以看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一切威胁和伤害其他个体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同种个体之间和各种矛盾冲突中,但在广义上也包括种间的捕食和反捕食行为。可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争夺空间和资源;( 2)社群内的优势等级;( 3)争夺和保卫配偶;( 4)亲子关系即亲代管教和惩戒子代的行为(主要是哺乳动物);( 5)种内自残现象;( 6)捕食和反捕食(广义)。侵犯行为最常发生在种内个体的资源竞争过程,这些资源包括食物、水和空间,如营巢地、越冬地和在群体中争夺一个最安全的位置等。鹿、长颈鹿、羚羊和牛等有蹄动物,在进化中都产生了专门用于战斗的器官——角。个体间的战斗常常只是一种仪式,即把角互相扭在一起进行推顶以比试力量。战斗双方从不攻对手的侧面,而总是攻击对手有所防护的部位。例如大角羊总是彼此用角互相冲撞,因为它们的头骨极厚,可以承受巨大的冲击力。象海豹在战斗时总是将前身直立起来用长牙猛击对手的喉部和胸部,这些部位生有很厚的脂肪和像盔甲一样的皮肤。有些动物则发展了与种间天敌作斗争的专门器官。例如臭鼬在进行种内战斗时不使用臭腺分泌物使对手致盲,而是使用前爪和牙齿进行战斗。臭腺只用来对付种间天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疾病,尤其多见于从事持久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的人员。主要表现为下肢表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产生患肢酸胀,乏力,沉重等症状,严重者常伴有小腿溃疡或浅静脉炎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1.在下肢尤其在小腿,浅静脉隆起,扩张弯曲,甚至卷曲成团; 2.病人常感有小腿酸胀,乏力; 3.久站后出现足部浮肿; 4.晚期,小腿和踝部皮肤常有褐色色素沉着和湿疹,轻微损伤常可导致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 诊断依据   1.上述主要症状和体征。 2.深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3.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 4.深静脉通畅试验。 治疗原则   1.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压迫:适用于妊娠期,病情轻,年龄过大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硬化剂注射:适用于手术后残留曲张静脉的治疗。 3.手术治疗:单纯浅静脉病变行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主干,切除扩张属支,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支。4.深静脉瓣功能不全者,应行深静脉瓣手术。 用药原则   本病无有效治疗药物,以手术和其他物理方法治疗是根本办法。 辅助检查   大多数病人手术前只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

  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是指胆囊有结石伴有胆囊壁慢性炎症改变。其多因结石长期刺激胆囊粘膜发生炎症所致,部分病例系急性胆囊炎后遗而来。胆囊结石可反复阻塞胆囊管或反复刺激胆囊壁而造成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久而久之转变为慢性胆囊炎。当然,胆囊结石的存在并不表示一定有胆囊炎存在。 本病在我国多见,女性发病率高,女:男为2-3:1。其病因繁多复杂,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饮食习惯、肥胖、遗传、胆道感染、胆汁滞留、等诸多因素,多为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临床表现   1.症状不典型,常在右上腹不适或钝痛,厌食油腻、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反复发作,病程可长达数十年。 2.大多数病人有急性胆囊炎发作史。 3.缓解期可无体征或胆囊区有深压痛,急性发作期,有急性胆囊炎的体征。 诊断依据   1.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增厚,内有光团伴声影; 2.腹部X线摄片胆囊区可见阳性结石影,口服胆囊造影,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差,可见阳性或阴性结石; 3.CT或MRI显示胆囊结石。 治疗原则   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根据结石大小数目,胆囊壁病变确定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应择期行胆囊切除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血管瘤形成原因未明,有人认为是肝内血管结构发育异常所致,也有人认为与雌激素水平有关。本症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因本病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故临床上要注意与肝癌相鉴别。 临床表现   1.小血管瘤多无症状,较大血管瘤可有肝区胀痛。 2.小血管瘤无体征,较大血管瘤,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大。 诊断依据   1.肝区胀痛,肝大或触及包块。 2.彩色B超示肝血管瘤样改变。 3.CT检查:肝内有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区,增强后肿瘤边缘区可出现“C”形增强带。 4.肝动脉造影:病变部位周边出现“血管湖”影像,造影剂滞留时间较长。 5.腹腔镜检查:能观察肝表面肿瘤颜色及形状。 6.X线检查:肝影大,膈肌升高,可发现钙化影。 7.ECT显示肝血管瘤改变。 治疗原则   1.肿瘤直径<5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慢性阑尾炎

  民间俗称“盲肠炎”,这是在解剖部位上的一种误解,实际阑尾是在盲肠末端的一个废用性器官。如果发生了感染时,则容易发炎而导致发病。其诱因可能来自粪石梗阻、淋巴增生、寄生虫侵入等。 该病根据发病急缓和轻重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可发生脓肿、坏疽和穿孔导致腹膜炎等并发症。 一般诊断治疗并不困难,予后良好,但由于阑尾的末端几乎可以位于腹部的任何一个部位。所以,其体征可能有极大差异。因此,须和其他急腹症进行认真的鉴别,以免误诊。 临床表现   1.可有或无典型急性阑尾炎发作病史。 2.反复右下腹疼痛,可为隐痛或不适感,运动或饮食不节可诱发。 3.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症状,腹闷胀痛,饱胀感,胃纳差,消化不良,便秘或恶臭稀烂便交替;尚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症状者。 4.有些病人可反复出现阑尾炎急性发作,且急性发作时较易出现坏疽穿孔及明显粘连。 5.阑尾部位局限压痛,且压痛反复经常存在,位置较固定。 诊断依据   1.有典型急性阑尾炎发作病史。 2.反复右下腹疼痛,隐痛或不适。 3.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食纳差,消化不良,便秘或烂便交替。 4.右下腹(阑尾部位)经常性固定压痛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肠套叠

  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称肠套叠,发病常与肠管解剖特点(如盲肠活动度过大),病理因素(如肠息肉、肿瘤)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有关。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肠套叠,前者多见2岁以下婴幼儿,后者多 见成人且多有肠道器质性病变所诱发。按套叠部位又分为回盲部(回-结肠型)肠套叠;小肠套叠(小肠-小肠型)与结肠套叠(结一结型)。临床上相当部分小儿早期肠套叠病人可通过空气或造影剂灌肠重定成功,而成年病人多因有病理改变过长而难以灌肠重定成功。 临床表现   1.阵发性腹痛伴腹胀、呕吐,病儿则呈阵发性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出汗; 2.血便,多为果酱样血便,时为直肠指诊指套带血便; 3.腹部可扪及腊肠样肿块,或活动、有压痛,回一结肠型肿块位于脐右上方而右下腹空虚感。 4.X线检查见肠胀气和气液面,回结型和结肠型套叠钡灌肠可见典型杯状阴影或钳形充盈缺损。 5.部分成年病人呈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有息肉,肿瘤等病变,呈不完全性梗阻,症状较轻,血便少见。 诊断依据   1.阵发性腹痛,伴腹胀、呕吐、血便。 2.腹部腊肠样较活动之肿块。 3.X线透视见肠胀气及气液面;空气或钡剂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急性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是指回盲部、回肠远端肠管进入盲肠、升降结肠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梗阻。本病在我国发病率较欧美为高,约占新生儿的5-4%。男高于女,约1.5-3:1。多发于4-8月肥胖小儿。以春末夏天多见。 急性肠套叠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目前比较公认有以下因素:(1)饮食改变和食物刺激;(2)局部解剖因素;(3)植物神经因素;(4)痉挛因素;(5)回肠末端集合淋巴下降增殖肥厚;(6)病毒因素;(7)免疫因素;(8)遗传因素。本病的治疗,早期以空气灌肠,重定手术。病程越长,局部嵌顿越紧,多需手术重定。 临床表现   1.阵发性哭闹; 2.便血; 3.腹胀呕吐; 4.右中腹可触及腊肠形肿物; 5.直肠指检,可见指肠血染。 诊断依据   1.阵发性哭闹伴血便、呕吐; 2.右中腹可触及腊肠形肿物; 3.诊断性空气灌肠可见结肠呈杯口状改变。 治疗原则   1.病儿一般情况好,腹胀不明显,症状出现24小时内可行空气灌肠重定治疗; 2.空气灌肠失败行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空气灌肠重定后仅用活性碳,手术病人可用“A”项药物(如青霉素G钾等),个别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小儿烧伤

  小儿烧伤是指12岁以下的儿童受热力(火焰、热水、蒸气及高温固体)、电能、放射能和化学物质等作用引起的损伤。根据小儿生长发育阶段分为五期: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儿期(满月-1周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7岁);学龄期(7-12岁)。 小儿烧伤多见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特别是1-4岁小儿。小儿烧伤的发生率约占烧伤总人数的50%。烧伤原因,以开水、火焰和稀饭烧伤为多见。小儿烧伤死亡率我国报道约为18%,美国报道为30%左右,常见的死亡原因有休克、败血症、肺炎及心肌炎等。 临床表现   1.创面疼痛。 2.严重烧伤患儿可有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3.创面可见红斑、水皰或焦痂。 诊断依据   1.小儿烧伤面积的估计: (1)头颈为9+(12-年龄);下肢为46-(12-年龄)。躯干和上肢与成人的面积估计方法相同。 (2)手掌法:病儿的五指并拢,一面手掌的大小为1%。 2.小儿烧伤深度的判断:应特别注意避免估计过浅,详细判定方法见本章第一节。 3.小儿烧伤程度的分类: (1)轻度烧伤:总面积在5%以下的Ⅱ°烧伤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烧伤休克

  大面积烧伤后48-72小时内为休克期。休克的原因是由于烧伤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有效回流量减少造成的。烧伤休克为低血容量休克,因此防治休克的有效手段是输液疗法。 临床表现   1.局部组织水肿和创面大量渗出。 2.尿少。 3.心率增快,周围回流不良。 4.面色苍白,口渴,烦躁不安,手足冰凉。 5.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均降低。 治疗原则   烧伤休克的防治,当前仍取补液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伤后2-3天的休克期内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低蛋白血症,持续监测心、肺、肾、胃肠、血液系统的变化,预防并发症。 (a)补液疗法:1.按全国公式制订输液计划: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输入胶晶体液量=烧伤面积(Ⅱ度+Ⅲ度)×体重(Kg)×1.5(小儿为1.8;婴儿为2.0);另加生理量2000-3000ml。(小儿生理量为60-80ml/Kg;婴儿为100-200ml/Kg)。胶体和晶体的比例为1:1,或1:2。输液速度在伤后8小时内均匀输入总液量的1/2;另1/2量在后16小时内均匀输入。第二个24小时补入的胶晶体量为第一个24小时的一半,生理量仍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先天性巨结肠症

  先天性巨结肠症确切地讲称为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胃肠道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病之一。发病率高达1/5000,男多于女。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功能异常,使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肠管通而不畅,近端肠管代偿性增大,壁增厚。本病有时可合并其他畸形。 临床表现   1.出生后不排胎粪或粪排出延迟; 2.腹胀,呕吐; 3.贫血,消瘦; 4.腹部高度膨大,腹部可见粗大肠型; 5.直肠指检:大量气体及稀便随手指拨出而排出。 诊断依据   1.出生后不排胎粪或胎粪排出延迟; 2.腹部高度膨大,腹部可见粗大肠型; 3.直肠指检:大量气体及稀便随手指拨出而排出; 4.钡剂灌肠示:狭窄肠管及扩张肠管,交界处呈“鸟嘴形”; 5.直肠活体组织检查经病理证实无神经节细胞存在。 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超短形先天性巨结肠病儿,新生儿。先用保守治疗,待6个月后,再行根治手术; 2.结肠造瘘:新生儿经保守治疗失败或患者病情严重或不具备根治术,均适用结肠造瘘术; 3.根治手术:适用于所有巨结肠病儿。 用药原则   一般术后选框限“A”中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