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座的类型 胎珠在子房内着生的位置称胎座。胚珠在子房内着生的方式称胎座式(placentation),常见的有6种类型: 1. 边缘胎座(marginal placentation):雌蕊由单心皮构成,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蚕豆、豌豆等豆类植物的胎座式。 2. 中轴胎座 (axial placentation):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互相连合,在子房中形成中轴和隔膜,子房室数与心皮数相同,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棉、柑桔等的胎座式。 3. 侧膜胎座 (parietal placentation):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边缘合生,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油菜、三色堇和瓜类植物的胎座式。 4. 特立中央胎座 (free-central placentation):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子房1室,心皮基部和花托上部贴生,向子房内伸突,成为特立于子房中央的中轴,但不达子房的顶部,胚珠着生在中轴上;有的因子房内隔或中轴上部消失而形成,交前者如樱草,后者如石竹等的胎座式。 5. 基生胎座 (basal placentation):雌蕊由2心皮构成,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
子房的位置和类型 有3种类型 1.上位子房(superior ovary) 子房仅以底部与花托相连合,花的其它部分不与子房相贴生。它又可分2种类型: (1) 下位花(hypogynous flower):子房着生在凸起或平坦的花托上,花萼、花冠和雄蕊群着生的位置低于子房(或在子房的下方),如油菜、稻、玉米等的花。 (2) 周位花(perigynous flower):花托呈杯状,子房仅以底部着生在杯状花托凹陷的中央,花萼、花冠和雄蕊群着生在杯状花托的边缘或着生在由花萼、花冠和雄蕊群的下部贴生而成的花管(floral tube)的边缘,因位于子房的周围,故属周位花,如蔷薇、桃、梅等的花。 2. 下位子房(inferior ovary):整个子房着生在凹陷的花托或花管中,并且与之合生,花萼,花冠和雄蕊群或它们的分离部分着生在子房的上方,故为下位子房,其花为上位花(epigynous flower),如梨、瓜类、向日葵和仙人掌等的花。 3. 子房半下位(half-inferior ovary):子房有一半左右与杯状花托或花管相贴生,花的其它部分着生在子房的周围,故为下房半下位,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两种,均不溶于水,但易溶于酒精、丙酮、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中。叶绿素a 的分子式为C55 H72 O5 N4 Mg ,呈蓝绿色;叶绿素b 的分子式为C55 H70 O6 N4 Mg ,呈黄绿色。叶绿素吸收光的能力极强,如果把叶绿素的丙酮提取液放在光源与分光镜之间,可以看到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因此,在光谱上就出现了黑线或暗带,这种光谱叫吸收光谱。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区域有两个:一个是在波长为640nm ~660nm 的红光部分,另一个在波长为430nm ~450nm 的蓝紫光部分。对其他光吸收较少,其中对绿光吸收最少,由于叶绿素吸收绿光最少,所以叶绿素的溶液呈绿色。我们在做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还会看到一种现象:试管中的叶绿素的丙酮提取液在透射光下是翠绿色的,而在反射光下是棕红色的,这是叶绿素的荧光现象。叶绿体中的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种,颜色分别是橙黄色和黄色,功能是吸收蓝紫光。除此之外还具有保护叶绿素,防止强烈光照伤害叶绿素的功能。 植物叶子呈
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交换吸附后主动运输。交换吸附是在细胞外进行的,主动运输使离子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呼吸作用与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吸作用为交换吸附提供H 和HCO3 - ,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长期水淹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二是无氧呼吸提供的能量少,导致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数量减少而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植物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是与根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多少有关,与土壤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不成比例。 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的存在状态有3 种:一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不形成任何形式的化合物,如K ;二是形成易溶的、不稳定的化合物,如N 、P 、Mg 等,因为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都是不稳定的,在正常的细胞中,合成和分解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三是形成难溶的、稳定的化合物,如Fe 、Ca 等,在植物细胞中形成一些有机酸的钙盐和铁盐均不溶于水,也不易分解。以前两种形成存在的矿质离子在植物体内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后一种形式存在的矿质离子是不可以重复
脉序(leaf venation) 指叶片中叶脉分布的类型。它可分为: 1. 网状脉序(reticular venation) 叶片上有1条或几条主脉,主脉向两侧分出许多侧脉,侧脉再分出许多细脉,相互连接成网状。双子叶植物的叶脉大多数属此类型(。 网状脉序又因主脉数和侧枝分支的不同,再分为羽状(网)脉(pinnate venation)和掌状(网)脉(palmate venation),前者如梨、枇杷、茶、桑、柳等的叶脉;后者如棉、南瓜、蓖麻的叶脉。 2. 平行脉序(parallel venation) 叶片上中脉和侧脉都自叶片的基部发出,大致互相平行,至叶片的顶端汇合,或侧脉平行与中脉呈一定角度。各平行脉间有细脉横向连接,但不成网状。单子叶植物的叶脉大多属此类型。 平行脉又可分为直出(平行)脉,中脉与侧脉平行地自叶基直达叶尖,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的叶脉;有的为侧出(平行)脉,侧脉与中脉垂直,自中脉平行地直达叶缘,如芭蕉、香蕉等的叶脉;有的为射出(平行)脉,各叶脉从基部辐射而出,如棕榈的叶脉;有的平行脉自基部发出,在叶的中部彼此距离逐渐增大,呈弧状分布,最后在叶尖汇合,如车
1. 叶形(leaf shape) 叶片的形状常以长阔的比例、最阔部分的位置和叶的象形来进行描述。叶形常常有下列几种: (1) 针形(acicular或acerose):叶十分细长,先端尖,如松叶。 (2) 条形(线形或带形linear):叶片狭长,全部的宽度略相等,两侧叶缘几平行,如稻、麦、韭菜和水仙的叶。 (3) 披针形(lanceolate):叶中部以下最宽,向上渐狭,如桃。倒披针形(oblanceolate)为披针形的颠倒,如小檗。 (4) 矩圆形(长圆形oblong):叶片较宽部分在中部,两侧边缘几平行。 (5) 椭圆形(elliptical):与矩圆形相似,但两侧边缘成弧形,如茶、樟树的叶。 (6) 卵形(ovate):叶片下部圆阔,上部稍狭,呈卵状,如女贞、苎麻的叶,倒卵形(obovate)为卵形的颠倒,如紫云英等。 (7) 菱形(rhomboidal):叶片几成等边斜方形,如菱、乌柏的叶。 (8) 心形(cordate):近似卵形,但基部更宽圆而凹入,先端尖,呈心脏形,如紫荆的叶。倒心形(obcordate)为心形的颠倒。
单叶与复叶 1. 单叶(simple leaf) 一个叶柄上只生1张叶片的,如棉、油菜、桃等的叶。 2. 复叶(compound leaf) 一个叶柄上着生2~多数分离的叶片,如大豆、蚕豆、紫云英、七叶树等的叶。复叶的叶柄叫总叶柄(common petiole),其延伸的部分称叶轴(rachis);其上着生的叶片称小叶(leaflet),小叶的柄称为小叶柄(petiolule),小叶的托叶称小托叶(stipel)。 复叶依小叶排列的形态不同,有几种类型: (1) 羽状复叶(pinnately compound leaf) 3枚以上的小叶排列在叶轴的左右两侧,呈羽毛状,如蚕豆、月季等的叶。羽状复叶以小叶数目可为单数或双数,因此又分为:单(奇)数羽状复叶(odd-pinnately compound leaf),小叶的数目为单数,有一顶生小叶,如紫云英、月季的叶;双(偶)数羽状复叶(even-pinnately compound leaf),小叶的数目为双数,无顶生小叶,如花生、皂荚的叶。羽状复叶又因叶轴分枝的情况,可分为一回、二回、三回或多回羽状复叶:紫云英
种虽为基本单位,但如果在种内的某些个体之间,又有差异时,可视差异的大小,再划分为亚种、变种及变型等。 亚种(Subspecies,ssp.) 是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殖上发生隔离初期所形成的群体,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区,故亦称“地理亚种”。如稻种下的籼稻和梗稻即为不同的亚种,两者除形态、生理等性状有区别外,籼稻多分布在纬度较低的高温、强光、多湿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而粳稻多分布于纬度较高、气候温和的温带及亚热带北缘地区。亚种是渐变型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变种(Varietas, var.) 它与原种(原变种)的区别通常仅有1~2个形态和生理性状的差异,无地理分布的区别,因此在系统进化理论上,认为变种实际上是同种不同基因型的表现。如锐齿槲栎是槲栎的变种,华重楼是重楼的变种。 变型(Forma, f.) 为形态或个别性状变异比较小的类型,通常只有1个性状的差异。变型常见于栽培植物之中,如碧桃为桃的一个变型,花重瓣;羽衣甘蓝为甘蓝的一个变型,其叶不结球,常带彩色,叶面皱缩,观赏用。 品种 (Cultivar,CV.)不是植物分类学的分类单位,不存在野生植物中。品种是人类在生
由于藻类植物的生殖方式多样,带来生活史的不同,反映在核相交替和世代交替上的不同形式。蓝藻和某些单细胞真核藻类,它们没有有性生殖过程,细胞就不存在核相交替,亦无世代交替现象。大多数真核藻类植物进行有性生殖,会出现核相交替及世代交替现象。在藻类植物中,可以看到世代交替演化的趋势是由配子体世代占优势向孢子体世代占优势发展。 粘菌门是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类生物,它们的生活史中,一段是动物性的,另一段是植物性的,有世代交替现象。 真菌的生活史是从孢子萌发开始,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便萌发形成新的菌丝体,这就是生活史中的无性阶段。真菌在生长后期,开始有性生殖,从菌丝上发生配子囊,产生配子,一般先经过质配形成双核阶段,再经过核配形成双相核的合子。通常合子迅速减数分裂,而回到单倍体的菌丝体时期,在真菌的生活史中,双相核的细胞是一个合子而不是一个营养体,只有核相交替,而没有世代交替现象。 苔藓植物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其重要特征是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发达,并且“寄生”配子体上,不能独立生活。无性生殖时产生孢子囊和孢子,有性生殖时产生多细胞的精子器和颈卵器。 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一样,也具有明
双名法是指对每一种植物(或动物、微生物)的名称,都由 2 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所组成,前面一个词为属名,代表该植物所从属的分类单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以前常称为“种名”,这种叫法欠妥)。一个完整的学名,双名的后面还应附加上命名人的姓名或姓名的缩写。例如银杏的学名为 Ginkgo biloba Linn., 月季的学名为 Rosa chinesis Jacq. 。属名 (Name of Genus), 一般采用拉丁文的名词,单数第 1 格(主格),其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例如 Oryza (稻属),是稻米的古希腊名; Ginkgo (银杏属)为银杏的日本原名。属名可以用植物特征、古罗马植物名、地名、人名来表示。 种加词 (Specific epithet) 通常用拉丁文的形容词,也可用同位名词或名词的第 2 格(所有格),其第 1 个字母一律小写。如上述例子中的 sativa 为形容词,是栽培的意思; biloba 为形容词,二浅裂的意思(指叶片先端二浅裂), chinensis 表示中国
现存地球上的植物估计约 40 余万种,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可分为 7 大类,即藻类植物( algea )、菌类植物 (fungi) 、地衣 (lichens) 、苔藓植物( bryophyta )、蕨类植物( pteridophyta )、裸子植物 (gymnosperm) 和被子植物 (angiosperm) 。其中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因不开花结果,而以各种孢子( spore )进行繁殖,故称孢子植物( spore plants );裸子和被子植物因开花结实,以种子 (seed) 繁殖,称为种子植物( seed plants )。也有学者根据植物体内组织和器官分化的程度、生殖器官的细胞组成数目以及生活史中有无胚的出现等特征,将藻类、菌类和地衣划为低等植物 (lower plants) ;将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划属高等植物 (higher plants) 。无论是孢子植物还是种子植物,在其一生中都要经历生长发育和繁殖阶段。这两个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 life history )或生活周期( life cycle )。孢子植物的生活
许多植物的根系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建立了共生关系,在植物体上形成菌根或根瘤。某些种子植物的根与土壤真菌共生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菌根。根据真菌对寄主皮层细胞浸染的情况,又分为两种类型:(1) 外生菌根,真菌形成一鞘层,即菌丝罩,整个包裹着幼根的外部,只有少数菌丝侵入到根皮层的细胞间隙中,如松树、栎树等。(2)内生菌根,真菌形成不明显的罩子,而大部分菌丝均侵入到根部皮层的细胞内部,如兰属、草莓等。菌根真菌的菌丝如同根毛一样,起吸收水分与矿质营养的作用。还能将土壤中的矿质盐和有机物质,转变为易于寄主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可制造维生素等,供给根系。而寄主植物分泌的糖类、氨基酸及其他有机物质又可供真菌生活,因此两者为共生关系。 豆科植物与根瘤细菌的共生体,即为根瘤。根瘤的维管束与根的维管柱连接,两者可互通营养,一方面豆科植物将水分及营养物质供给根瘤细菌的生长;另一方面根瘤细菌也将固定合成的铵态氮,通过输导组织运送给寄主植物。
维管植物地上部分的骨干,上面着生叶、花和果实。它具有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以及支持叶、花和果实在一定空间的作用。有的茎还具有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的功能。 茎上着生叶的位置叫节,两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茎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有芽,当叶子脱落后,节上留有痕迹叫做叶痕。这些茎的形态特征可与根相区别。 大多数种子植物茎的外形为圆柱形,也有少数植物的茎有其他形状,如莎草科植物的茎呈三角柱形,唇形科植物茎为方柱形,有些仙人掌科植物的茎为扁圆形或多角柱形。在木本植物茎的外形上,还可以看到芽鳞痕,可以看出树苗或枝条每年芽发展时芽鳞脱落的痕迹,从而可以计算出树苗或枝条的年龄。 茎的分枝是普遍现象,能够增加植物的体积,充分地利用阳光和外界物质,有利繁殖新后代。各种植物分枝有一定规律。 二叉分枝 这是比较原始的分枝方式,分枝时顶端分生组织平分为两半,每半各形成一小枝,并且在一定时候又进行同样的分枝,因此这种分枝统称二叉分枝。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具这种分枝方式。 单轴分枝 顶芽不断向上生长,成为粗壮主干,各级分枝由下向上依次细短,树冠呈尖塔形。多见于裸子植物,
多种动物的离体肠道可用来试验传出神经药物,一般多用离体豚鼠及兔的肠道。豚鼠回肠的自发活动较少,描记时有稳定的基线,适合作药物鉴定用。兔肠(尤其空肠)具有规则的摆动运动,适用于观察药物对此动物的影响。豚鼠回肠标本加负荷后已完全松驰,因此加入拟交感药不会使其更松驰。 离体豚鼠回肠可用于观察乙酰胆碱(Ach)和拟胆碱药的剂量-反应关系;可检定Ach和拟胆碱药的含量。离体兔空肠有节律性收缩活动,可观察肾上腺素(4μg)、去毒豆碱(2μg)等药物对空肠摆动运动的影响。大白鼠胃底条是检定儿茶酚胺类药物和5-羟色胺(5-HT)最敏感的标本。主要观察药物对胃纵行肌的作用,因标本中环形肌已切断。经检定儿茶酚胺对其敏感度要比大白鼠子宫标本大10~100倍。鸡食道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因此离体鸡食道标本适合于试验拟副交感药物。由于其作用不能完全被神经节阻断药所阻滞,故不宜用于试验作用于神经节的药物。
血压实验是检验传出神经药物极其敏感的方法,一般采用急性血压实验,动物中以狗、猫、兔和大白鼠常用。兔不适用于降压实验,因其易于死亡。实验可用麻醉或毁脑动物,因麻醉动物的血压常有三级波动(第一级波动,又称脉搏性波动,系每次心搏影响血压所致,第二级波动,又称呼吸性波动,即吸气时,血压微升,呼气时血压微降;第三级波动,系血管运动中枢以稍长间隔,兴奋性周期性改变),使血压升降不稳。如动物毁脑后,可排除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神经对血压的影响,只出现第一级波动,血压曲线极不平衡。 离体兔主动脉条实验:兔主动脉上含有α-受体,它是测定作用于α-受体药物的一个很好标本,已被广泛用来鉴定和分析拟交感药及其对抗药的作用。兔主动脉制备曾试制过多种形式,如主动脉环、片及条状等,但兔主动脉螺旋条是最合适的方法之一。此标本有较多优点,如一个主动脉可制作3~4个标本,可供配对试验,对低浓度拟交感药就很敏感,组织稳定性好,可维持较长时间。
溶组织内阿米巴 肠道阿米巴病模型:将通过中华仓鼠肝脏的增加了毒力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通过小鼠的肛门灌注入直肠、乙状结肠可引起大量滋养体侵入肠粘膜而引起溃疡。并可在粪便中检获滋养体、包囊或抗原。 肝阿米巴病模型:将具毒力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105 ~106 注入中华仓鼠肝脏包膜下,7 天后解剖可见肝脏具有占位性病变,并可在脓液中检获滋养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 将稀释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病患者稀释的组织穿刺液或人工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动物的脾、肝组织研磨匀浆0.5ml ,注入中华仓鼠等动物腹腔内,1 个月内解剖动物,可见其肝、脾淋巴结等含有无鞭毛体。原虫可在仓鼠体内存活六个月左右。 刚地弓形虫 将病人的组织穿刺液,注入健康小鼠腹腔内,约2~3 周后取小鼠腹腔液行涂片检查,可见滋养体集于腹腔巨噬细胞内,少数散于细胞外。收集腹腔液,溶解细胞,最终过滤可以收集到纯的滋养体。被收集腹腔液的小鼠可继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死亡率、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头颈肿大、高热、流泪、下痢、粪便呈灰绿色,两腿麻痹无力。发病后期体温降低至正常体温以下,最后衰竭死亡。 一、流行病学 (一)病原 病原为鸭瘟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疱疹病毒科的典型特征。在病鸭的血液和内脏中含有大量病毒,通常存在于感染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中。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例如在-10——15℃环境中能存活1年,而在室温20℃时,需30天才能失去感染力。但对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药较敏感。如3%的烧碱溶液、5%甲醛溶液、10%的漂白粉混悬液等,均能较快地杀灭病毒。其他如阳光直射、干燥、高温等都不利于病毒的繁殖生存。 (二)侵害的禽类 鸭瘟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成年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却较少发病,但在人工感染时,雏鸭却较成年鸭容易发病,且死亡率也高。在其他禽类中,鹅、野生水禽、大雁等通过人工接种均易感。 (三)传染原 鸭瘟的主要传染原是病鸭和带毒鸭,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及羽毛等均带有病
爬行动物的标本制作,除了少数大型种类(如蟒、蛇、巨蜥、海龟等)必须制作剥制标本外,一般均制作浸制标本保存。其制作方法有以下两种。 1. 酒精浸制法 对小型蜥蜴类,先用注射器向标本体腔中注入 50 ~ 80% 酒精进行防腐,然后用线固定在玻璃条上,放入盛有 80% 酒精的标本瓶中浸泡保存。并在标本瓶外贴上标签,写清编号、采集日期、采集地点、采集人、制作人等项内容。 用酒精浸制时,最好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逐步更换浸制液,使标本逐步失水,最后保存在 80% 的酒精中。这样浸制的标本,虽经长期保存,但标本始终能保持柔软,不失原形,取出后仍然可以进行解剖和制作组织切片。 2. 福尔马林浸制法 对小型蜥蜴类,先用注射器向标本体腔中注入 7 ~ 8% 福尔马林进行防腐,然后用线固定在玻璃条上,放入盛有 20% 福尔马林液的标本瓶内进行固定。几天后再转入 7 ~ 8% 福尔马林液中长期保存。 对龟鳖类,要先将头和四肢拉出,向体内注射 7 ~ 8% 福尔马林液,然后固定形状,并保存在 20% 福尔马林液中。几天后再转入 7
用发酵后的初乳培育犊牛,具有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节省商品奶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 一、发酵初乳培育犊牛的优点 1、生长发育速度快。由于发酵初乳中含有高浓度的乳酸杆菌,因此极易被消化吸收。 2、抗病能力增强。这主要由于除了初乳本身的母源抗体外,发酵后的初乳酸度较高,有效地抑制了各种病源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减少了犊牛的发病率,预防了犊牛的消化系统疾病。 3、提高消化率。由于初乳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和酵母菌数量大量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牛的消化吸收率。 4、降低了费用。发酵初乳由于消化吸收率高,有效物质得到了充分利用,因而用量相对少于普通初乳,这就增加了鲜奶的上市量,降低了犊牛的培育成本,提高了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二、发酵初乳的制备技术 在制备发酵初乳的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先挤出的初乳用纱布过滤,存入干净桶内密封保存,并置于常温下自然发酵。在此期间,每天要均匀搅拌2次。当发酵初乳的酸度在85-130度T之间,肉眼观察可见色泽微黄,气味芳香并略带酸味,搅拌时可见粘稠度增加,上部呈块絮状,下部清彻透明(乳清),这时发
一、车辆及器具的选择。 长途运雏最好选择带有通风装置或冷暖空调的改装客车或运货卡车,以保证将雏鸡散发的大量热量排散出去,同时无论冬夏均能给雏鸡舒适的温度。 运雏选择专用的优质雏鸡包装盒,四周及上盖要打有若干个直径为2厘米的通风孔,盒的长、宽、高尺寸合适,肉种鸡盒要比蛋种鸡盒略大,内分4格,底部铺防滑纸垫,每格放20~25只鸡雏,炎热的夏季可每格放20只,每盒装80只,其它季节每格放25只,每盒装100只。这样既有利于保温和通风,还可以避免鸡雏在盒内相互践踏或摇荡不安。 二、运雏前的准备。 对运雏所用的车辆、包装盒、工具以及运雏需要的服装、鞋帽等进行认真彻底地清洗和消毒。安排的押运雏鸡人员要了解雏鸡习性。装车前要认真清点雏鸡数量、检查雏鸡质量并将车厢内温度调至25-28℃,车厢底部铺上利于通风的板条之类的装置,装车时将鸡盒按顺序码放,鸡盒与车厢体之间、鸡盒的排与排之间一定要留有空隙,同时留出人员能够进出的过道,以便路途上观察雏鸡状态并根据状态调整车内温度和鸡盒位置。 三、运雏时间的安排。 运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