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临床微生物室轮转心得

小昭同学:不知不觉我都在微生物呆了一个多月了,从真菌结核到手工鉴定,再到血培,血清,培养基,最后一周就是前台。说一下我的 感受,也希望后面来轮转的同学能从我这提前得到点信息 (每个实习点都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学习,这不仅仅是说同学,我们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更新和理论联系实际。诸位同学在上课时候学了 很多理论知识,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纷繁复杂的理论中哪些是常用的核心,所以实习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学习微生物常用内 容的机会,当你对常见问题熟识之后,再去延伸微生物的细节知识,这也是微生物检验的兴趣所在) 最有挑战性的:手工鉴定 (手工鉴定对实习同学来说似乎难了一点,这里可是跨入微生物检验的主要门槛哦) 1.老师一大早会开始看头天孵的平板,看长得如何,长得不好的,接着孵一天;没有分出单个菌落的,不能上机的就要交给我们来转个 平板,转平板的注意事项就是要挑菌,这个需要技术,小心不要挑到杂菌 (说的好,搞微生物就是要纯培养,微生物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就是纯培养) 2.像比较典型的菌落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Lancet:优化供血资源

美国血库学会(AABB)出版了成人患者血小板输注管理的指南。这些指南是根据已发布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制定的;大部分的建议都是基于低质量的证据。他们只能给出一个中等质量证据的强有力的建议:血小板应当作为预防性输注来降低成人患者的自发性出血,而这些患者因低增殖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10×109/L或更少)入院,而且低剂量和高剂量疗效相同。 尽管血小板输注只有部分临床证据有效,医疗实践和更新的指南反映小剂量血小板和大剂量血小板的疗效相同。以前需要自由输血的程序已经进行了再评估。2012年,心胸外科学会建议只有当患者的冠状动脉旁路血红蛋白浓度降至70g/L以下时才能进行输血;在这之前,一些患者在手术之后或血红蛋白浓度为100g/L时需自发进行输血。据美国红十字协会所说,这占了美国血库市场的40%,输血的总数量正逐年下降。这导致了中心机构的倒闭和试图平衡供应,需求和资源的血液服务人员的失业。 尽管血液需求量减少,但是现代医学实践显示血液短缺仍困扰着血液服务,尤其是在繁忙的假期季节期间。英国国民保健服务血液及移植局最近呼吁个人在圣诞节前夕献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型是如何被发现的?

1900年,奥地利内科医生卡尔·兰德斯泰纳(Karl Landsteiner)最早发现血型,并因他1930年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那以后,科学家研发了更强大的工具来探究血型的生物学。他们发现了一些引人入胜的线索——比如,追溯血型的深层祖先,以及检测血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血型依然不可思议地神秘。科学家对血型的存在还须提出更好的解释。 19世纪早期的输血为什么失败,其原因的最初线索是血块。当19世纪晚期的科学家把不同人的血液混合在试管中时,他们发现有时候血红细胞会黏在一起。但是因为血液主要来自病人,科学家误以为血液的凝块是某种病症,不值得深究。没有人自寻烦恼去看看健康人的血液混合在一起是否会凝块,直到卡尔·兰德斯泰纳对此感到好奇。他立刻发现健康血液混合在一起有时也会凝集。 兰德斯泰纳开始拼凑各种血液凝集模式,从他的实验室成员包括自己身上采集血样。他把每一份血样的红细胞和血浆分离开来,然后把一个人的血浆和另一个人的红细胞组合在一起。 兰德斯泰纳发现只有当他把某些人的血液混合在一起时,血液才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常见菌株的耐药性分析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及介入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导致菌血症在医院的发生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分离出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1]。血培养是临床上诊治菌血症、败血症的重要依据[2],本院通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BACTEC9120血培养仪对临床送检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对阳性标本进行病原菌分析和药敏试验检测,以了解本院血液培养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择2010年2~11月来临床送检的血培养标本共2978例。 1.2 仪器与材料 血培养仪为美国BD公司生产的BACTE�CTM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和专用的配套含树脂需氧瓶、含溶血素厌氧培养瓶及儿童瓶。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hoenix100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 1.3 方法 无菌操作条件下采集静脉血,成人8~10mL、儿童1~3mL注入相应血培养瓶,置血培养仪中进行连续振荡培养和监测,仪器报警有阳性瓶时,立即转种血平板,置35℃培养24~48h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NEJM:镰状细胞贫血需要多输血吗?

镰状细胞贫血是遗传病,由镰状血红蛋白(HbS)引起的。镰刀状聚合物破坏红细胞、缩短其寿命并触发血管闭塞性疾病。中风是镰状细胞贫血的并发症之一,常伴随大脑低速血流,这与内皮损伤、颅内和颅外血管闭塞、脑出血相关。输血可减少脑血流低速、降低循环镰状细胞百分比等。 镰状细胞贫血患儿约 35% 有脑血管疾病,包括静止性脑梗塞和中风。在静止性脑梗塞输血(SIT)试验中,通过磁共振成像进行静止性脑梗塞检测正常的儿童和不具有中风高风险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标准治疗(观察组),另外输血组每月输血维持血红蛋白超过 9g/dL 和目标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 30%。3 年后,与观察组相比,输血组新的静止性脑梗塞相对风险降低到 56%,但输血方案中没有对认知功能改善的观察。 临床上输血可显著预防镰状细胞贫血患儿中风,同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故本试验的结果是意料当中。因为镰状细胞贫血成年人患者神经认知功能降低,通过 Debaun 等人实验是否能为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提供了一个降低脑血管疾病长期负担的机会呢? 高达 1/3 的 6 岁患儿有无症状性脑梗塞。需要筛查和提前治疗吗?在实践中,筛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HIV/AIDS合并结核感染患者中分枝杆菌检测技术比较和耐药表型研究

日前,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汪亚玲、祁燕伟和万荣等人共同发表论文,旨在对HIV/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患者MTB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表型。研究指出T-SPOT.TB和MTD在HIV/AIDS合并MTB感染中是一种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可作为HIV/AIDS合并结核感染的辅助诊断。大部分HIV/AIDS合并结核患者对目前一线抗结核药仍敏感,但耐药患者多为耐多种药物。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06卷08期的《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上。 应用T-SPOT.TB试剂盒和rRNA扩增直接检测(MTD)试剂盒对HIV/AIDS合并MTB感染患者进行检测,同时做抗酸杆菌涂片、TB-DNA和结核菌培养,比较以上几种实验方法阳性检出率。对MTB培养阳性的患者做五种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敏感性试验。 T-SPOT.TB对HIV/AIDS合并MTB感染阳性检出率为68.1%(64/94),明显高于其他四种实验方法,MTD的阳性检出率为40.0%(30/75),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率18.1%(17/94),TB-DNA阳性率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新生隐球菌及其检验

新生隐球菌(Cuyitococcus Neofonmans )又名溶组织酵母菌(Torula Histolytica ),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 本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新生隐珠菌(墨汁负染色)图片地址:http:///a/tupu/wshw/29453.html 在沙保氏琼脂及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及37℃不能生长,而非病原性隐球菌在37℃不能繁殖。培养数日后生成酵母型菌落,初呈白色,1周后转淡黄或棕黄、湿润粘稠,状似胶汁。本菌能分解尿素,以此与酵母菌和念珠菌鉴别。 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转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传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临床微生物检测行业的现状、机会与挑战

作为国内比较早进入微生物领域的复星佰珞,我们有幸目睹了国内微生物实验室和微生物检测产品,过去十多年里在技术和规模上的迅猛发展。在此,我们想以从业者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微生物诊断产品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可能的行业机会。 一、微生物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的临床医院,微生物实验室通常隶属检验科。一部分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医院,如上海的瑞金医院、北京301医院,微生物科被列为单独的科室,与检验科平级。这种趋势已经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接近。 微生物实验室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工作,是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包括对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药敏结果的报告。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微生物实验室在监管和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以及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微生物实验室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微生物实验室通常会直接参加对高危和特殊病例的会诊,结合病人的临床指症,提出检测方案,并跟进治疗过程。 二、微生物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负责任的微生物学报告--通过交流提高管理质量

微生物学家要做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确定什么是和临床相关的标本检 查?要寻找和报告的微生物是什么?哪些细菌是病原菌以及是什么组成了正常菌丛等。微生物学家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供直截了当、清 晰完整和易于理解的报告,从而为病人的诊治做出积极的贡献。 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学家之间的交流联系是防止微生物信息使用不当的最好方法。本文重点论述了医疗人员和微生物实验室之间的常见联系错误,并给出了改进意见。 不适当的报告可能导致不必要行为的发生: 案例分析1 一个30个月大的女婴用U袋做尿培养,没有要求进行尿分析。培养结果为2000col/ml的假单胞菌生长(血平板上有两个菌落 生长)。临床医生将她安排到小儿科住院,并开始静射头孢他啶。当临床医生向微生物实验室索取药敏结果时,尽管他们没有要求尿分析 ,但尿液标本还是被重新找回并进行了尿分析(结果正常)。怎样改进微生物实验室和临床医生之间的联系呢?或许我们可以在培养结果 后面加个注释:“不要求尿分析。不能确定这个分离菌株的临床意义。”或“U袋尿液标本不适合做尿培养标本,因为它可能受到粪便和 /或皮肤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和真菌标本的采集指南

标本采集和运送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成功的最最重要的关键!但由于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常有护士或医生或病人自己完成,所以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事情,而且不知道问题所在之处,由此引发的最主要后果是阳性率下降,这也是临床医生最不能接受的问题. 因此,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应规范化, 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表1血和脊髓 标本类型 采集 时间和温度 重复采样限制 说明 原则 装置和最小量 转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利用降钙素原判断细菌感染的临床符合性分析

近日,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检验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通过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综合诊断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判断细菌感染中的临床符合性。研究指出,PCT与临床广泛应用判断感染的常规指标具有较好的吻合性,PCT在判断细菌感染方面选各医院适用的CUTOFF值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替代常规指标。该文发表在2014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上。 对诊断感染的常规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和细菌培养与PCT进行判断感染的临床符合性分析,再对PCT与临床综合诊断结论进行统计学分析来判断感染和非感染,以及不同部位感染的差异。 当PCT大于0.5 ng/ml时与常规指标的符合性大于92%,而且随着PCT的增大符合性进一步增加;PCT与常规指标之间除CRP外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全部常规指标;细菌感染与非感染组间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肿瘤合并感染情况较难判断;PCT全身感染与局部感染之间除伤口感染外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重视血培养可减缓细菌耐药

广东医学院附属安庆医院 江云兰 血液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病死率高。目前,很多医院血培养方面与欧美先进医院比还有很大差距。血培养未能有效推广的原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血培养送检费用高,未规范进行标本采集。因此,积极促进出台适合国情的、合理的血培养收费标准,规范血培养采集行为是当务之急。 采血在发热初期 影响血培养检出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采血时间、血培养瓶数、培养的血液量等。试验显示,在寒战、发热前1h细菌大量进入血流,并在热峰后30~90min消除。因此,在寒战或发热初期,采血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具体说来,血培养采集指征如下: 1.发热≥38℃或低温≤36℃、寒战。 2.白细胞增多(计数>10×109/L)。 3.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形核白细胞<1×109/L。 4.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 5.血压降低,昏迷,多器官衰竭。 6.呼吸加快,降钙素原升高(PCT),C反应蛋白升高(CRP)。 7.对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革兰染色影响因素的探讨

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之一, 由丹麦细菌学家Christian Gram 首创。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阳性菌(G+ ),后者为革兰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复红等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的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现在一般认为革兰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 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 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医院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青海红十字医院检验科 高兴娟 (13709744972) 810000 【摘要】 目的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的住院病人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u)进行WHONET耐药检测分析(测MIC),用苯唑西林(OX)代替甲氧西林测MRSA。结果 共分离出57株MRSA,占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33.7%,其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类素及亚胺硫霉素等的耐药率为100%;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达50.0%以上;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利福平耐药率为7.7%、10.5%、9.3%;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率为0.0%。结论:MRSA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存在高度耐药性,万古霉素是治疗医院感染MRSA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医院感染;WHONET;MASA;抗生素;耐药性。 MRSA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由于其耐药性逐年增高,感染死亡率也不断升高,有时高达50%。为了解本院医院感染MRSA耐药情况,对2012年7月~2013年6月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微生物检验结果正确解读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由于人体处于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的结果解读对临床意义重大。在临床工作中,需规范送检、运送、培养、鉴定、药敏流程。每个细节都会对结果造成巨大影响。如诊断导管相关感染时,临床需同时送检外周血培养和导管血,必要时送检导管尖。但临床对血培养的送检量、频率、时机,概念不是特别清楚。而微生物室对结果判读、解释缺乏有效的机制。例如正确的导管尖端培养结果解读应当是:菌落计数>15 CFU(提示CRS),包括G+b;进行鉴定、药敏;菌落计数<15 CFU,仅鉴定一种重要的菌(如白念、A群、G-b);如菌量太大,报告>100 CFU,当分离出金葡或G-b时,而未送血培养,应建议“请送血培养以诊断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半定量平皿96h出报告(要参照血培养) 治疗效果和体外药敏不一致的原因:(1)抗菌药物的应用会明显降低培养的阳性率。强调在使用抗生素前留取标本。(2)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输常常是微生物诊断技术成功的关键所在。以痰培养为例,通过涂片镜检发现不合格者不做培养,合格标本培养在3+~4+的菌才有可能是致病菌。血培养检查标准的采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培养假阳性的原因及对策

色原法血培养系统采用比色计传感器和反射光原理,监测溶于培养基中的二氧化碳(CO2)的产生和存在状况。样本中存在的微生物在新陈代谢或分解糖类过程中产生CO2导致培养基酸碱度(PH)改变,从而导致培养瓶底部的半透硅胶材料(Liquid Emulsion Sensor , LES)颜色变浅,通过照射感应器连续采集信号后形成反应曲线进行分析,采用初始阈值法、斜率法及加速度法三种运算法则及时得到阳性信号。 临床工作中仪器显示阳性报警,而涂片染色未见细菌,转种平板无菌生长为假阳性。导致假阳性出现的原因可能有: 一、环境因素: 1.温度:实验室室温的变化(如开关空调导致的温度骤然变化、空调直对仪器吹风等)导致反应曲线下滑或上升引起仪器报阳。 2.供电:仪器连接的电源电压不稳定或同一电源下连接其它频繁使用的大功率仪器会导致反应曲线波动,引起仪器报阳。 3.位置:放置在长期开窗旁边的仪器,由于孵育孔内容易吸附大量粉尘遮蔽测试光源,导致采集信号变化出现假阳性。 二、仪器或培养瓶因素: 1.仪器:定期保养仪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病原微生物培养基的分类

按照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 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三类。 (1)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有琼脂、明胶、硅胶等。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种保存等方面。 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如图,微生物分离成菌落、菌苔。图中为大肠杆菌菌落,是用涂布平板法得到。 (2)半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剂而呈半固体状态。可用于观察细菌的运动、鉴定菌种和测定噬菌体的效价等方面。 用于观察微生物运动特征。如图,左侧试管中微生物不运动,而右侧试管中微生物运动,因而两试管中现象不同。 (3)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不加任何凝固剂。这种培养基的成分均匀,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和利用培养基中的养料,适于作生理等研究,由于发酵率高,操作方便,也常用于发酵工业。 用于观察微生物生长状态。如图,此例中左侧为表面生长,右侧为沉淀生长,中间两个为均匀混浊生长。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

通过质量控制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已经在国内外达成共识。现代检验医学管理提出了将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阶段。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由于涉及部门较多,较难控制,而对于分析前误差常常是由标本的采集、储存和运送的不规范引起,分析前的控制直接关系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重视分析前的质量非常重要。 微生物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 国内微生物实验室中,痰和尿标的数量最多,不合格的问题最为严重。 造成痰取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护人员的因素:由于大部分患者的痰液采集需要患者的自身配合,而很多年纪较大的患者不知道如何正确留取痰液,因此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安排与患者面对面督导取样。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由于护理单元人员不足,没有进行当面指导。 (2)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宣教不足或者部分新进护理人员自身不了解不理解痰培养标本正确留取的意义,任由患者随意留取标本;或者患者自身文化程度有限,不能理解正确留取标本的方法,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当面指导患者完成取痰的动作。 (3)自身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省级监测中心名单

省份 委托单位 省份 委托单位 北京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天津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临床检验中心 湖南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河北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 广东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山西 山西省儿童医院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 内蒙古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 海南 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检验中心 辽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病原微生物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收集任何标本作微生物检查时,须注意下列注意事项: 1、收集真正病灶处的标本,且不受临近区域微生物的污染。 2、采用灭菌过的器皿收集标本,并装于无菌容器内。 3、收集“足量”的标本。 4、尽量不要直接以棉拭子运送标本至细菌室。 5、装标本的容器作适当标示,包括病人姓名,病历号,收集时间以及相关诊断的项目等。 6、收集标本时,须小心避免他人受到感染。 一、血液标本 收集血液作培养时,须特别小心。因为有许多微生物,易污染。消毒应先酒精一碘一酒精,由内到外消毒。 1、抽血部位的消毒常被忽视,如消毒不当,将导致血液培养瓶的污染。 2、抽血培养的次数: 对全身性或局部感染的菌血症的菌血症患者,血液培养次数建议如下:1对怀疑患有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急性化脓症及急性肺炎患者,开始用药前先进行2次血液培养。2对不明原因的发烧(如:脓肿、伤寒)先进行2次血液培养,24小时后在预期病人温度上长(通常是下午)时刻,再进行2次血液培养。3对细菌性心内膜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