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粪便隐血试验是诊断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早期发现和诊断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化学方法中的联苯胺法和免疫学方法中的单克隆抗体法进行了比较,由于联苯胺法受饮食、一些化学药品、铁剂等干扰,易形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用单克隆胶体金显色技术,以试纸条一步法检测大便隐血,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关键词] 隐血;联苯胺;单克隆抗体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 万华普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万华牌“消康保”粪便隐血胶体金试剂盒(简称WH试纸条)。联苯胺:10%联苯胺、3%双氧水。 1.2 标本来源 本院120例住院患者随机粪便,男64例,女56例。收集鸡、兔、羊、牛、猪、蛇、鱼、鸭、鹅等动物血和肌肉,冰箱保存。 1.3 方法 单克隆抗体粪便隐血一步检验法操作方法见试剂说明书;联苯胺隐血试验操作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进行操作。 2 结果
1)概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 2)骨髓象特点 骨髓有核细胞多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浆细胞异常增生,并有质的异常。当浆细胞在10%以上,并伴有形态异常,应考虑骨髓瘤可能。瘤细胞在骨髓内可呈弥漫性分布,也可呈灶性、斑片状分布,故有时需多部位穿刺才能诊断。骨髓活检可提高检出率。瘤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成熟程度有明显的异常,其形态特点与分型如下。 ①形态特点 瘤细胞与浆细胞极为相似,但前者有下列特征:Ⅰ)瘤细胞大小不一,一般较大,形态呈明显的多变性,多呈堆集分布;Ⅱ)瘤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长圆形,偏位,核染色质疏松,排列紊乱,可有1~2个大而清楚的核仁;Ⅲ)胞质较为丰富呈中等量,染嗜碱性深蓝色,或呈火焰状不透明,常含有少量天青胺蓝颗粒和空泡;Ⅳ)有些瘤细胞含红色粗大的包涵体(Russel小体)、大量空泡(桑椹细胞)及排列似葡萄状的浅蓝色空泡(葡萄状细胞);Ⅴ)骨髓瘤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反应。 ②分型 1957年欧洲血液学会议将瘤细胞分为四型:Ⅰ)Ⅰ型
RDW是一个新的红细胞参数,它的全称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它的所表达的内容是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均匀程度,如果红细胞体积大小均匀一致,则该参数较低,在参考值范围以内。如红细胞体积大小不一致,差异较大,则该参数高于参考值。参考值为:11%~14.5%。RDW作为一种新的红细胞测量参数。它只能出现在用自动化细胞计数仪测定的结果中。它同样可以作为贫血分类的指标之一,一般可以通过RDW和MCV这两个参数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具体贫血分类指标和常见疾病如下: (1)MCV降低,RDW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慢性疾病、轻型地中海贫血、儿童。 (2)MCV降低,RDW升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β-型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病、血红蛋白S病。 (3)MCV正常,RDW正常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正常人属于此种情况。其他异常表现可有慢性疾病、慢性肝病、脾切除术后、急性出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等情况。 (4)MCV正常,RDW
1.参考值 胆红素定性:阴性 尿胆原定性:阴性或弱阳性(1:20稀释后阴性) 定量: 男:0.30~3.55 μmol/L(微摩尔/升) 女:0.00~2.64 μmol/L(微摩尔/升) 儿童:0.13~2.30 μmol/L(微摩尔/升) 2.临床意义:利用尿胆红素、尿胆原和血胆红素等检查可协助鉴别黄疸病因: (1)溶血性黄疸:当体内有大量红细胞破坏时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使血中含量增高,由于未结合胆红素不能通过肾,故尿胆红素试验阴性。未结合红素增加,导致肝细胞代偿性产生更多的结合胆红素。当将其排入肠道后转变为粪胆原的量亦增多,因而肠道吸收粪胆原及由尿中排出尿胆原的量均亦相应增加,尿胆原试验呈明显阳性。溶血性黄疸可见于各种溶血性疾病、大面积烧伤等。 (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损伤时其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除功能均可能受损。由于肝细胞摄取血浆中未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使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图3-2)。现已日益清楚,所谓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并非绝对独立的,而是互有联系,这就是进一步说明凝血机制的复杂性。 在生量条件下,凝血因子一般处于无活性的状态;当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就了生了至今仍公认为的“瀑布学说“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Ⅶ激活,到Ⅳa-PF3Ca2+复合物形成后激活因子X的过程。 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因子与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接触就被激活为Ⅻa,少量Ⅻa与HMWK可使PK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者又可与HMWK一起迅速激活大量Ⅻa,Ⅻa 又同时激活因子Ⅵ,在此阶段无需钙离子参与。继之,Ⅵ与Ca2+、因子Ⅷ和PF3共同形成复合特,从而激活因子Ⅹ为Ⅹa。内源凝血时间延长;但病人体内缺乏这些因子时并不发生出血症状。而当因子Ⅷ、Ⅸ、Ⅺ缺乏时则可见于各种血友病并有凝血时间延长。由于内源性凝血维持的时间长,因此在止血中更显重要。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可能并不需在内拳性凝途径中因子Ⅶ的接触激活这一过程,内源凝血途径是由外源凝血启动后形成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包括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酸化甘油溶血试验、蔗糖溶血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分析。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1)原理:检测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当水渗透其内部达一定程度时,红细胞发生膨胀破裂。根据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红细胞溶血的情况,通过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反映其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性。比值愈小,红细胞抵抗力愈小,渗透脆性增加。反之抵抗力增大。 参考值:开始溶血0.44%~0.42%(NaCl液),完全溶血0.34%~0.32%(NaCl液)。 (2)临床意义: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降低见于阻塞性黄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2.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 (1)原理:红细胞在37℃孵育48小时,其间由于膜异常引起钠内流倾向明显增加,ATP消耗过多;或糖酵解途径酶缺乏所引起ATP生成不足等原因可导致溶血,称为自身溶血试验。在孵育时,加入葡萄糖或A
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使得目前血细胞分析水平大大提高,它较传统的显微镜计数分类更加准确、快捷、方便,但目前较为普及的电阻抗法仪器仍存在某些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干扰,我们总结了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异常因素干扰现象及其处理对策。 1 有核红细胞对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影响 典型常用的血细胞分析仪不能完全区分有核红细胞,当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计数会出现严重干扰,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假性增高,具体会反映在白细胞直方图上,而在分类淋巴细胞比例会大大增高。处理有核红细胞干扰最经典的方法是涂片染色显微镜计数100个有核细胞中的有核红细胞数,乘以白细胞总数(X109/L),即为有核红细胞数(x109/L),白细胞总数减有核红细胞数即为校正后实际白细胞总数(x109/L),再用显微镜分类排除机器分类干扰,但其计数的准确性仍然受到技术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美国贝克曼、亚培和日本东亚公司已陆续推出了一种利用荧光染色与特殊溶血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自动计数NRBC的机器,更能有效排除NRBC对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干扰。 2 红细胞冷凝集对红细胞计数
脱落细胞学分级标准(巴氏分级国际标准) Ⅰ级:未发现异型细胞。 Ⅱ级:细胞有异型性,但无恶性证据。 Ⅲ级:具有可疑的恶性细胞,但不能确定。 Ⅳ级:具有较明显的恶性细胞。 Ⅴ级:具有肯定的恶性细胞。 注: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减少疏漏,在Ⅱ级与Ⅲ级间增加一档Ⅱ~Ⅲ级,标准是涂片内有非典型细胞或异常细胞,且出现频率在10%以上。 按巴氏分级标准 Ⅰ级:细胞少, 无不典型。 Ⅰ~Ⅱ级:有细胞, 属非肿瘤的良性病理情况。 Ⅱ级:细胞不典型, 但结构良好。 Ⅲ级:有可疑恶性细胞(细胞很不典型, 但不能确诊为癌)。 Ⅳ级:高度怀疑癌或癌特征。 Ⅴ级:癌。 巴氏结果判断 Ⅰ级:未见异常细胞。 Ⅱ级:发现异常细胞,但均为良性。 Ⅲ级:发现可疑恶性细胞。(1)性质不明细胞。(2)细胞形态明显异常,
双相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合并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缺铁贫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而巨幼贫为大细胞性贫血,当二者同时存在时红细胞MCV可正常,但巨幼贫常同时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巨幼贫可因缺乏叶酸或/和维生素B12引起。 缺铁合并叶酸缺乏时:先补充叶酸,数日后补充铁剂,因为铁剂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贫血患者常有胃肠功能紊乱,先口服叶酸有利于改善胃肠功能。 缺铁合并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先补充维生素B12,如果先补充叶酸可能会加剧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神经损害,尔后再补充叶酸和铁剂。 红细胞大量生成时,可导致低钾血症,注意防治低钾血症。 经治疗外周血象恢复正常后,可先停叶酸,后停维生素B12(如有神经损害,维生素B12至少使用半年),查血铁蛋白正常后,方可停铁剂。 以后还需根据引起双相性贫血的原因,血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测结果,适时补充相应的造血原料。 给予叶酸、维生素B12、铁剂治疗后,骨髓红细胞24h内巨幼变就会减
近年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因其快速、准确、可靠等优良的性能特点被广大的实验室人员所接受,在临床实验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只有进行全面正确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包括三个方面: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这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1 分析前质量控制 1.1 首先做好操作人员上岗前的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校准、使用、维护和保养,提高专业技术的员的素质,这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 1.2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系精密电子仪器,必须安装在一个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放置仪器的实验台要稳固,工作环境要清洁(最好操作间单独隔开),要在防潮、防止日光直射、通风良好的条件中,室内温度在15℃ 一25℃ ,相对湿度在30% 一80% ,为了安全和抗干扰,仪器应用电子稳压器并妥善接地。 1.3 标本的采集和贮存要求使用真空采血管,选用EDTAK2作为静脉血抗凝剂,其含量为1.5~2.2 mg/ml,可抗凝1mI血,采血量不少于1.5 ml,抗凝血在室温下可稳定4 h,应在采集后4 h内制备血涂片,在制片前标本应充分混匀,但不能冷藏,采血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胡晓波 数十年来,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先后推荐了血红蛋白测定(J Clin Pathol,1996年),血细胞压积(J Clin Pathol,1980年)和红细胞、白细胞计数(Clin Lab Haematol,1994年)的参考方法。由于种种原因,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直到2001年才正式公布,成为传统CBC计数 校准、确定血液分析仪校准品靶值的可靠依据(Am J Clin Pathol,2001年)。现将ICSH有关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介绍如下。 一、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ICSH曾经推荐过数种血小板计数的侯选方法,如(1)以草酸铵稀释-相差显 微镜法计数血小板;(2)电阻抗法测定RBC/PLT比率。但是,这些方法很难成为准确的、精确的、可靠的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原因有二:(1)血小板很难与细胞碎片、背景噪音鉴别;(2)大量红细胞会干扰血小板计数。 随着流式细胞仪普及应用,使血小板直接计数成为可能。一系列血小板标志物(包 括静息或激活),如抗CD42,CD41,CD61等单抗,可以标记循环血液中所有血小板,包
作者单位:解放军252医院检验科,河北保定071000 血液分析仪提示异常进行血涂片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贫血诊断主要参考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比积(HCT),对各种贫血的鉴别检验|地带网需借助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RDW)结合血涂片检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到:涂片的意义所在: (1)缺铁性贫血MCV、MCH及MCHC均明显减低而RDW增高。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中心染区明显扩大,以小细胞居多;若RDW正常,可考虑为轻型地中海性贫血。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CV、MCH、RDW 均增高,而MCHC正常。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居多,红细胞直径、厚度均大于正常,中心淡染区不明显,可见毫一乔氏小体,卡波氏环。 (3)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MCV、MCH、MCHC均正常,红细胞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而RDW正常。 (4)溶血性贫血RDW增高,血涂片上易见异形红细胞,如点彩红细胞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减少甚至耗尽时所发生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慢性失血及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 (一)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以后者的减少更为严重。贫血轻微时红细胞形态变化不大。重者则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MCV<82fl、MCH<27pg、MCHC<320g/L、RDW>l5%。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 3.血小板计数多正常。 4.网织红细胞常轻度增高。 (二)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总百分率常>30%,其中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各阶段幼红细胞胞体常较小,胞质量少,边缘不整齐,嗜喊性色调较强,细胞核小而致密。 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常因红系增生而相对减低,各阶段百分率及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4.粒、红比值减低。 5.巨核细胞系常无明显变化,血小
红细胞:每高倍视野见到 3 个以上的红细胞为异常现象。红细胞可提示肾脏和系统性的多种疾病,包括肾外伤,也可见于剧烈运动后。红细胞可见于外伤性的导尿后、结石的通过、或月经的污染。血尿可见于肾孟肾炎、肾结石、肾肿瘤和泌尿道的其他恶变、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 白细胞:肾移植病人的尿沉渣中见到大量的单个核细胞可提示早期组织排斥现象。 上皮细胞:大量的肾上皮细胞可提示活动性的肾小管变性。这些细胞常见于急性坏死和肾乳头炎坏死期病人尿沉渣中。鳞状上皮细胞常见于正常尿液中。 细菌:正常尿液中无细菌存在。标本中大量细菌的存在提示泌尿道感染。标本中白细胞的存在有助于对污染与感染的区分。 酵母菌:酵母菌细胞(白色念珠菌)可提示尿道念珠菌感染,特别是见于糖尿病患者。真菌还常见于女性阴道念珠菌感染者的被污染的尿液中。 寄生虫:尿中大多数寄生虫来自粪便或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尿道寄生虫感染可与细胞的存在有关,如血吸虫。 精虫:精虫常见于射精和性交后尿液中。 管型:管型常见于肾小球远曲小管中形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是一种胞内水解酶。测定其活性对于某些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推荐的改良Gomori钙钴法(简称改良法),其孵育时间长达4 h,试剂配制繁琐,我们将生物化学中有关磷酸基受体缓冲液的原理应用于NAP染色,即在改良法的基础上,以2-氨基-2-甲基-1-丙醇(AMP)为缓冲体系,建立一种简便快速染色法(简称快速法),孵育时间只需15 min,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主要试剂:(1)固定液:10%甲醛甲醇溶液。(2)基质液:200 g/L β-甘油磷酸钠溶液。(3)缓冲液(pH 9.6):1.0 mol/L AMP溶液,内含钙离子0.03 mol/L和镁离子0.005 mol/L(用2 mol/L盐酸调 pH)。(4)基质缓冲液(pH 9.6):取上述基质液0.5 ml加入9.5 ml缓冲液中即可(临用时配制)。 2.方法:(1)新鲜血片或骨髓片,干燥后用固定液固定10 s,流水冲洗晾干。(2)取已37℃预温的基质缓冲液约1 ml均匀涂布血
红细胞酶缺陷为遗传性溶血的三大原因之一。已知至少有19种酶缺陷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红细胞酶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较多见,丙酮酸激酶(PK)亦可见外,余均少见。 红细胞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糖代谢生成ATP。红细胞糖代谢主要有无氧糖酵解途径(EMP)和己糖单磷酸旁路(HMP)两种。前者有13种酶参与,已知其中有10种酶缺陷可以引起溶血性贫血(如 HK,GPI,PFK,ALD,TPI,PGK,DPGM,PK等)。后者有6种酶参与,均有因遗传性缺陷而引起溶血的报告(如 G6PD,GSHPx,GR,α-GCSyn, GSHSyn等)。近年来发现参与核苷酸代谢的嘧啶5'核苷酸酶(P5'N)、腺苷脱氨酶(AD)、腺苷酸激酶(AK)缺陷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以下简要介绍红细胞酶缺陷相关检测方法和原理。 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1.原理 G -6 -PD 缺乏的病人血样加入乙酰苯肼于37 ℃孵育2 ~4 小时,用煌焦油蓝染色观 察红细胞中珠蛋白小体的生成情况,计算含5 个及以上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的百分率。 2.参考值 正常人含5 个及以上珠
摘要 检查尿沉渣中管型的数量与种类,对判定肾损害有重要价值。我们对管型形成机理、分类、检查技术、正常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采用标准方法,标准单位报告(以国际单位制L(升或微升)为单位)使用多种显微镜、自动分析法或不同鉴别染色技术有助对管型的识别与鉴定从而对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不同部位损害的确定、鉴别及病程中动态观察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管型 尿沉渣 肾损害 一、形成 管型(casts)为运曲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蛋白聚集体,由于常成长条圆柱体(cylinder)故在尿中又称圆柱体尿2。1877年由Vigla及Rayer最先报道7。多量出现常提示肾实质损害,因此对泌尿系病的诊断、鉴别、病程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一定意义1。 管型的形成、演变有多种原因素:如透明管型是白蛋白、T-H糖蛋白等蛋白质在肾小管通过浓缩、酸化、盐析、凝胶化而形成3,细胞管型可因各种粒细胞、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在形成细胞管型后演变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后形成蜡样管型见图1。
作者单位: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晋城048000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血液细胞分析仪已成为血常规分析的重要手段,无论是镜检,还是使用血液分析仪,要获得血常规检验的稳定、准确的实验室检验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中的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质量控制。 1 标本的采集 为了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首先必须取得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的完整形态是作为血常规检验用的高质量标本的最基本要求。血液细胞检验标本的制备可分为采集和抗凝两个步骤。 1.1 标本的采集 按采血部位的不同,取得血常规检验标本,最常用的途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根据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有研究表明,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白细胞计数明显高(+8%),而血小板
很不错的一篇文章,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备,推荐大家阅读! 尿分析定义为在快速,可靠、准确、安全、收费合理方式下,以通常的操作方法对尿液进行检验。 由此"尿分析"一词包括下列某些或全部内容 ·肉眼评价(如颜色和透明度) ·物理学检测(如体积和比重) ·化学试纸条或试剂片检测 ·显微镜检查 每个实验室应确定使用哪些程序及应作检查的范围。根据已有的评价结果及发表的研究成果;病人群体的类型(如无症状病人群体筛选产生极少的阳性结果,而住院肾科病人的阳性率较高)来确定程序和范围;程序的内容是否合适, 应向有关的医生进行咨询。是否进行显微镜检查应由各个实验室根据他们的病人群体来决定。 尿分析检测有如下一些目的: ·疾病的辅助诊断 ·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筛查 ·疾病进展的监测 ·治疗效果或并发症的监测 滥用药物检测信息请参见NCCLS文件T/DM8-P,临床实验室的尿药物检测,推荐准则。 注:分委会推荐在处理和丢弃病人标本、质控品、校准品、能力比对检验样品,以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 正当尿蛋白的组成主要包括有:血浆蛋白,从肾小球滤过,经肾小管重吸收而排出;肾组织蛋白,由肾小管细胞分泌或因肾小球细胞损伤渗出;尿路分泌的蛋白质,由膀胱、前列腺或尿道等分泌或因尿路组织损伤或炎症而渗出。两者各约占50%。血浆蛋白以白蛋白为主,其余为小分子量蛋白,如免疫球蛋白、IgG、IgA、免疫球蛋白к和λ轻链等;肾组织蛋白主要是Tamm-Horsfall蛋白。尿蛋白组成很大程度受不同疾病的影响。 (一)、按蛋白尿发生机制分类 1. 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或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增高或血浆流量减缓,可使大量蛋白质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远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造成蛋白尿。这类蛋白尿临床上最常见,多鉴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循环障碍、缺氧等。 2. 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影响对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