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北大博士当城管又上热搜,博士笑你不懂城管

生物学霸

334

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 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了 2022 年公考拟录用人员名单,一时间引发热议。

此次拟录用的单位涉及部分政府部门及街道,设置的岗位包括城管、党群工作岗位等,拟录用 208 人。

图片

纵观这份名单中的「学历」和「毕业院校」两栏,大半以上的拟录取人员都是国内 985、211 高校以及海外名校毕业的硕士,更是有三位顶尖名校的博士生赫然现身其中,挑动了大家敏感的神经,本科生反而成了「少数群体」。

图片

图片

这也难怪此事会引起议论纷纷——若是遮住这份名单的标题,又有谁会想到,毕业于外交学院、中国社科院大学的硕士争相报考的职位,其实是月薪约 4.9K 的「城管队员」呢?

图片

所以其实也不难想象,当「北大博士考街道办城管」这样的话题冲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时,网友纷纷表示:「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比博士更高的学位是编制」。

图片

图片来源:微博

不过,无论是支持或反对的论调,无非都代表着自己背后的一套行为逻辑;而做出选择的硕博们本人,心中也总是各有各的理由和打算。

我们没必要去为这些属于个人的选择和看法分个高下对错,但也正是在这无数的「个人选择」之下,一个现实的情况愈发清晰地浮出水面:高学历人群越来越喜欢扎堆挤进这些看似「浪费学历」的职业和岗位了。

「博士怎么了,博士不用每天吃饭?」

其实每年,这样的新闻都层出不穷。

回想起去年 9 月二度发酵的话题,「去深圳高中的面试教师一半都是博士」,见怪不怪的人们甚至已经能够欣然接受这一「下嫁」现状了,纷纷调侃为「深中博士后流动站」。

图片

图片来源:微博

又如去年 8 月,同样冲上热搜的「发 Nature 论文硕士回家当公务员」一事。一个拥有如此科研能力的学术工作者竟然「背叛了学术」,回安徽老家当了个公务员,舆论自然是一时难以买账。

事后,主人公被逼无奈发声解释,说自己虽然选择了当公务员,但并不会放弃所学的化工专业,目前的岗位也和之前学校的科研经历对的上。

图片

显然,即便社会舆论逐渐对于「高学历人才从事基层工作」勉强表示了接受,但归根究底,也很难说这一现状真正意义上得到了舆论的「认可」——说得好听点叫「屈就」,说难听点就是「浪费社会资源」

仅仅把时间再倒推一年,2020 年,杭州余杭区街道办事业编招了 8 个人,清一色的全是毕业于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

图片

此事在当时掀起的社会舆论要比前文难看得多。愤怒的网民将这些高材生们比作社会的蛀虫,浪费国家资源,甚至公开辱骂其「一股腐臭味」

图片

要重申的是,每个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选择背后都有着「个人原因」,没有人有权力对他人的故事和生活指手画脚。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似乎已经成了刻板印象:高学历就该「干大事」——要么淡泊名利,为学术献身;要么纵横商海,年薪千万。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预期,无疑与这些高学历人才的真实生活之间,存在着些许差异。

根据教育部在 2021 年 8 月 27 日发布的《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 年全国共有 61317 个博士研究生毕业,而硕士研究生的数字则是前者的近 10 倍。

现实是残酷的。高学历人才数量的持续快速增加,导致了高学历人才稀缺程度的降低而高学历所带来的可预期的人生规划和价值也随即不再那么清晰,那么必然

人人都知道留在高校、研究所继续从事科研学术工作,是最理想的工作。但现实是,每年博士毕业生数量早已远超过高校教职需求数量,僧多粥少的结果,就是高校任职越来越内卷。

严格的年龄红线,较低的职位,繁重的考核,「非升即走」的压力,都使得「搞学术」逐渐从择业问题变成了一种维生问题

而若是进入社会,去企业求职,且不提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对于一些基础学科专业的硕博来说究竟有多难;光是找到一个对得起学历、时间、知识成本的岗位,便已然是一种奢望了

学历的提升必然代表着对相关领域的深度细分,而这也意味着,从企业的视角来看,除非能够将研究结果完全利用在工作之中,否则注定是学历越高,浪费越大,「还不如招个更便宜的本科生」。

图片

图片来源:知乎

身后是尴尬的择业机会,眼前则是严峻的就业环境。

近期,全国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就业形势也受疫情影响步履艰难。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 年 3 月份的 16-24 岁调查失业率达到了 16%,为近几年的最高值。同时,据教育部此前统计数据,2022 届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 1076 万人,比 2021 年足足增加了 167 万人,无论是毕业生总规模还是年度增幅,都创了近年新高。

这样的背景下,「高学历人才」们用以傍身的学历,也面临着愈发贬值的巨大风险—— 今天尚在为眼前的机会感到不满意,也许明天压根连选择的权力都没有了。

所以,选择基层工作有错吗?上文的种种新闻,便是最好的例子:即使是清北毕业,即使是博士,也并非人人都能、都该、都必须成为学术大牛或者业界天花板。

他们肩上背负着社会太多的期望,社会对待他们却并不如这份期望那么温柔,因此,他们也只能像每一个平凡的你我他一样,先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着。

但显然,社会舆论还没转过这个弯来。

未必是大材小用

我们必须承认,「高学历人才从事基层工作」是构成浪费的,哪怕没有带来多少资金、时间、甚至舆论成本的浪费,也至少是对其深耕领域所学知识的一种浪费

但这也不代表选择了基层工作便是一种「浑浑噩噩」「自暴自弃」——

将军起于卒伍,宰相出于州部。学历再高,也得从起步阶段做起,又不是「当一辈子城管」,未来的晋升空间尚未可知呢。倘若当真让这些人才空降要职,他们在高校学习中相对缺乏的社会经验和组织能力,反而更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吧。

此外,基层工作还真不意味着「谁都能干」,疫情期间,某市暴露出的种种基层管理问题,便是一类典型案例——许多事情明明可以有更好的解决路径。或许高学历人才下放到基层工作之中,对维系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

文至于此,要搞清楚的一点是,这类事情还没有发展为常态——大多数的高学历人才依然可以获得一份社会中较为优质的工作。我们只是应该正视问题,承认当下内卷严重,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畸形的地域差异的「因」,并想办法去让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去苛责已经落到个人头上做出选择的「果」。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