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碱 colchicine
互联网
1876
从百合科的秋水仙(Colchicine autumnale)的种子、鳞茎中提取出的生物碱。呈淡黄色结晶或粉末状,是七元环化合物(分子量为 399.43)。于 1934年 A. P. Dustin发现该药物可引起染色体增大,从而导致巨核形成。 R. J. Ludford( 1936), L. Havas( 1937), P. Gavandan( 1937), A Levan( 1937)等阐明,染色体的成倍增长是由于秋水仙碱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和阻碍了纺锤体的机能诱发起来的。 Levan将由秋水仙碱诱发的特殊有丝分裂称为 C有丝分裂。 A. F. Blakeslee和 A. G. Avery( 1937)用秋水仙碱进行了人工形成多倍体植物的试验。秋水仙碱及其类缘物质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着丝粒的分裂与发育。虽然,诱导了染色体的异常缩短,但是由于几乎不影响染色分体的纵裂,因此这种方法被活用于利用 C对染色体的积累而进行的各种研究。另秋水仙碱用于多倍体的制成,对育种学也作出了贡献。秋水仙碱因动植物的种类的不同,而其有效浓度也有所不同。比有效浓度低的浓度会引起多极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