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导 transduction
互联网
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DNA从供体转移到受体中的过程。转导可以通过小段染色体来进行细菌精细结构作图。转导是通过F’因子通过接合将某个特异的基因传递给受体的过程。
转导分为广泛性转导和特异性转导两种。广泛性转导是以P1或P22为媒介,通过“偷渡”和同源重组可将供体的任何基因传递给受体。两个基因间同时被P1转导的现象称为共转导。共转导可用于细菌的精细作图。特异性转导是以λ噬菌体为媒介而通过定点整合或重组将特异的基因(gal 或bio )传递给受体的过程。
低频转导(LFT)是指通过缺陷型λ(λdg)以较低的频度将gal 基因传递给受体。
高频转导(HFT)是指含有λ和λdg的双重溶原菌为供体可将gal 基因以很高的频率传递给受体。
(1)普遍转导由于在 50 年代沙门氏菌的遗传学仍是未知的领域,所以转导的发现未能得到发展。 1955 年 E. Lennox 发现了 P1 噬菌体可在 E.coli 中转导遗传物质。因 E.coli 研究得较多,所以 P1 的转导就可以得以发展。 1965 年 K. IKeda 和 J. Tomizawa 用 E.coli 的 P1 噬菌体实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现在已知 P1 噬菌体的 DNA 为双链线状,宿主为 E.coli ,它既有溶原周期又有裂解周期。 P1 的特点是( 1 )感染宿主后,每次可释放 100 个子代噬菌体;( 2 )其 DNA 分子量为 66 × 106 道尔顿,约 105 np ;( 3 ) P1 编码一个核酸酶,能降解 DNA ,但作用较慢。当噬菌体开始包装时,宿主的 DNA 大部分成为分子量为 107 - 108 道尔顿的一些片段,因 P1 包装不严格,其中约 1/100 的宿主片段可能会被错误地包装到噬菌体中,称为“偷渡”。大部分转导颗粒中含有 20 - 25 × 106 道尔顿的 DNA ,外源 DNA 片段的长度只能共转导 3 %的遗传距离。转导过程如图 8-24 所示,噬菌体感染 E.coli a + 后,进行繁殖,同时使宿主的 DNA 降解成小片段, P1 噬菌体包装时有部分错误地将宿主的 DNA 包装到头部,细胞裂解后一并释放出来。当带有宿主 a + 基因的转导颗粒再去感染 E.coli a - 时,因其不含 P1 DNA ,所以不能复制、繁殖和裂解,至少将含 a + 的 DNA 片段射入新的 a - 受体,经双交换发生重组使 a - 细胞转导成 a + ,带有 a - 的片段是线状,可被降解掉。对于任何特定的基因来说,大约以 10 - 5 的频率形成转导颗粒。
因转导颗粒不能裂解,所以不形成噬菌斑,因此侵染受体总的 P1 应为噬菌斑数加转导子数。故转导频率为:
转导频率 = |
转导子数
|
× 100 %= |
转导子数
|
× 100 % |
侵染受体的P1颗粒数
|
噬菌斑数+转导子数
|
(2)特异性转导又称局限性转导( restricted transduction ),是由 J. Lederberg 和他的学生所开拓的。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目的是想了解λ噬菌体是否像 P22 那样将供体的基因传递给受体。结果发现了另一种机制的转导。他们将紫外线诱导野生型 E.coli K12 ( λ ) gal + 中的原噬菌体,使细胞裂解,收集裂解液去感染非溶原的品系,结果在基本培养基上选择到 10 - 6 gal + 的转导体。进一步发现 : ( 1 )这些转导子是溶原的,具有“免疫力”,说明噬菌体已进入受体的染色体上。( 2 ) gal + 转导子遗传特点不稳定,有 1-10 %又变成 gal - ,表明它又失去了λ gal + ,因此推论λ gal + 是插入到受体的染色体中,而不是通过双交换而产生的。实际上既有插入,又有双交换。不稳定的部分确实由整合、环出或切离所造成。( 3 ) gal + 转导子在细菌裂解时不能产生成熟的噬菌体,即缺失 - 取代颗粒( deletion-substitution particles )。
现已知道λ噬菌体和 E.coli 之间有一个同源的特定位点叫做附着位点( attachment site ),简写为 att 。 E.coli DNA 上的称为 att B (又叫 att λ), B 是 Bacteria 的缩写;λ噬菌体 DNA 上的称 att P ,由 P 、 O 、 P' 三个序列组成(见 第 17 章), P 是 Phage 的缩写。正常的λ染色体可通过 att 位点整合到 E.coli 的染色体中,呈原噬菌体状态(图 8-26a ),进入溶原周期。在紫外线的诱导或自发治愈时,λ染色体又可以切离出来,但切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切离,切离出的基因组是完整的;另一种是非正常切离,将 att 位点附近的既有 gal 或 bio 错误地环出,而将本身的 DNA 部分片段遗留在 E.coli 的基因组中(图 8-26a 和 e )。λ dg ( λ d gal ) 是指带有 gal 基因的缺陷型λ,其尾部基因 J 丢失,不能复制;λ pgal 表示带有 gal 基因的另一种缺陷型λ,仅丢失了 b 区,菌体仍然裂解,形成噬菌斑,“ P ”表示噬菌斑( plaque )。λ dbio ,表示带有宿主的 bio 基因,而丢失了反终止蛋白基因 N ,故不能形成噬菌斑;λ pbio 是表示带有 bio ,而丢失了 int 和 xis 基因,这两个基因和整合有关,不影响裂解,故可以形成噬菌斑。正常的λ因其末端代携带 gal + 或 bio ,所以它侵染 gal - 或 bio - E.coli 时,不能使它们转导成野生型(图 8-26b );λ dg 侵染 gal - 菌株时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进行转导(图 8-26c ):一种是通过整合形成部分二倍体,这种转导子不稳定,可因λ的切离、丢失而又回复成 gal - 品系。另一种是通过λ携带的 gal + 和受体的基因 gal - 进行同源配对,经双交换,产生重组的转导子,这种转导子较为稳定。 由于λ dg 多不能复制,经诱导使细胞裂解后,只能释放出 1 个λ dg 去感染受体,转导的频率较低(小于 10 - 6 ),故称为低频转导( low-frequency transduction, LFT )。
当带有 gal + 的λ dg 感染 E.coli gal - ( λ ) 时,可通过两种不同途径形成双重溶原( double lysoge )细菌,一种是通过整合,另一种是通过λ dg 和已整合的正常λ dg 之间通过单交换进行同源重组所组成。双重溶原菌的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正常的λ可提供给λ dg 复制所需的一切物质,因而λ和λ dg 同步大量复制,直至细胞裂解释放出来,λ感染敏感性细菌可形成噬菌斑,噬菌斑数既表示正常λ数,也表示λ dg 的总数。λ dg 可感染 E.coli gal - 受体,进行转导。由于一个细胞能释放出比 LFT 多得多的λ dg ,所以转导频率较高,故称为高频转导( High-feequency transduction, HFT )。
转导的发现
1952年J.Lederberg 和他的学生N. Zinder在鼠伤寒沙门氏细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中寻找遗传重组,所用的方法和E.coli 的杂交实验相似。他们用phe- trp- tyr- ×met- his- 结果获得了10-5 的原养型重组子(phe+ trp+ tyr+ met+ his+ )。但将两个亲本放在U形管的两臂中,结果也能同样获得重组子,此和E.coli 杂交是不同的,于是他们推论以上的杂交并不需要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可能是以一种滤过性因子(F A )为媒介来传递遗传物质。根据FA和沙门氏细菌中的温和噬菌体P22之间具有以下平行关系而推测F A 因子正是P22。
(1)P22的侵染性和FA的能力都可被一些水解酶,如DNase和胰蛋白酶所抑制;
(2)FA的大小和质量与P22相同。
(3)用P22抗血清或加热处理都可以使P22和FA失活,且失活速率相同;
(4)F A 和P22的宿主范围相同。
就这样他们发现了与转化、接合作用不同的细菌传递遗传物质的第三种途径--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