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杂种 interspecific hybrid
互联网
965
种间杂种 interspecific hybrid,specieshy-brid 种间杂种指的是同属不同种的两个个体间进行杂交(种间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第一代。由于分类学是以形态上的不同为主要依据,分类学上种的亲缘程度与杂交时的亲和性不一定平行,所以种间杂交的成功率随着不同的种的配合而有种种变化。一般要比种内杂交困难得多。当然植物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在Triticum和Brassica这两个属中甚至可有属间杂种,这是分析研究染色体的好材料。动物中,人们对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以系统学、遗传学。胚胎学、细胞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种间杂交的研究。山阶芳麿(1943)曾提出一个用于表示种间、属间等杂种不育程度的分类方式。种间杂种的染色体数是双亲染色体半数之和,例如小麦的二粒系(2n=28)与普通系(2n=42)杂交产生的第一代,体细胞染色体是35。但是Saccharum officinarum(n=40)×S.spontaneum (n=32)其F1的染色体数按前者的品系不同分别有2n=103和112两种。杂种的形态多表现为双亲的中间型,也有仅受卵的细胞质影响,而某些性状近似母体的。种间杂种常能完全地生长发育。种间亲缘程度极近时,甚至还表现出杂种优势。但亲缘过远时则多呈现劣势。杂种的可育性通常很低。这与杂种染色体的组成有关。对在早期发育一定阶段即停止发育的两栖类的种间杂种所进行的研究证明,发育过程中核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受精后氧的消耗上升,但发育停止就不再出现上升,RNA的合成在发育停止时也停止,出现异常的RNA蓄积,相反DNA的合成在发育停止后仍继续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把部分发育停止的胚移植到正常的胚中,通过它们的组合可显有与正常个体相同的分化和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