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四个翅膀“飞”的恐龙(一)

互联网

735


提起恐龙,大家脑海中闪现的第一印象,自然是高出我们好几倍,只要一只脚就可以把我们踩个稀吧烂的庞然大物,不然就是浑身长着鳞片,有一副冷酷外表的凶猛怪兽,谁会想到还有不足一米高的“微型”恐龙,更不可思议的它是浑身披着美丽的羽毛,扑打着四个翅膀,拖着和身体一样长的尾巴,活跃在树与树之间……




重返一亿三千万年前
一亿三千万年前的早白垩纪,辽西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混合着潮湿的味道。茂密的森林覆盖了陆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湖泊在森林中交错纵横。清晨,暖暖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间洒落下来,动物们在岸边
闲散的游来荡去,不时有几只聒噪的大鸟从森林上空飞过,打扰了酣睡中懒虫们的清梦。
渐渐的,岸边的动物们开始多起来,森林看上去忙碌了不少。树叶间有只斑斓的恐龙格外引人注目。小小的个头,差不多是同类中最矮小的一个了,只有七八十公分,但却格外的漂亮。全身上下披着彩色的羽毛,连四肢上都是,更别提尾巴了,像把大扑扇,占了整个身体的一半!不过,头倒是长得小小的,虽然好象有点比例失调,但还满可爱的。不过前提是,它别张开那张大嘴,炫耀满口锋利的牙齿。一看就知道它喜欢吃肉,饿了的时候,连昆虫都不放过。
吓了你一跳的还不是这个,而是这家伙居然长了四个翅膀!上面的两个倒还象样,至少和鸟差不多,可下面的两个翅膀就有点离谱了,感觉像是鸟腿上长满了羽毛,又凭空伸出两个爪子,想来它走起路来肯定笨得要死!
不过小家伙还是挺聪明的,它没有用走的,而是用滑的!或者说……“飞走”!这倒是住在树上的一大好处——可以锻炼滑翔!好动的小恐龙不时从一棵树滑到另一棵数上,说不定现在鼯鼠的动作就是学它,但没这个原版做得漂亮!
不知道它的同伴们都叫它什么,但是现在的科学家们都叫它“顾氏小盗龙”。
走进中国的白垩纪公园-辽西
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汪筱林博士介绍,辽宁西部是个庞大的历史宝库,丰富的化石埋藏,见证了热河生物群繁荣异常的鼎盛之姿。这里的岩层像是一本保存了上亿年的古书,真实的记录着一亿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每一段或悲或喜的故事。
当年的辽西大地,经历了由盛极一时到瞬间覆灭的大起大落,对生活在那里的物种来说,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但却为考古学家们留下了触及那个时代脉搏的空间,满足了科学考察的诸多条件。
一亿多年前,辽西地区的气候非常的温暖潮湿,雨水充足,大量的生物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无论是天空、陆地还是江河湖泊,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气息,物种繁多,生机勃勃。
而丰富的化石蕴藏,仅有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还不足够,它还需要满足诸多严苛的条件。首先必须有一些大型的灾变事件,例如地震、火山爆发等,造成大批生物的突然死亡。大量的证据表明,辽西大地在1亿多年前,火山爆发非常非常的频繁。火山爆发喷出来的有毒气体、有害元素,再加上火山灰的喷射和由火山爆发引起的森林大火等等这些灾变事件,使的辽西的生存环境发生突变,空气中充斥着大量的有毒气体,河水大面积的被有害元素污染,大批大批的动植物在大自然的灾难中死去,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迁,这些死亡的动物被深深的埋藏起来。这些现象通过对覆盖在化石表面的火山灰以及岩石、化石的研究分析中,可以得到切实的验证。 但这些动物死亡后必须原地埋藏,也就是说,不能够经过远距离的搬运,不能被河流、狂风等力量搬往较远的异地。而辽西的很多鸟类、恐龙的化石都埋藏在一种深胡的环境。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的原地埋藏,但经研究表明,这些生物是在活着的时候进行的主动搬运。例如,发生森林大火时,陆地上的动物就要往相对安全一些的地方逃跑,于是,大部分的动物都聚集到了远离陆地的湖泊。此间,很多动物溺水死亡,尸体就沉积在了深湖地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化石保持了相当的完整性,避免了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的命运,直到一亿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清晰地目睹这些远古生物当年的风采。 当生物死亡后必须快速的埋藏,不能在地表暴露太长的时间。因为在空气中,生物尸体处在一个氧化的环境中,它会很快的腐烂,这样骨骼就会散架,不复原来的面目。而在辽西,经过多次的火山大爆发,火山灰大量的沉积。瞬间埋藏起成批的动植物,使其同外界空气隔绝。在还原环境下慢慢的分解,这样才保持了比较完整的生物化石。
以上的种种因素造就了如今辽西化石资源的繁荣。那里的大片土地上都有远古生物生活过的气息。到2000年小盗龙的发现,人们已经从辽西地区一亿多年前形成的岩层当中采集到了7种不同的兽脚类恐龙化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鸟类、鱼类、海龟、和其他种类的恐龙化石等等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这一切都在告诉着现今的人们那段发生在一亿多年前的真实故事。
发现顾氏小盗龙
发现顾氏小盗龙,其实多少是有些意外收获的成分的。鉴于辽西地区化石资源的富饶,从1997年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便在辽西筹备设立了一个课题组,专门从事发掘研究工作。科学家们每年都会在那里呆上好几个月,发掘成果卓著。
对于顾氏小盗龙的发掘,也是经历了科学家们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顾氏小盗龙的主要研究者徐星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早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就命名了一种叫作赵氏小盗龙的恐龙。我们自己感觉从理论上推测,其实赵氏小盗龙也应该是长着四个翅膀的,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直接的化石证据。”而此时早已经有诸多针对鸟类起源和飞行起源的研究探讨。赵氏小盗龙的发现让徐星对于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和更进一步研究动力。
1996年,我国辽西地区就在大约1.25亿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叫做“中华龙鸟”的小型肉食性恐龙化石标本。当时,我国的科学家就发现,这一恐龙身体上覆盖着一层“毛” 状皮肤衍生物。1997和1998年,辽西地区又相继发现了两种带羽毛的恐龙:“原始祖鸟”和尾羽龙,这两种恐龙都长着真正的羽毛。而2000年赵氏小盗龙的发现,则蕴涵了更多此前没有发现过的重要信息。
2001年8、9月开始,课题组再一次前往辽宁,在朝阳市上河首地区设立了发掘点。这里离市区很近,大约只有5公里的距离,是热河生物群化石的聚集区,几乎任意选取一个地区发掘,都会有所发现。2000年,课题组就曾在这一地区进行过发掘,对这一带比较了解,知道附近地区的古生物化石非常富集,并且埋藏较浅,发掘起来比较容易,工作量也相对要少。所以新的发掘点设在旧发掘点的二三百米处。
“那里整个是个丘陵地带,到处都是小山丘,种着田地,我们的化石点就在小村庄附近的山丘上。挖了一个大约15到20平方米左右的坑,虽然很小,但却挖到了包括鸟类、鱼类、龟鳖类、恐龙类在内的几十件标本。第一块顾氏小盗龙的标本是在10月份发现的,但当时并没有十分在意,因为化石还没有修过,具体的情况看不太清楚,只能感觉到它是个长羽毛的恐龙。但长羽毛的恐龙很多,所以我们还不能确定它是不是我们希望寻找的四个翅膀的恐龙。”徐星博士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虽然当时发现的化石还不是很完整,但已经可以探究出些端倪。“在此后的一次次发掘中,顾氏小盗龙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我们又陆陆续续从老乡手中买了一些,其中还有一块标本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通过综合研究这些标本,我们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是个长着四个翅膀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命名,徐星说道:“我们研究的这些化石,包括小盗龙在内,都是热河生物群的一部分,于是,我们想把这项研究成果献给曾对热河生物群研究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中科院顾知微院士,所以就给它取名为顾氏小盗龙。”
“目前,我们主要研究的是6块标本,其中有两块是顾氏小盗龙的化石,而剩下的部分是和它非常类似的恐龙化石。现在顾氏小盗龙的庐山真面目已经重现出来,除躯干部分有些缺失外,其它部分都保持得相当完整。”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