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互联网

1173
相关专题
 

(一) 免疫 荧光细胞化学技术
1941年,浣熊等建立了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它的原理是根据抗原 抗体反应的规律,把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抗原或抗体,然后以它作为探针来检测组织或细胞内的相应物质。应用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夹心法和补体法等。在荧光显微镜下,根据其形成复合物所发的荧光,来确定判断检测物的来源、性质和部位。目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如免疫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临床检验学等。
由于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所具有的特异性、快速性和某方面的准确性,又由于许多新技术和仪器的应用如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扫描电镜和双光子显微镜、荧光激活细胞分类器等,该项技术可发展至更高的阶段,开创更新的领域。虽然如此,应用于临床作为病理学的诊断还是少之又少,相信随着各种技术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荧光抗体被应用于临床的诊断。

(1)常用的抗体和蛋白质标记的荧光素有:
①异硫氰酸荧光黄(Fluoresein isothiocyanate,FITC):结晶粉末状,呈黄色、橙黄色或褐黄色,易溶于水和酒精等溶剂,室温下可保存两年以上,最大发射光谱为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
②四甲基异硫氰酸罗达明(Tetramethylyodamine isothiocyanate,TRITC):结晶粉末状,呈紫红色,易溶于水和酒精等溶剂。最大发射光谱为620nm,呈现橙红色荧光。
③四乙基罗达明(Tetramethylyodamine B200,RB200):结晶粉末状,呈褐红色,易溶于酒精和丙酮,但不溶于水。最大发射光谱为596~600nm,呈现橙红色荧光。

(2)常用的荧光标记法
①直接法:这是最早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已知的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后成为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时将该抗体直接滴在载玻片上进行孵育,使之直接与载玻片上的抗原结合,于荧光显微镜 下观察检查,作出判断。
评价:该法简单易行、特异性高、快速方便,常用于肾活检几种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和病原体的检测。但其存在不足就是只能检测相应的一种物质,敏感性较差,效果有时不理想,目前较少作为更多方面的检测。
②间接法:该法的基本原理是用特异性的抗体与切片中的抗原结合后,继用间接荧光抗体,与前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荧光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根据复合物的发光情况来确定所检测的抗原。
评价:本法由于结合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荧光素抗体增多,发出的荧光亮度强,因而其敏感性强。目前本法应用较广泛,只需制备一种种属荧光抗体,即可适用于多种第一抗体的标记显示。
1.存在问题:
2.制作好的切片不能长期保存,影响各种资料的积累。
3.所作出的结论较主观。
有些经固定的石蜡切片不适合等。

(二)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
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共价键将酶结合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在检测时,抗原抗体复合物中带有标记结合上去的酶,其特性可催化底物,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上产生不溶性的有色产物,从而可用一般光镜来检测判断,确定组织的来源、种属和部位。
评价:
1.优点:
2.可用光镜检查。
3.切片可长期保存,有利于资料积累。
4.可以会诊,所得结果较为客观。
5.既适用于冰冻切片,也适用于石蜡切片。
技术较为简单,易于普及和推广。
1.存在问题:
2.酶与抗体间的共价结合可损害部分抗体和酶的化学。
3.酶标记抗体分子量较大,对组织的穿透性较缓慢。
4. 抗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抗体被酶标记后与切片中的抗原结合,常可引起背景的染色,影响阳性物的判断。
敏感性不强,目前已不被使用。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