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互联网

981
佚名
 

摘要 目的:分析倍他司汀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在对其作用机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外临床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从近20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倍他司汀作为一个组胺H1受体的弱激动剂,H3受体的强拮抗剂,对各种程度及发作频率的眩晕、头晕、不平衡的症状均能有效控制,并能显著改善局部脑血流量。其毒副作用也较其他抗眩晕药低,并有长期用药作用不减退的特点。倍他司汀是梅尼埃病和其他前庭性眩晕维持治疗有效的药物,并可用于治疗头晕、大脑局部供血不足。

STUDY ADVANCES OF BETAHISTINE IN TREATMENT OF VERTIGO

Chen Hua,Yu Qingsheng(Guangzhou Institute of Snake Venom,Guangzhou 510182)

ABSTRACT OBJECTIVE:The mechanism,clinical use and study advances of betahistine were analyzed.METHODS:The advances in foreign clinical studies were reviewed.RESULTS AND cONCLUSION:Betahistine is a weak histamine H1 receptor agonist and a strong histamine H3 receptor antagonist.From the achievement of the late twenty years'studie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gent is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vertigo,dizziness and unbalance of various duration and severity,and cerebral blood flow can be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it.Its ADRs is lower than other antinic drugs and no drug resistance was observed during long terms treatment.

KEY WORDS Betahistine;Vertigo;Dizziness;Histamine

眩晕是由外周迷路或中枢前庭通路失常引起的临床表现〔1〕。其病因主要有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运动病、突发性前庭衰竭等。近20年来,人们认识到组胺及组胺受体是哺乳动物前庭系统的重要中介物质,使用组胺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治疗眩晕有了很大进展〔2〕,其中倍他司汀(betahistine)由于其高效、低毒而倍受瞩目。

1 作用机制

倍他司汀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性质与组胺相类似。它是组胺H1受体的弱激动剂,H3受体的强拮抗剂,对H2受体几乎没有作用〔3〕。

在中枢神经系统,许多研究已证明组胺同时作为局部激素和神经递质,与激素分泌,能量产生,睡眠同清醒,脑血流量的调节相关。组胺H1受体与磷酸肌醇通路相耦联,通过第二信使使钙离子动员,对外周及中枢的微血管均有很强的舒张作用〔2,4〕。组胺H1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对保持清醒状态是必不可少的,H2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系统相关,以环腺苷单磷酸作为第二信使,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5〕。已经发现在突触后膜同时有H1、H2受体存在〔2〕。H3受体是存在于突触前膜的自受体,对神经末梢组胺的合成和分泌起着副反馈调节的作用。H3受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枢,但其对外周循环系统和胃肠道的功能起着生理调节作用〔6,7〕。体外实验证明组胺能引起前庭中核神经元去极化,并促进这些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8〕。H3受体被认为与此作用有关,可能是通过抑制突触末梢组胺的释放,对前庭神经元的放电起下调作用〔2〕。

倍他司汀通过抑制H3受体抑制组胺的自身负反馈机制延长已分泌组胺的作用时间。目前的研究表明它抗眩晕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在:①对脑及内耳血管舒张作用。这被认为是组胺抗眩晕的最重要的作用机制〔2〕。动物实验证明静注倍他司汀可舒张血管,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量增加54%。还有研究表明,它可对内耳、迷路、前庭微循环系统包括毛细血管、小动脉、血管纹、螺旋韧带中的毛细血管、小动-静脉连拱(arcades)产生舒张作用。而且大鼠实验显示倍他司汀在不引起系统效应的低剂量下,就可引起迷路血流量(CBF)的增加。这种作用不能被H3受体激动剂α-甲基组胺阻断,而能被胆碱能受体阻断剂阿托品阻断,这提示倍他司汀可能通过作用于迷路血管上的特殊受体,如胆碱能受体起作用〔9〕。但也有研究认为可能是α-甲基组胺等H3受体激动剂不通过血脑屏障的缘故,因此倍他司汀对CBF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倍他司汀的循环系统作用在人体实验中也得到证实,如增加脑血管病患者局部的脑血流,显著改善老年患者大脑功能〔10〕。②影响前庭神经核。倍他司汀能剂量依赖地抑制神经冲动向前庭外侧多突触神经元传导,这种作用并不是由于其改善脑干及神经元的血流而产生的间接作用〔11〕。倍他司汀作为H1受体的弱激动剂,H3受体的拮抗剂,本身单独使用时对H1受体的激动作用非常微弱,但与组胺合用时,作为一个部分激动剂,能竞争性抑制病理情况下过度分泌的组胺对前庭中核H1受体的激动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不仅发生在前庭中核,也发生在大脑的其他区域,包括丘脑及皮质等有H1受体分布并受下丘脑组胺能神经系统支配的部分。这被认为是倍他司汀抗眩晕,抗运动病的机制之一〔12〕。在单侧前庭神经切除术的猫模型上,倍他司汀通过作用于突触前的H3受体和突触后的H1受体,促进前庭、乳突状神经核组胺的分泌,促进前庭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组胺增加大脑的兴奋性,或者更直接由组胺作用于前庭神经核,使两侧的神经元活性恢复平衡有关〔5,13〕。

最新的研究提出以上这两方面的作用都比较弱,不足以解释其在临床应用上的有效性,认为除了以上机制之外,还与倍他司汀对大脑皮质及耳蜗神经电生理的非特异作用有关〔14〕。

2 药代动力学

成人口服后迅速吸收,在3 h内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大部分药物经过肾脏代谢为2-吡啶乙酸,通过尿液24 h内完全排出体外。

3 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6 347例(6 311例患者,36例健康志愿者)临床研究表明倍他司汀的副作用较少,最多见为消化道症状如上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引起嗜睡、无力、抑郁等较严重的副作用较氟桂利嗪少〔15〕。而且这些副作用大多程度很轻微,持续时间短,一般无须减量或停药即可恢复。Cochran的研究指出这些副作用与H2受体相关的胃酸分泌过多无关,因为倍他司汀对胃酸分泌无影响。Jimenez等〔16〕于1996年报道了1例在使用倍他司汀的过程中出现气管痉挛的个案,机制不明。与其他常用的抗眩晕药如皮质激素、利尿药相比,倍他司汀的副作用较轻微。

  倍他司汀不能与抗组胺药合用,抗组胺药能降低倍他司汀的疗效。儿童及哺乳期的妇女禁用。 胃溃疡 、哮喘患者、孕妇只有在必要和有直接医疗监护的条件下使用。

4 临床应用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已证明倍他司汀对于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运动病以及颈椎病、脑动脉硬化、 高血压 、脑外伤等引起的脑局部供血不足、精神因素所致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眩晕和慢性的头晕有效。倍他司汀一般用量为12 mg,tid(应用范围8~16 mg,tid),治疗时间一般为6周或一直维持到治疗结束。在所有的研究中,倍他司汀对各种程度及发作频率的眩晕、头晕、不平衡的症状均能有效控制。与组胺相比倍他司汀可以口服,治疗范围也较组胺广泛,在抗眩晕效果方面,其相对组胺有明显优势〔2〕。钙拮抗剂脑益嗪和氟桂利嗪也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眩晕药,其通过阻断五羟色胺和组胺的受体,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有舒张血管的作用。Fraysse等〔15〕设计了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比较氟桂利嗪与倍他司汀抗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组28例,服倍他司汀16mg,tid。二组27例,早晨及中午各服1次安慰剂,晚服氟桂利嗪10mg。观察2个月,第1个月中两药在控制眩晕持续时间、眩晕程度上都明显有效,但组间分析表明倍他司汀优于氟桂利嗪。其中仅倍他司汀能明显地控制眩晕次数及前庭症状。第2个月,倍他司汀效果仍好,而氟桂利嗪效果不再明显。而Verspeelt等〔17〕认为,两者在治疗前庭性眩晕的效果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两者使用的诊断标准以及疗效评定标准不一致。

参考文献

1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