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动物学知识

互联网

1166
相关专题

林奈在动物分类上的功绩

林奈(Linnaeus, Carolos, l707~1778)是瑞典植物 分类学家,他的最大成就是发明了“双名法”,使过去紊乱的植物 名称归于统一,对植物分类学研究的进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许多人也许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林奈的“双名法”对动物也同样适用。所有动物的命名,都是采用和植物一样的林奈发明的“双名法”。

在林奈之前,每种动物的名称,由于各国语言文字不同,叫法不一;就是在一个国家里,各地的名称也可能不同,往往造成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林奈的“双名法“提出来以后,国际上便统一采用了“双名法”来对动物进行命名,从此,各国学者在动物的鉴别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方面就方便多了。现已发现和命名的动物约有120万种,植物约有40万种,如果说林奈的“双名法”为植物分类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么林奈的“双名法”在动物分类上的功绩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甚至超过前者。

林奈偏爱于植物,曾亲自搜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并为许多植物定名。也许是这个原因,人们只记住了他对植物分类学的贡献。其实,林奈也曾为不少动物定名,不信你去翻翻动物学教科书,如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家犬(Canis fanliaris Linn)都是由林奈定名的。

拉马克和居维叶的争论

拉马克(Lamarck,Jean Baptiste,1744~1829)和居维叶是同一时期的法国生物学家,被后人称之为提倡生物进化 学说的先驱者。作为一个最先提出所谓生物进化 学说的生物学家,拉马克本人并没有用过“进化”这个词,直到拉马克死后又过了一代人的时间,这个词才开始使用。拉马克在1800年就生物形态演变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生物发生改变是由两种因素引起的,一是生物内部的生命力,二是特殊的环境影响。换句话讲,动物形态的改变是由它的内因和外部环境决定的。为什么动物会适应环境呢?拉马克用“获得性遗传”的概念解释了这一点:动物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形成了新习惯,新习惯的形成使动物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以后这种改变又传给了后代,经过很多代以后,才能看到这种变化。在拉马克提出这个观点之前,生物界一直认为生物是不可能变的,生出来是什么样,就一直保持原样。以居维叶为首的物种 不变论者与拉马克展开了一场生物史上的大争论。居维叶提出:按照拉马克的理论,各种类型的动物之间应该有些过渡类型,才能说明生物逐渐变化的过程。但在拉马克那个时代,古生物化石的研究还很零散,拿不出多少证据来证实生物变化这个学说。争论的最后结果,当时的人们没有接受拉马克的思想,居维叶的物种 不变理论继续统治生物界。50年后,达尔文根据生物的地理分布,动、植物在家养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变化、动物形态学和胚胎发育等方面的大量证据,证实了生物是可变的,比拉马克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变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生物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

两项有趣的实验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肺炎球菌做实验。肺炎球菌有两种,一种是致病的,一种不致病。他把少量不致病菌与大量经加热杀死的致病菌混合在一起,注射到小白鼠身上,按说小白鼠被注射的是不致病和已经杀死的病菌,不应该得病了,可是结果相反,大部分小白鼠都感染了肺炎,从它们的血液中还可以分离出活的致病肺炎球菌。这引起了格里菲思的兴趣:一定是致病菌中有一种物质进入到活的不致病的菌中,使其变成可以致病的球菌了。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这成了科学家们一直想弄清的问题。

1944年,法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又做了一项实验。从有荚膜的光滑型肺炎球菌中,分离出一种物质,科学家给这种物质取名为“转化因素”,把转化因素加入到装有无荚膜的粗糙型肺炎球菌的培养基(一种培养细菌 的物质)上,无荚膜菌从培养基中吸取了转化因素之后,竟长出荚膜来了。而且它的后代也都有荚膜。经过生物化学分析,证明转化因素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核酸。这两项实验第一次证明了核酸是遗传物质 ,它控制着生物特性的形成,并能够自我复制、传给下一代。

中国动物学的创始人之一——秉志

秉志(1886~1965)是河南开封人,自幼聪颖好学,能写诗作文。18岁那年他考上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从开封到北京读书。在北京读书期间,他读了大量从西方进来的科学书籍,其中有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使他对生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4年大学学习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第一届官费留学生,他选择了生物作为赴美国学习的专业。到美国后他先后学习、研究了昆虫学、解剖学、脊椎动物神经学,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

秉志并不满足于在美国的学习研究成果,他决心用学来的知识报效自己的祖国。1920年,34岁的秉志回到中国,立志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生物科学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当时的中国一片黑暗,政府腐败,一个堂堂的中国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科学研究机构,为了创建祖国的科学事业,早在1915年前后,还在美国的秉志就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群众性的自然科学学术组织,然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科学刊物《科学》。回国后,秉志在南京高等师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当时,人们对生物这门科学还很陌生,学习生物的学生很少,秉志别开生面的教学方法以及丰富的生物知识,吸引了许多学生。他们对生物学由好奇转而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放弃原来的专业而改学生物学。1922年8月18日,在秉志的积极活动下,中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 在南京成立,秉志任所长。

作为一个动物学家,秉志学识广博。在青年时期,他从昆虫学到人体解剖学都有扎实的科学功底,从事研究工作后,他在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 、昆虫学、古动物学等方面有相当的成就。他研究的动物大到老虎,小到摇蚊,从现存活动物到古代化石,他都研究过。秉志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位治学严谨的好老师,他为中国生物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全中国,在动物分类和形态方面,从单细胞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的哺乳类,都有他的学生做过或正在做着研究,其中有不少人已是中国动物界的知名学者了。

秉志是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和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创办人,他为中国生物科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中国近代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

是谁把达尔文介绍到中国的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1859年他的《物种起源》在英国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是谁把达尔文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来的?

第一个把达尔文进化论带入中国的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3~1921)。严复早年在英国留学,当时正是达尔文进化论在西方广泛传播的时候,严复深受影响,感到耳目为之一新。严复于1898年翻译出《天演论》,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在严复之前,也有些零碎的达尔文的观点随着其他西方科学知识一起传入中国,但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是严复和他翻译的《天演论》。

《天演论》主要讲述了生物演化中,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社会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对生物的发生、进化作了科学的解释,尤其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当时中国的科学界。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仅是传播了一些先进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生物进化观点,成了当时中国人民为自己的生存要奋起反抗压迫的鼓动力。然而,严复的《天演论》仅仅是翻译的进化论的支持者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并不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真正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介绍到中国的是马君武(1882~1939)。他继严复翻译赫肯黎的《天演论》之后,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积极的、系统的宣传。从1902年开始翻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919年才正式出版。1936年他又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另一本书《人类原始及类择》,此外,马君武还自己写了《达尔文》一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达尔文学说,为达尔文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