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端锚聚合酶与端粒

互联网

833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个特殊结构,由一段具有特定重复序列的DNA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是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端粒DNA的复制不是由DNA聚合酶完成的,而是由端粒酶 (telomerase)催化合成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正常细胞随着细胞分裂活动的进行,端粒DNA逐渐缩短,当缩短到一定程度时,染色体结构被破坏,细胞进入衰老期并以死亡而告终。但当细胞发生癌变时,由于端粒酶的重新激活,这种端粒DNA随分裂活动发生渐进性缩短的趋势受到阻遏,使正常细胞转化成具有无限分裂能力的永生化恶性细胞。

研究表明,端粒DNA在与端粒蛋白共同作用下自身回折,在染色体的末端形成一个大的DNA套索结构,即t-环(telomere loop)。目前已知人的端粒功能需要两个特殊的端粒结合蛋白TRF1(telomeric repeat binding factor 1)和TRF2。TRF2起到保护染色体末端的作用,TRF1参与调节端粒的长度。在端粒酶阳性的细胞中过表达TRF1导致端粒长度的缩短,而抑制TRF1的表达可以增加端粒的长度。TRF1不能控制端粒酶的表达,但可抑制端粒酶在端粒末端的作用。由此提出了“端粒长度调节的蛋白计数模型”(proteincounting mechanism for telomere length regulation):端粒DNA结合TRF1达到一个临界数目时,便产生抑制端粒酶复合物活性的信号,端粒延伸终止;若染色体不完全复制、核酸外切酶降解或发生重组 ,导致端粒长度缩短,端粒结合的TRF1也相应减少,当TRF1减少到临界数目时,则重新激活端粒酶复合物,端粒长度再次延伸到特定长度。当端粒DNA结合的TRF1又重新达到临界数目时,再次抑制端粒酶复合物的活性,从而维持了癌细胞端粒长度的稳定性。

但是,是什么因素控制TRF1与端粒DNA的结合与分离呢?直到Smith等[1]发现了端锚聚合酶(TRF1-interacting ankyrinrelated ADP-ribose polymerase,Tankyrase),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端锚聚合酶是人端粒复合物中的一个重要组分,其基因定位于人第8号染色体[2]。它是一个由1327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蛋白质,其中心区域含有24个锚蛋白(ankyrin)的重复区,C末端与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oly(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e)polymerase,PARP]的催化区域同源,因此具有PARP活性。端锚聚合酶在细胞内的定位依赖于细胞周期[3]。端锚聚合酶在中期与TRF1结合共存于染色体末端,此外,也存在于核孔复合物中。在有丝分裂时,伴随核膜破裂与核孔复合物的解离,端锚聚合酶又定位于有丝分裂中心体周围。研究表明,端锚聚合酶不具有核定位信号,它在细胞内的定位受细胞周期和TRF1调节。体外研究表明,端锚聚合酶的PARP活性作用的底物一个是TRF1,另一个是端锚聚合酶自身。端锚聚合酶与TRF1的作用是瞬时的,此时的TRF1形成二聚体。体外重组 表达的端锚聚合酶可使TRF1核糖基化而丧失结合端粒DNA的能力,允许端粒酶结合端粒DNA,使端粒得以延伸。这表明,在人细胞中,端粒的功能受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的调节。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