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骨髓标本的准备

互联网

4695

(一)骨髓穿刺术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骨髓细胞学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最重要手段。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下列情况时,可做骨髓细胞学检查。
(1)外周血细胞成份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减少,一系、二系或三系增多,一系增多伴二系减少等,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
(2)发烧,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3)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
(4)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副伤寒、疟疾、恶心、败血症)等。
2.禁忌证  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试剂器材
骨髓穿刺针、消毒孔巾、一次性消毒采血针、2%利多卡因、络合腆和乙醇、无菌手套、消毒干棉球及纱布、胶带、玻片。
操作步骤
1.选择体位  穿刺部位不同其体位也有所不同。如髂骨后上棘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髂骨前上棘采用仰卧位。
2.定位  髓骨后上棘穿刺点为脊柱两旁臀部上方突出的骨性标志,约相当于第5腰椎的水平;髂骨前上棘穿刺点为髂前上棘顶端往后约1~2cm处;胸骨穿刺点为第2、3肋间隙所对应的胸骨中点,或与胸骨体交接处的胸骨体。确定穿刺点后,标上"十"字形记号,然后甲紫标记。
3.常规消毒  用络合腆和乙醇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常规消毒,打开已消毒的骨髓穿刺包,带上无菌手套,铺上孔巾。
4.局部麻醉  2%利多卡因,在皮内注射形成一小皮丘,然后垂直进针,直到骨膜,边进针边注局麻药,并以穿刺点为中心,多点麻醉其周围的骨膜。拔针后,局部轻轻按摩片刻。
5.进骨髓穿刺针  将穿刺针套上针芯,调整固定器离针尖约1~1.5cm,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从穿刺点沿垂直方向左右旋转进针(胸骨穿刺除外),直至骨皮质时阻力增加,再用力后阻力突然下降,穿刺针固定表明已进入了骨髓腔。
6.抽吸骨髓液  拔除针芯,套上干燥的无菌针筒,抽吸骨髓液约0.2mL,置于事先准备好的干净玻片上,由助手立即涂片。
7.拔出骨髓穿刺针  取针筒后,套上针芯,将整个穿刺针拔出。
8.包扎伤口  用消毒纱布压迫伤口,用络合腆消毒穿刺点然后敷以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或盖以创可帖。
注意事项
1.对于初诊的患者,骨髓穿刺检查要在治疗前进行。
2.整个骨髓穿刺操作过程严格按无菌操作,防止骨髓感染。
3.抽吸骨髓之前,注射器内留存少量的空气,以方便将注射器乳头内的骨髓液挤出。抽吸骨髓液时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小于0.2mL为宜,以免骨髓液被外周血稀释。如同时需要做有核细胞计数、细菌培养、造血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免疫表型分析等其他检查时,应先抽少许作骨髓涂片,然后再抽取一定量骨髓液(肝素抗凝)送检。
4.骨髓取材良好的指标包括:①在骨髓液抽出的一瞬间,患者有特殊的疼痛感觉;②肉眼见骨髓液中应含有骨髓小粒;③显微镜下可发现骨髓特有细胞,如幼红细胞、幼粒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纤维细胞等;④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骨髓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
5.骨髓稀释与干抽
(1)完全稀释与血片完全一样。
(2)部分稀释骨髓小粒、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幼稚细胞>3/5。
(3)干抽(dry tap)是指非技术错误或穿刺位置不当而抽不出骨髓液或只抽到少量血液。常见于:①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②骨髓极度增生,细胞过于紧密结实,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③骨髓增生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④肿瘤骨髓浸润,包括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当发生干抽时,在针头中有时可有少量骨髓组织,如用针心将其推出,可以制作一张涂片,仍可供检查。一般可更换部位再行穿刺,部分病例(如骨髓纤维化)必须做骨髓活检。
6.做骨髓细胞学检查时,同时取外周血涂片一并送检。
7.送检的标本要有标识性的记号,以免出现差错。
(二)骨髓涂片制备及染色技术
1、涂片制备
操作步骤
取小绿豆大小的血滴或相当量的骨髓液置于玻片的一端,将推片一侧或一端置于血滴上,并将推片稍向后移,使血滴沿推片边缘散开,然后使推片与玻片成一定夹角,将推片均匀地移向玻片的另一端,使血滴在玻片上形成均匀的血膜。
注意事项
(1)玻片要干净,推片的边缘必须平整光滑。
(2)血滴或骨髓置玻片上后应立即涂片,否则就会凝固,影响阅片的效果。
(3)一张好的涂片应该是有头、有体、有尾;厚薄适当,分布均匀。血滴大小应适中,血滴太少,涂片太短;血滴太大,涂片过长,则没有尾。
(4)因骨髓中含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有核细胞数量多,较血液粘稠,在推片时角度应略小些,速度要慢些。推片与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夹角大,血膜就厚;夹角小,血膜则薄。
(5)推片的速度应适中,速度过快,涂片就会过厚;速度太慢,涂片则太薄。
(6)做骨髓涂片检查时,应制片至少6~10张,全部送检,以备其他检查所用。在涂片血膜未干之前,不能互相叠放。同时制备外周血涂片一并送检,以便进行比较观察。
(二)染色
瑞氏(Wright)染色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染色法之一。
染色原理
瑞氏染料中含有伊红及亚甲蓝。伊红呈酸性,亚甲蓝呈碱性,细胞核中核酸和蛋白质以及原始细胞的胞质均为酸性物质,可与亚甲蓝起作用而被染成蓝色;同时,胞质中的血红蛋白可与伊红起作用而被染成淡红色。又因为酸碱度的变化可影响蛋白质与染料结合,瑞氏染色法的pH为6.4~6.8。加上缓冲液的目的是:偏碱性的染料可与缓冲液中的酸基起作用,偏酸性的染料可与缓冲液中的碱基起作用,因此能维持染色的一定酸碱度,使细胞的结构更清晰可辨。
试剂器材
瑞氏染液、蜡笔、洗耳球、置片架。
操作步骤
先用蜡笔在涂片的两端、血膜或骨髓膜的外侧画上一道,以防止染液外流,然后滴染液数滴盖满整个血膜部分,约10秒后加缓冲液,染液与缓冲液的量之比约为1:2~1:3,用洗耳球轻轻吹动液体,使其混匀;约15min(天气较冷,细胞较多时,染色时间需较长;相反,天气较热,细胞较少时,染色时间需稍短)后,便可用流水将染液冲洗掉,将涂片立于置片架晾干。
注意事项
(1)染液必须足量,染液过少在染色过程中挥发变浓,易在涂片上留下沉淀物。
(2)冲洗时先不必将染液倒掉,直接在流水下冲洗,否则易在涂片上留下沉淀物。
(3)染色后发现涂片细胞染色过浅,还可复染一次,复染时先加缓冲液,后加瑞氏染液,用洗耳球使两液混匀。
(4)染色时不要一次性将所有涂片染完,应留有涂片以备加做其他检查之需,同时也避免因染色失败影响检验结果。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