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实验规范操作意识薄弱

互联网

2281
记者调查发现广州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管理无章可循,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

说起今春北京和安徽两地SARS疫情,人们都清晰地记得实验室病毒“泄漏”是罪魁祸首。虽然此次疫情早已被扑灭,但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近日,一份关于禁止高校实验室排放“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政协提案再次把关注的目光吸引到实验室。
走访广州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记者发现,实验室普遍存在随意排放废气废渣、实验室人员操作不够规范和实验室管理处于真空地带等安全隐患。

实验室“三废”不知去向
实验室排放的污染物大都未经处理便排入了城市下水道管网

7月下旬的一天,走进石牌某高校一间老旧的化学实验室,实验台上随处摆放着各式容器,多数容器里还残留着没有清洁干净的试剂,成堆的旧手套丢弃在水池旁边,多数已经磨损甚至穿洞,一个竹制的垃圾桶装满了用过的棉签和试管,散发出难闻的异味……
这是该校众多基础实验室中的普通一间。虽然眼下已是暑假,仍有不少研究生在这里做实验。他们穿着便装、裸露着双手,不时将没用的试剂顺手倒入水池中……

当记者问及这些试剂倒入水池后流到哪里时,一位正在做实验的女生有些茫然地说:“流到下水道啊,具体流到哪我们就不知道了。”
记者走访了广东省几所高校的实验室发现,实验室工作人员随手乱倒废液废渣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少做实验者认为试剂量小、毒性小、污染小,即使排放到下水道也不会引起多大问题。

这些废气废液的危害性有多大?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彭俊彪告诉我们:“一个实验室可能用不了多少试剂,但所有的实验室加起来就不得了了。”他说,随着科研投入的加大,各实验室的试剂用量也加大,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譬如我们所,老师学生数量多,一个月大概要用约250升试剂。这些东西如果都排到下水道里,流到一个湖里,毒性是吓人的。”

原来,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的排放物中有很多是剧毒的“三致”(致突变、致畸形、致癌)污染物和酸、碱化合物,比如:大学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些重金属盐类,重铬酸钾中的铬、硝酸铅中的铅、氯化汞中的汞等;科研实验中的大量可挥发性的有机试剂和溶剂等。这些排放出来的化学的、生物的、农药的、医疗的污染物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会对周边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事实上,早在去年,环保部门对市属的部分大、中、小学校共78个实验室进行抽查发现,广东省内众多高校、中学以及科研单位的化学实验室每天排放各类成分复杂的污染物,且大都未经严格处理便混入了城市下水道管网。

集中存放埋下“定时炸弹”
一些实验把废液集中存放一存就是几个月,不仅危及实验人员安全还容易发生爆炸

为了避免“三废”乱排放,华南理工大学光电研究所规定实验完毕必须把废液集中存放起来,再定期运出去。然而,由于试剂数量不多,这些废液在实验室里往往一存就是几个月。不仅容易危害到身体,还容易产生化学反应而发生爆炸。“这无异于在实验室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省政协委员彭俊彪说。

身为省政协委员的彭俊彪联合其他委员就此问题提交建议,呼吁规范对科研中产生的废物的治理。今年7月18日,广东省政协提案办、省环保部门选取五山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实验性“三废”(废气、废液、废渣)污染物防治的调研。

环保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称,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实验室中,“三废”排放基本没有报告排放量和集中收集、登记、转移处理,产生的废液基本没有上交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理;大部分学校实验室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只是采取了简单的直排或稀释等方式。虽然环保部门对其污染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但由于政府对这方面却缺乏严格的规范和处理办法,即使检查出对环境有危害,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

如海珠区某高校的人体解剖室,由于尸体处理使用大量福尔马林而造成的废气和尸体解冻的废液问题,在连续几年的环保检查中,都被亮了红牌,但由于这个实验室作用非常重要,所以一直不能停下来。

实验室各自为政管理混乱
不戴手套、不穿白大褂,甚至做高危实验时不在通风橱进行已司空见惯

记者走访了几所高校实验室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同样是化学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装备新旧、先进程度并不相同。

暨大化学系教授L老师告诉记者,除了省重点实验室由省科技厅统一管理外,其他的基础实验室都由学校分给科研人员管理。一般来说,设备如何往往取决于实验室负责人能否争取到相应的科研基金。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实验室之间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关于实验室安全保障问题,L老师回答非常无奈:“若是根据国外实验室的安全标准,国内的实验室大多是不符合要求的。”他说,在国外,实验室的安全标准和规范操作问题一般都有专人负责,如果被发现没有按照实验要求,如穿衣服戴手套等,三次以上可能就会被禁止进入实验室,但在国内,这种“各自为政”局面容易导致管理混乱,标准各异,加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惩罚机制,是否规范化操作完全靠自律。

不久前,某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生在做实验时被浓酸严重灼伤了手,一个月后才恢复。这位研究生当时是戴着手套做实验的,为什么还会出事?原来,他所做的实验要求分批加入浓酸,每次3毫升,而他所在的实验室里除了玻璃量筒外,就没有其他可装3毫升的容器。由于浓酸腐蚀玻璃,量大时势必腐蚀到手臂。

在采访中,当被问及人身安全问题时,科研室的工作人员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这要靠自己小心了。”记者了解到,在科研院所实验室,大多没有定期的身体检查,在学校里,尽管每年有定期的体检,但也只是和其他老师一样的常规检查,并没有专门针对实验室人员的体检。

日前,某工科学校高分子化学博士曹艳霞因患汞中毒而昏迷5个月,几度在死亡边缘徘徊。康复后,曹艳霞怀疑自己是在读硕士时中的毒。那时,她每天都会在实验室里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实验室里没什么防护措施。“而且当时我们基本没有定期的专业身体检查,一般的体检是检查不出来的,所以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

专家建议
实验室“三废”排放须分级管理
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华工材料学院副教授、省政协委员彭俊彪告诉记者,在日本等国家,政府对废液排放有严格的规定,水溶性、不溶性、酸性、碱性等各种废液都必须分门别类地处理,工作人员往下水道倒废液的行为是绝不被允许的,一旦发现,甚至可能被解雇。与此配套的是,政府对几个科研所的废液进行定期集中处理,免除实验室的顾虑。“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找不到处理废液的出口和渠道,这方面的管理存在空白。”

针对实验室管理的“真空地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要保障实验室安全,就应当建立起分级规范化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广东乃至全国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都相对薄弱。发行SARS和禽流感后,国家将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四级,对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制定了严格的细则,而对于化学、物理等实验室却缺乏相应的分级规范机制。
这位专家认为,建立实验室分级规范化管理标准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实验室安全程度不同对实验室进行分级,为各级别实验室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和投入机制,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部门回应
实验室治污方案下月实施  残存、用剩的化学物须登记造册统一保管

广东省环保局污控处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有关实验室乱排放的治污方案将在9月份开始实施。到明年,对于不符合排废标准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将给予罚款或在媒体上曝光。计划选取广州市五山的高校、科研所作为试点,要求各单位必须配备专、兼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环保监督管理工作,对残存、用剩的化学物要统一收集保管,并严格登记造册。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