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分离规律实验原理和方法
互联网
2835
一、实验目的:
以玉米果穗为材料,观察和统计一对相对形状的分离结果验证分离规律。
二、实验原理: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必须随着所在染色体的分离。已知这些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基因控制,且这一对基因之间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亲本杂交,其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两种,其比例为1:1,F2的表现型也是两种,其比例为3:1。
本实验所看到的玉米,其紫色粒的糊粉层为紫色,白色粒的糊粉层为白色,其果皮均为无色透明,用纯合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正、反均可)当代的种子全为紫色,将杂种种下,开花时套袋自交,得到的自交果穗上不仅有紫粒也有白粒出现。
根据分离规律,我们假设糊粉层的紫色受显性基因C控制,白色受隐性基因c控制,它们为一对相对性状,则上述结果用基因符号可表示如下:
根据这个假设,F1自交所得的果穗,其紫粒与白粒之比应为3:1,那么实际结果怎样呢?请数一数紫粒与白粒各有多少?
对分离个体进行分析时,实际观察到的数值与理论预期的数值往往不能完全相符,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在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中的哪一个存在于发育的配子中是随机的。另外,不是所有的卵和精子都能得到结合而发育,特别是精子有大部分得不到与卵结合的机会而死去。所以,一般杂交实验所得到的实际值比例很少能与理论预期值的比例完全符合。因此,就
有必要检验实际值与理论预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判断实际值与理论值两者的差异,只是由于机会所造成的(两者符合)或是由于其它原因,以至于形成真正明显的差别(两者确实不符合)。本实验就是用 生物 统计的方法,以玉米果穗为材料验证分离规律。
三、实验材料:
玉米果穗:(有色X 无色)F 1 植株的自交果穗和测交果穗。
四、实验用具:计算器
五、实验步骤
e e
上式中:O为实际观察数; 为预期理论数;d=(o-e),d为实际观数和预期理论数的差数。 为各项总和。
求x 2 值后,根据自由度,查x 2 值表,求出概率值P.。再根据 值决定实得结果与理论数是否有显著差异。P<0.05,表示差异显著;如P>0.05,则表示差异不显著,即说明实际观察数符合预期理论数。
以玉米果穗为材料,观察和统计一对相对形状的分离结果验证分离规律。
二、实验原理: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必须随着所在染色体的分离。已知这些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基因控制,且这一对基因之间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亲本杂交,其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两种,其比例为1:1,F2的表现型也是两种,其比例为3:1。
本实验所看到的玉米,其紫色粒的糊粉层为紫色,白色粒的糊粉层为白色,其果皮均为无色透明,用纯合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正、反均可)当代的种子全为紫色,将杂种种下,开花时套袋自交,得到的自交果穗上不仅有紫粒也有白粒出现。
根据分离规律,我们假设糊粉层的紫色受显性基因C控制,白色受隐性基因c控制,它们为一对相对性状,则上述结果用基因符号可表示如下:
根据这个假设,F1自交所得的果穗,其紫粒与白粒之比应为3:1,那么实际结果怎样呢?请数一数紫粒与白粒各有多少?
对分离个体进行分析时,实际观察到的数值与理论预期的数值往往不能完全相符,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在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中的哪一个存在于发育的配子中是随机的。另外,不是所有的卵和精子都能得到结合而发育,特别是精子有大部分得不到与卵结合的机会而死去。所以,一般杂交实验所得到的实际值比例很少能与理论预期值的比例完全符合。因此,就
有必要检验实际值与理论预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判断实际值与理论值两者的差异,只是由于机会所造成的(两者符合)或是由于其它原因,以至于形成真正明显的差别(两者确实不符合)。本实验就是用 生物 统计的方法,以玉米果穗为材料验证分离规律。
三、实验材料:
玉米果穗:(有色X 无色)F 1 植株的自交果穗和测交果穗。
四、实验用具:计算器
五、实验步骤
- 每人取一个玉米果穗,按籽粒形状计数。
- 为了验证分离规律,对所观察的资料按下式进行X 2 测验
e e
上式中:O为实际观察数; 为预期理论数;d=(o-e),d为实际观数和预期理论数的差数。 为各项总和。
求x 2 值后,根据自由度,查x 2 值表,求出概率值P.。再根据 值决定实得结果与理论数是否有显著差异。P<0.05,表示差异显著;如P>0.05,则表示差异不显著,即说明实际观察数符合预期理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