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肿瘤坏死因子(TNF)

互联网

2112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因最初发现其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 TNF-α、TNF-β(LT-α)和LT-B三类,TNF-α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LT-α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由活化T细胞产生,LT-p是膜型淋巴毒素。膜型肿瘤坏死因子还包括FasL、CD70L、CD30L、CD40L、4―1BBL、OX-40L和TRAIL(TNF relatedapoptosis-inducing ligand);分泌型肿瘤坏死因子包括LT-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TNF是非糖基化的跨膜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5kDa。膜TNF分子的排列方向和Ⅱ型膜蛋白相同,即氨基端在胞内,跨膜区在氨基端附近,大部分羧基端在胞外。膜TNF是同源三聚体,胞外羧基端两亚单位通过二硫键连接。
每个亚单位的17kDa片段(包括羧基端)可被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酶解后从单核巨噬细胞膜上脱落下来,形成分子质量为51kDa的稳定三聚体形式,即分泌型TNF。大多数膜结合型蛋白与其对应的受体(都属于TNF受体家族)结合,可对靶细胞产生类似于细胞因子的激活和抑制效应。LT是21―24kDa的糖蛋白,和TNF的相似性达30%,并能和TNF竞争性结合细胞表面的同一受体。人类LT含有1个或2个N―连接的寡糖。LT和TNF的三级结构相似,皆属同源三聚体。
肿瘤坏死因子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a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a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TNF和相应受体结构示意图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