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健全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体系
互联网
建立和健全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体系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辅导的部分内容,以下是医学教育网对这块内容的整理,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工作是保证提供的检验信息对临床医师进行诊断、治疗时利用此信息的有效性,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做好这项工作并非易事,这是由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1.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的特点这一阶段的特点有:
(1)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送检标本为例,其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情绪、状态、饮食、药物、采集标本的时间,甚至采静脉血时患者的体位、止血带都会带来影响,而且患者还有昼夜生理的变异,因此影响因素多而复杂。
(2)质量缺陷的隐蔽性:较明显的溶血、乳糜血、标本量不足、采错标本尚可能发现,其他的就很难发现。即使如最常见的是否空腹抽血,如果血液未呈乳糜状,就难以发现;用了抗生素再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也屡见不鲜。必须充分认识到标本验收往往只是外部质量,内在的影响必须在分析后阶段通过检测结果的分析才可能有所发现。
(3)质量保证工作并非检验人员完全可以控制:无论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和输送,不是检验人员所能完全控制的,需要各职能部门的重视、配合和协调、各临床医师、护士甚至患者的配合。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情况是,医师开申请单、护士采集标本(有的标本由患者采集)及送检、检验人员对标本进行检测。在这过程各个环节缺乏统一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各环节之间基本上处于互相过问少、相对“独立”进行的状态,由于上述原因就带来了第4个特点。
(4)责任难确定性的问题:造成责任不强或责任不清的现象。
2.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还是要提高对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特别对送检标本的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检验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必须把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千万不要只抓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而放松了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客观的说,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做得怎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检验部门领导人质量管理意识和水平。由于这方面工作需要临床医师、护士、职能部门(如医务处、护理部等)的重视、配合,临床实验室的负责人有责任进行宣传,讲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采取的措施,努力做到他们的配合。
对临床实验室来说,首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向临床科室提供“检验标本采集指南(或规范)”一类书面文件,作为送检标本采集、输送、保存的指南,也是规范化管理的依据。
(2)检验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应向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宣讲,使有关人员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及应负的责任,并能经常与临床科室沟通并进行指导;
(3)建立送检标本的验收制度和验收程序,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应有退回(或拒收)的标准和程序。“对质量不合格的标本进行检测不如不进行这项检测”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4)要定期分析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标本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和总结经验,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进一步落实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各项措施,使之落到实处。落实是目前做好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的关键,必须下大气力才能做好。
(5)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深化认识。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不仅有管理问题,还有学术问题。从学术上讲,目前还有许多未知数,例如药物影响(特别是新药及中药)、个体的生理变异、不同检测项目及不同标本稳定性的资料国内尚少报导;又如各医院管理模式不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的实施方式也可能不同。如何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3.建立和健全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体系 也就是说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工作必须纳入该医疗机构质量保证体系中,在该医疗机构统一组织领导下做好这项工作。这是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做好这项工作仅有临床实验室的努力是不够的,这项工作只有在该医疗机构统一领导下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才能解决。
就是说该医疗机构在质量管理方面应将它作为一项工作去做,要有要求、有措施,平时有检查、有考评,犹如病历、处方质量检查一样。并定期分析、不断改进。
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检查各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时也应列入这一内容。使这项工作能经常化、规范化进行下去。
最后必须指出,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完全是从提高整个医疗质量的目的出发的,工作中临床实验室与各临床科室、职能部门间要多沟通、多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