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变检测的质量控制
互联网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就将血液流变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发现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在血液流变学的试验及临床应用方面都十分广泛。但多年来,由于血流变检测缺乏详尽、统一的标准规范的质控手段,一度造成临床对血液流变检测结果可信度的怀疑。因此,规范血流变学的检测,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十分必要。
一、 血液流变检测方法的认识:
1、毛细管式(即压力传感式)流变仪:适合测量"牛顿流体"如:血浆、水;不适合测量"非牛顿流体"如:全血。主要原因是由于血液是非牛顿流体,血液的粘度随切变率的变化而改变,血液在毛细管中流动,距轴心不同半径处切变率不同,故管中各处粘度也就不同,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全血粘度,所得结果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平均,得不出在某一特定切变率下的粘度。故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全血粘度是有其原则的局限性,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对牛顿流体来说,切应力与切变率之比是个常数,是个线性问题,而做为非牛顿流体的血液,粘度随切变率改变,是非线性问题。用只能解决线性问题的仪器去解决非线性问题,必然影响测量精度,产生误差。
2、锥板流变仪:由于锥/板间的间隙高度与半径成正比,速度也与半径成正比,而切变率为速度与高度之比,从而使切变率与半径无关,处处相等,使得对应于确定的转速就得到确定的切变率。该仪器能在确定的切变率下测量各种液体粘度,故既适用于牛顿流体,更适用于非牛顿流体的测量。该流变仪切变率确定,流场均匀,正是克服了毛细管式流变仪的以上缺点,它可以精确的测出牛顿流体(血浆)和非牛顿流体(全血)在不同切变率下的表观粘度值。
因此,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实验的方法必然是质量保证的首要条件。
二、血流变仪的测试速度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在保证测量精确度和重复性的前提下,应采用快速测量方式。
1、国际血流变学标准化委员会早在80年代提出:测量含有大颗粒分子物流体(全血)的粘度时,须快速完成测量,以避免大颗粒分子物(红细胞)的聚集沉降现象所导致液体分层造成的测量失准,因此,全血粘度测试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到仪器测试精度及重复性的优劣。
2、快速测量也大大提高了血流变检测的工作效率,为病人和临床提供了快捷的诊断依据。
3、只有同时采用了PID伺服技术和高精度传感技术,才能保证每一切变率所对应的粘度均是快速稳态的精确测量。
三、 流变仪的测试范围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在保证测量精确度和重复性的前提下,应采用全量程逐点测量。
1、国际血流变标准化委员会要求血流变(全血)测量应参考切变率200s-1∽1s-1的粘度的变化,即:全量程测量。因为高切变率200s-1和低切变率1s1时的粘度能充分反映出红细胞的变形性和聚集性以及非牛顿流体(全血)的非线性。否则,对临床的诊断意义就非常局限。
2、逐点测量,即:全血粘度测量是在切变率200s-1∽1s-1范围内逐点测量每个切变率对应的粘度值;而非简单的局部选点测量。如此才能保证检测结果有良好的重复性。
四、加样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1、 拉紧式蠕动泵会产生管路变形拉长,影响进样量,导致重复性差。
2、 挤压式蠕动泵不会产生管路变形拉长,进样量准确。
五、温度控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温度越底黏度越高,反之越底
1、仪器所在环境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仪器本身测试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六、全自动检测对于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有效提高质量控制以及避免血样对操作者的污染等均有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七、血液流变试验前常规质控要求
1、 样品采集: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肘前静脉采血,尽量缩短压脉带的压迫时间,针头刺入血管后,松开压脉带后至少5秒以上才能抽取血液。最好用7号以上针头,避免用力快速抽血。
2、样品抗凝:测量粘度的血液抗凝剂通常采用肝素。其浓度范围分别为10~20Iu/ml或3.4~4.8mmol/L。液相抗凝剂一般放在干燥试管中,放入温度为60℃的烤箱中烘干后使用。样品保存:抗凝血样一般在室温(15~25℃)下存放,不宜放入冰箱,应在4h内完成测量工作。采血后静置20min再进行测量为宜,过早测量,其粘度可能偏低。
八、对血液流变检测仪器质量控制的必须要求
1、仪器应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
即:CMC计量认证。该认证是粘度仪必须的合法证件。
2、仪器应采用由国家标准物质中心检定局提供的标准粘度油进行定标;
3、非牛顿质控物的应用对促进血液流变学检测的标准规范化有着现实意义。非牛顿质控物。它理想优异的解决了长期以来血流变检测结果无标准参照的难题,充分反映了全血的非牛顿特性。该物质性能稳定已在国家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通过鉴定,并取得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产品注册证,是血流变检测仪器的良好质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