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输血感染性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展望

互联网

402
<center>  </center>

1  血液安全的状况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发生了一些“血液事件”。如1983~1985年,日本由于继续投放使用未经加热处理的凝血因子,使1 800多名血友病患者染上HIV,1984年,法国血库的血液发现了HIV,由于仍然使用库存血,致使1 200名受血者被感染,政府也因此倒台;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加拿大也出现了严重的血污染事件,这主要是由于检测错施不得力,致使2.2万受血者染上了HCV。因此,血液的质量和安全仍然是世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占世界人口82%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安全的血液而造成的疾病以及死亡的负担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是巨大的。

  2   输血感染的危险因素

  经血传播的病毒主要有HBV、HCV、HDV、HIV及HTLVI(人类嗜淋巴T细胞I型病毒);此外现知CMV、EBV、HPV、HAV及CJDV(克-雅士病毒)等亦可通过输血途径传播。在发达国家中,对血液的检测已很规范,但“窗口期”(window period)是导致病毒经输血传播的重要因素,所谓“窗口期”是指从感染病原体到血液中可检测出病原体标志物的时期,病原体标志物可为抗体或抗原。美国90%以上输血传播HIV和HBV以及75%以上输血HCV的危险性均来自“窗口期”感染献血。但在欠发达国家还没有进行规范的血液检测则是导致血液感染安全性的危险因素。在过去的30年里,输血感染的安全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低危人群的志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更敏感的病毒检测方法以及近年来NAT技术的应用,在北美几乎消除了HIV和HCV通过输血而感染。然而,对于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因子的敏感筛检方法并没有得到发展。血液的细菌污染在输血医学当中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而且是输血后感染和死亡最主要的微生物原因。主要是有于被细菌感染的血液可能含有大量的内毒素,这对于受血者来说是致命的。

因此,血液的细菌污染是引起输血传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输注血小板感染危险性要高于红细胞。由于血液的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感染危险性超过了病毒引起的感染。估计血液制品的细菌污染较病毒多50~250倍。除了感染因素以外,对患者无适应证的输血,不适当的输血也是输血危险主要来源。Moore对肯尼亚关于经血传播HIV的危险性进行了调查研究,1994年4~7月对所有献血者的血液以及6个政府医院输血前的血液标本,在医院的实验室进行了HIV的筛检,同时用参比实验室对结果进行比较来估计由于输血而传播HIV的危险性。结果显示:献血者中HIV阳性率为6.4%(120/1 877),将用于临床的1 290个血液标本中,26个HIV阳性血被当作阴性血。Moore估计肯尼亚经血传播HIV的危险为2%。这些医院输血的危险性包括血液储存温度的不均衡、数据输入错误、设备的落后以及缺乏质量保整体系。在非洲这样的HIV高流行区,经血感染HIV的高比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正确的实验室程序。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世纪90年代所做的关于一项全球血液安全的调查显示:100%的发达国家、66%的发展中国家对所有捐献的血液检测HIV抗体,在这些国家中100%的发达国家和92%的发展中国家开展了阳性结果确认试验;100%的发达国家、72%的发展中国家对HBsAg筛检;94%的发达国家、71%的发展中国家对梅毒筛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血液检测受到检测仪器、试剂的经费不足以及不安全的血液来源等因素的影响。其他的问题还包括不足的血液来源以及不足的实验质量保证。

  3   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措施及前景

  为了提高血液供应的安全性,病原灭活(pathogen inactivation ,PI)技术主要包括光化学技术和一些正处于发展中的其他新技术,它们都基于成熟的红细胞及血小板没有细胞核,不含核酸,而所有的病原体(朊病毒除外)都含有核酸的特点,均以核酸为靶分子。目前许多PI的原理是改变病原体的DNA或RNA模板,使它们难以结合DNA或RNA聚合酶。目前可利用的PI试剂包括:补骨酯素、烷基化合物、二元乙烯亚安、核黄素、亚甲基蓝和溶剂洗涤剂。PI系统已被应用于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PI技术已被发现对不同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是有效的。PI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