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尿沉渣管型检查

互联网

991
<center> </center>

    摘要 检查尿沉渣中管型的数量与种类,对判定肾损害有重要价值。我们对管型形成机理、分类、检查技术、正常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采用标准方法,标准单位报告(以国际单位制L(升或微升)为单位)使用多种显微镜、自动分析法或不同鉴别染色技术有助对管型的识别与鉴定从而对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不同部位损害的确定、鉴别及病程中动态观察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管型 尿沉渣 肾损害

       一、形成

       管型(casts)为运曲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蛋白聚集体,由于常成长条圆柱体(cylinder)故在尿中又称圆柱体尿2。1877年由Vigla及Rayer最先报道7。多量出现常提示肾实质损害,因此对泌尿系病的诊断、鉴别、病程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一定意义1。

       管型的形成、演变有多种原因素:如透明管型是白蛋白、T-H糖蛋白等蛋白质在肾小管通过浓缩、酸化、盐析、凝胶化而形成3,细胞管型可因各种粒细胞、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在形成细胞管型后演变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后形成蜡样管型见图1。

       另外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形成上皮细胞脂肪管型后形成脂肪管型;细菌、念珠菌、结晶体均可与白蛋白、T-H糖蛋白结合形成管型。因此管型的形成与转化是多途径的,其机制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4。

       如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超薄切片中发现在普通光镜下的颗粒管型实际上可以是细菌管型、白色念球菌管型或血小板管型5。

       二、分类、命名及检查技术

       传统的按基质及内涵物性质各异的Lippman分类法受到挑战6,透明、颗粒、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蜡样、脂肪、细菌、真菌结晶等十多种管型的命名不够细7(见表l),如红细胞管型有三种,除管型内见变形红细胞外中可因红细胞蜕变成红-棕色颗粒称血颗粒称血液管型还有在红细胞与碎片颗粒同时存在的混合形式8,而白细胞管型又应分成中性粒、嗜酸粒、单核、淋巴及吞噬细胞管型(Macrophage casts)等区别9,通过相差显微镜还可鉴定出血小板管型,由纤维蛋白原凝固形成的纤维蛋白丝管型(Fibrin thread casts)免疫球蛋白轻链沉淀而形成的骨髓瘤管型(Myeloma casts)还有用各种方法无法鉴定的未知管型(Unknown casts)9按不同色素的存在如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肌红蛋白及胆红素、黑色素等管型。有的作者按管型形态的长、宽、体积、形状纡曲定名为长、短、宽、巨、麻花、裂纹、球形、镶嵌、复合等应与混合管型区别,鉴于检查管型的手段不断进步,采用不同种类的显微镜,如偏光看结晶及脂肪体(马尔他十字架影)相差看红细胞、血小板、透视或扫描电镜看细菌、真菌等,不同染色在鉴定、鉴别尿管型的作用被充分肯定,如巴氏染色鉴别细胞10,Hansel's染色染嗜酸粒细胞,Naphy-AsD鉴别单核细胞苏丹Ⅲ或油红染色脂肪及管型6,龙胆紫沙黄(Sternheimer-Malbin:SM)染闪光细胞12等采用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染色有助在不用离心沉淀的标本鉴别24,免疫组化识别管型的细胞来源13,用偏光、干涉、相差镜综合区别结晶堆积及管型21,22,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使用,必然促进对管型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进一步认识22,23。

       表1 尿管型分类法7

基 质 透明-大小有明显差别;蜡样-常为宽广型
内涵物 颗粒-蛋白、细胞碎片;脂肪滴-甘油三酯、胆固醇酯
色 素 含铁血黄素颗粒;结晶-少见 黑色素颗粒-罕见;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胆红素、药物
细 胞 红细胞及其残留物;白细胞-中性、淋巴、单核及组织
细胞;肾上皮细胞;混合细胞-红细胞、中性和肾小管
上皮细胞
细菌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