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的显微镜常规检验
互联网
一、细胞
(一) 白细胞 (leukocyte ,LE U)
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临床意义:
1.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
2.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 (<15/HP),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3.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现大量白细胞,并可见到退化白细胞,还可见到 边缘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亦可见到吞有异物的小巨噬细胞。
4.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 (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 时粪便涂片染色还可见较 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伴有夏科雷登 (Charcot-Leyden) 结晶。
(二) 红细胞 (erythrocyte ,RBC)
1.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时可出现,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癌、直肠息肉、急性血吸虫病等。
2.细菌性痢疾时红细胞少于白细胞,多分散存在且形态正常为草黄色、稍有折光 性的圆盘状。
3.阿米巴痢疾者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多成堆存在并有残碎现象。
(三) 巨噬细胞 (phagocyte)
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直肠炎症时。
(四) 上皮细胞 (epithelia cell)
1.在肠道炎症时增加,如结肠炎,伪膜性肠炎的肠粘膜小块中可见到成片存在的 上皮细胞。
2.霍乱、副霍乱肠粘膜坏死。
3.坏死性肠炎、溃烂的肠癌、溃烂的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
(五) 癌细胞 (carcinoma)
乙状结肠癌、直肠癌病人的血性粪便涂片染色,可见到成堆的癌细胞。
二、细菌
肠道致病菌的检查主要靠培养分离与鉴定。
(一) 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 (normalflora and dysbiosis)
1.参考值
粪便中细菌极多,占干重的1/3 ,多属正常菌群。 健康婴幼儿粪便中主要有双歧杆菌、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 成人粪便中以大肠埃希菌、厌氧菌和肠球菌为主要菌群,约占80 %;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为过路菌,不超过10 %。 芽胞菌 (如梭状菌属) 和酵母菌,总量不超过10 %。 粪便中菌量和菌谱平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宿主间保持着生态平衡。 粪便中球菌 (革兰阳性菌) 和杆菌 (革兰阴性菌) 的比例大致为1∶10 。
2.临床意义
(1)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粪便中球/杆菌 比值变大。
(2) 革兰阴性杆菌严重减少,甚至消失,而葡萄球菌或真菌等明显增多,常提示有 肠道菌群紊乱或二重感染。此种菌群失调症称伪膜性肠炎,涂片常为革兰阳性葡萄球菌
梭状芽胞杆菌 (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芽胞梭菌等),次为假丝酵母菌。
(3)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正常菌群的细菌也能致病,称为条件致病菌,如受凉或过 度疲劳,抵抗力低下等。
(二) 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
1.临床意义
(1) 霍乱弧菌肠毒素具有极强的致病力,作用于小肠粘膜引起肠液大量分泌,导致 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死亡。
(2) 以悬液法观察其特有鱼群穿梭样运动。粪便粘液部分涂片革兰染色及稀释石碳 酸复红染色后,油镜观察若见到革兰阴性红色鱼群样排列,呈逗点状或香蕉样形态的弧 菌,则需及时报告和进行培养与鉴定。
(三) 酵母菌 (saccharomycete)
是一种环境中常见的真菌,可随环境污染而进入肠道,也可见于服用酵母片之后。 多见于夏季已发酵的粪便中。
(四) 人体酵母菌 (blastocystis hominis)
约45 %正常人带此菌。大量出现可致腹泻。
(五) 假丝酵母菌亦称念珠菌 (candida)
正常粪便中极少见。 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