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诊断

互联网

1038
<center> </center>

<font>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因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激活了凝血因子或血小板,从而引起了微血管内广泛性凝血,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同时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血小板减少,继而引起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化成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使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加快。因凡而形成了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和出血倾向。 </font>

<font>纤溶机制是保持血液流动状态的重要因素。正常血液中存在有纤溶酶原,处于不活动状态。它可以被纤溶酶原活化物所激活,成为有纤溶活性的纤溶酶。纤溶酶原活化物有血液纤溶酶原活化物(来自静脉的内皮细胞)和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存在于子宫、前列腺、肺等组织,组织损伤时,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可释入血液中)。在生理情况下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既维持血液流动性,又保持在一定情况下血液的可凝固性。在纤溶酶原活化物质的激活下,纤溶酶原形成活性纤溶酶,后者可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其降解产物即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或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两者不同之处,即FDP可产生副凝现象,而FgDP不产生副凝现象。 </font>

<font>很多病因可引起DIC发生,例如血管内皮损伤(如<a target="_blank"><u>细菌</u></a>内毒素、缺血、缺氧等因素),血管壁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了Ⅻ,成为Ⅻa,使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发生广泛性微循环血栓形成。Ⅻa又可激活纤溶酶原成纤溶酶;某些因素,如缺血、缺氧、休克等又可使内皮细胞的纤溶酶原活化物释入血液激活纤溶酶原,使之成为有活性的纤溶酶,从而引发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即继发性纤溶亢进。在大量细胞破坏时,如大手术、血型不合<a target="_blank"><u>输血</u></a>引起的血管内严重溶血、宫内死胎、恶性<a target="_blank"><u>肿瘤</u></a>组织坏死、白血病细胞大量死亡等的情况下,由干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启动了外源性凝血途径而诱发微循环内凝血,也可发生DIC,并可继发纤溶亢进。 </font>

<font>并非所有这些病人都会发生DIC,它的发生亦存在着一定的好发条件。一般情况下,如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正常,它具有巨吞噬细胞的组织系统,好像是血液的滤过器,可清除血液中破碎的细胞、无用或不利于身体的物质,并可清除一些促凝血物质;一旦其功能障碍,如细胞内毒素性休克时往往影响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这就提供了发生DIC的条件。又如肝功能障碍亦是DIC发生的条件,因为肝脏可使一些凝血因子灭活。当肝功能严重损害时体内稍有促凝物质产生就容易引发DIC。其他如血液的高凝状态、酸中毒等都可使血液凝固性增加,提供了DIC发生的条件。 </font>

<font>(一) 血小板计数 </font>

<font>在发生DIC时消耗大量血小板。因此,造成血小板减少,一般在100×109/L以下有意义。但必须指出,原来血小板数基础较低者,应作动态观察,或在基数基础上考虑。 </font>

<font>(二)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font>

<font>发生DIC时消耗大量包括凝血酶原在内的凝血因子,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同时由DIC常继发纤溶亢进,产生的FDP可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亦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font>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